一切时间都是我的时间 —— 关于开始最近读书及状态的反思
四月底开始报名并且开始准备CFA一级,好像也是那个时候开始就没有认真的读书,也没有在好好的记录自己读的书了。刚才想了一下这几个月为什么好像没有特别在读书,然后就想到CFA了...
网上所有研究时间管理的人都说自己的所有时间都是在自己的掌握之下的,自己现在‘有时间’做的事,只是自己在可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认为是应该优先做的事罢了。像我这几个月,是否有觉得自己是‘没有时间’来读喜欢的书呢?
当然如果要反思的话,就也有逃不过去的韩剧。尽管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帮忙做饭和洗碗的时候看的,但是也一定有一些是觉得实在太难放下了(比如好久不看的台剧《第三布局 尘沙惑》... 完全没办法看到某一个地方就停下来啊...啊...惰性),所以就直接在没有做家务的时候里也接着看下去了。如果在那些做家务的时间也听一些公开课,像很喜欢的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和《中国文学史》该多好,还有YouTube上有几个很喜欢的MIT的公开课,也一直想找时间听&学下来,即便是囫囵吞枣。
因为五月份到现在,好像是真的没有花多少时间在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件事情上面,一有空隙就拿起手机开始看YouTube,b站,netflix之类的了..这一点也是自己完全能意识到,并且总是习惯性在做的。
啊呀...
前一阵儿一晚上就读完,最近拿起来重新翻一翻的:《书生之见:子东时间》
记得是前几个月某一天抱着pad在床上一两个小时翻完的一本书,印象中是有些点到我精神的地方,但是后来又忘记了。来翻翻看。
原来除了做对的,获益的事情以外,人生还可以有第三个生活动力——有意无意地处于恐惧而逃避灾难。
许老师写这段话的前后文是关于一个从公务员辞职不干去做的理想中美好的报社文艺版,结果还是因为差不多的乌烟瘴气,搞的非常头痛的一个年轻人。很像现在许多的我们。
如果说我自己的话,去读研之前的这两年时间,大学毕业,碰上疫情,大龄青年和父母的生活中所做的许多决定可以说都是‘处于恐惧而逃避灾难’吧?尽量在家生活成一个让父母满意的样子——尽管我不会知道他们到底有没有看到那些我努力去让他们满意的部分,或者我所认知的那个样子,是否就是能够满足他们期待的样子。而这个模样是好的样子吗?我说不好。我当然也有在帮忙做许多家务之后还是被老妈误解大骂之后被气哭,也会怀疑这就是因为我是他们生的所以我就要活成这个样子吗,这样的怪问题。现在想想,就算这段时间是在这个第三种生活动力的驱使下生活,这只是和前两种平行的吧?不代表这样就是缺少自己的勇气,这样子就是不对的吧。
‘鲁郭茅巴老曹沈张钱’,这才是比较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排序。
出国比较早,所以似乎对现代文学的教育?嗯?是非常接近于不存在的样子。所以还是自己没事儿读一读,找这方面厉害的朋友们多聊一聊吧。当然,得计划计划什么时候开始读《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我从小以为科举是很坏的东西,后来多读了一些外国人编的世界历史,才知道中国的科举制度的确是宝贵的政治和文化财富,它除了维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保持一定程度的廉洁和创新以外,也是百姓进入上层的所谓“上升阶梯”。用今天的话来说,它就是维护社会相对平等,防止阶层、阶级彻底固化的重要手段。这是多么先进的观念。
科举制度,中国人走向‘中国梦’的道路?
好好学习还是要的,没有硬实的背景那首先要做的还是自己要好好学习,主要的,兴趣的,起码有一样要学好了。虽然这道理我现在要读研究生了才想明白。
想了好几年终于碰巧在网上看到了kindle资源的:《遥远的救世主》
丁元英没再说什么,他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人格独立的女人,她的现在以及她所设想的将来完全是她自己的生存支点,丝毫没有给‘从属’与‘依赖’留有空间。
不说丁元英,丁元英让人感觉怪邪乎的。他去扶贫那个小村子,是一种大规模的思维实验吗?是想教得村民什么吗?村民们,叶刘冯三位,都学到了什么呢?而芮小丹被塑造出来的样子是我所憧憬的,也是以后慢慢的想要成为的样子。有自己独立的工作,生活的空间,对一些不多事情的爱好,可以交心的一起走过许久时间的朋友,独立意识;不排除她这样的状态和家庭背景的关系。
这又联想到格律诗前期的顺利发展,和丁元英的人脉是完全脱离不了关系的。也..从某个角度上看到了私募基金的厉害(虽然这本书没有描写很多,但是既然老丁是私募出来的人,就不免让人在读到他做的事情的时候往那些方面想了。)
中国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
emmm,思考归思考,这本书一直没在微信读书上上架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
在中国... 可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的政治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牺牲品。把几千年沉积的文化属性问题全都几道一个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账上,这不公平,也不是真实的国情。
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于社会为弱势文化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温床,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政治理想的教育。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产生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尤其产生的社会矛盾,解决这个问题主要依靠社会利益调节机制...
刚读完这本书的我以为我看到的是抨击大锅饭,我理解的‘弱势文化’也就是这样的,天道即人性,是人性里的信仰的那部分,顺应人性便是顺应天道。所以这方面讲的话资本主义是顺应天性没错,而且也是留给那些在社会两极分化之后的下边的人一些希望的空间吧。小说最后刘冰的下场也是丁元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势的一部分吧,恶的,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求得救世主的,然后自己就过上做梦中的日子的,弱者的样子。但是得到之后如果发现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就开始诋毁,开始逃;也是叶刘冯三位在收到诉讼的样子——一直指望着丁元英带他们走上人生巅峰,但是自己对所做的事情(管理和运营公司)又一窍不通,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觉悟去学习相关知识和本领,最终只要保持弱者文化的样子。
又想到前面说到的人脉,就算原本弱势的一方自己去打拼,去哪怕实现了类似于‘美国梦’一样的‘中国梦’,但是在没有那些人脉的帮助下,公司前期的路也完全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在强势文化自己抱团更加强势的基础上,还是要寻找弱势和强势中间的一些平衡吧。既要足够努力的去拓宽自我的能力,知识,和认知,也要结交强势文化中的人脉,得以平衡。
引起蛮多我自己对理想主义的思索的:《命运》
我们走到今天,经历了无数难关,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最正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按原则办事,回往过去,我一直觉得讲原则是最好的选择。即使当时这个选择让人难以为继,事后总会发现那是正确的。
这几年渐渐看了许多关于韩国的东西,在相同的感慨“韩国人真敢拍”的同时,也想试图想想我能从中体会到的是什么。这几年看《秘密森林》,看《南山的部长》,看《内部人》,看《太极旗飘扬》... 这些东西让我心里憋屈的是什么呢?既然我丝毫没有改变之力,我又有什么好憋屈的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想到《纸牌屋》,你给我这一票,我下回就帮你推你想推的案子;你帮我这一下,我就把你儿子弄进斯坦福;在权力的地盘,基本的生存所需就等于追逐利益,只有满足‘温饱’字后才有精神讨论理想与乌托邦。而且逐利也不等于就是恶,想想朴正熙军统那段时间造成的‘汉江奇迹’,不也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了吗?如果那段时间就开始有卢武铉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上台的话,不知道现在韩国的发展会不会比... 南亚哪个小国家要快多少?(身边拥有南亚好朋友的我说这话是不是太不好了点?)因为卢武铉在任那一阵儿因为经济没有拉起来太多,在支持率下降的同时,也有民众反应‘还不如让更暴政的政府上来呢’对吧?政治里的追名逐利直接联系着底层百姓的衣食温饱的话,那么想要提升后者,前者还是要先顾好的。当然除非要有一个更加分权的政府结构吧?像调查国会议员什么的,检察官若是拥有几乎一手遮天的权力,那么被哪一边拉拢,哪一边就可以脱离忧虑吧。在这样的结构里,要是没有经验的理想主义上台,还头铁不愿意用利益来交换来合作,那到最后可能,必将是要难过的。在想是不是终于要去找找关于曾国藩的书来看了,从那里应该也能看到一些关于这方面疑惑的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