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往事㈡:羊驼与豚鼠 可爱亦可食

旅途中的惊喜往往来自计划外的即兴项目。在纳斯卡(Nazca)乘坐预先订好的早班小飞机飞越观赏那巨大神秘的地画之后,还剩下大半天的空闲,因为要等到晚上才坐夜车离开。
翻看随身携带的旅行指南,书里提到纳斯卡东面六十公里的地方有一片国家保护区叫作Pampa Galeras,其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品种的羊驼Vicuña,这顿时让我们来了兴致。
羊驼,或者叫美洲驼,原产于安第斯山区的高原上,野生有Guanaco和Vicuña两个亚种,前者比后者更为健壮魁梧。这里的土著印加人把它们分别驯化成Llama和Alpaca,体型较大的Llama多用于运输;而个子较小、毛发蓬松、满脸呆气的Alpaca,则给当地人贡献出毛和肉。平常在使用“羊驼”这个词时,有时指的就是Alpaca,而非整个家族的统称。

旅店老板娘帮我们找来了一位司机兼向导,带我们去Pampa Galeras。Pampa Galeras的海拔有四千多米,而纳斯卡只有四百多米,所以虽然地图上看起来不远,路上却花了足足两个多小时。当道路逐渐平坦,意味着已经到达了山顶的高原保护区。这时向导指着车窗外示意我们期待的动物已经出现。随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一群棕褐色似羊似鹿的长脖子野兽在安静地吃草,当中有几愣愣地望向公路这边,警觉中似乎带着几分好奇。我们很激动,请他停车,让我们下去走近一些。一下车我就感觉整个人轻飘飘的,随之而来的是轻微的晕头转向——我就这么毫无防备地初次体验了高原反应。





一望无垠的高山草原上零星散布着好几群Vicuña,它们粮草充足,很是自得其乐。正看着,有一队慢慢靠近马路,站在路边排好队依次穿越到对面。更远一些,有几只离群索居,它们高大硕壮,庄重威严,模样似乎有异。定睛一看,原来竟是Guanaco!

前方有一片宿营地,据说可以免费住宿。向导还告诉我们,每年的6月24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当地土著人民会把野生的Vicuña赶到一起围起来剪毛。Vicuña的脖子下面胸前那些白色的细毛,既保暖又舒适,是世界上最昂贵的动物毛,而每头Vicuña要三到四年才能剪一次毛。可惜,我们早到了十来天。要是能参加当地土著的节日,亲手抓住Vicuña摸摸那已成为奢侈品的毛,想必会是很难忘的经历。
其实当天倒也不是没有机会——
营地的围栏里就有一头年轻的Vicuña。看守说,之前有两只小兽受伤了,营地的员工就把它们养在围场里照料,而几天前的夜里两个小可怜遭到美洲狮袭击,其中的一只不幸遇难。剩下的这只得名Nina,它活蹦乱跳,却并不愿意与生人接近。几番招呼它都不肯上前,而向导则提醒我们当心它吐口水——这是所有种类的美洲驼共同的防御模式。我们不想过度惊扰它,就没有继续尝试。


从营地穿过公路的斜对面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向导带我们过去吃午饭。还在车上时他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里可以吃到羊驼肉。以“旧大陆”人的眼光来看,Alpaca的习性和功用无异于我们熟悉的绵羊,当年的西班牙侵略者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时,就将它们描述为“当地品种的羊”。所以宰杀Alpaca当作肉食,对安第斯山区的人民来说,再正常不过。后来的一天晚上,我们在的的喀喀(Titicaca)湖畔的城市普诺(Puno)乱逛时闯入一家正要打烊的菜市场,更是看见肉铺前倒挂着一大排已宰杀去毛的Alpaca……

这家小店风格朴实,食物的做法是烤肉配以米饭——虽然简单粗暴,但是分量很足,有好几大块肉,价格还非常低廉。此前我一直很好奇羊驼肉到底是什么味道,现在品尝过之后除了觉得有点腥之外,没什么其他特别的感觉。

第二天到达的阿雷基帕(Arequipa)更深入安第斯山区,印加传统和氛围也更浓厚。在酒店前台工作人员向我们推荐的一家看起来颇有档次的餐厅里,我再次品尝了羊驼肉。他们的做法就精致得多,份量则相应地小得可怜。我选择了一道混合三种肉的石板烤肉——牛肉、鸡肉、羊驼肉各一小块,以便比较各种肉的口味区别。它们的味道的确各有不同,而我更喜欢吃的应该是牛肉。

之后的日子里我可能还尝试过一两次羊驼肉,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但有一件事情却逐渐明了:我对羊驼这种憨呆可爱的动物越来越痴迷。在秘鲁南部山区乘坐长途巴士经过印加人的小村镇时,经常看见路边放养的驼群,很多时候还有土著老妈妈牵着一两头打扮得很艳丽的Alpaca在巴士停靠点等着给游客照相来赚点小钱。旅程的后半段,我天天都盼望着看到羊驼并能近距离接触它们。虽然到了高海拔地区后一路上羊驼都不稀奇,但始终没有见到我想象中的规模——直到“彩虹山”之旅。
位于秘鲁南部的这片彩虹山名叫Winikunka,亦写作Vinicunca,丹霞地貌,五颜六色,只是近几年才由于全球变暖而闯进人们的视线——在此之前它长年被冰雪覆盖。大巴只能把游客带到多彩主山峰1.5公里外的停车场,之后需要徒步前进或者选择让马来驮——有许多身着传统服饰的山民沿途牵着马招揽生意。换作往常,这点路途真的算不了什么,然而当地海拔超过五千米,所以从下车地点到达“彩虹”的这段路走起来相当吃力,平均需要一个半到两个小时。



路途十分辛苦,在缺氧的状态下每个人都气喘吁吁,但景色却很值得。而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漫山遍野都是散养的羊驼在天地间吃草!沿途会经过好些当地山民摆的小摊,他们贩售一些水果零食给游客补充能量,甚至还有新鲜的炖肉盛在锅里冒着热气。锅旁边的纸牌子上,赫然写着:Alpaca!





除了羊驼,如今人们经常当作宠物来养的豚鼠原本也生活在安第斯山区。这里的土著人民同样把这种动物也当作肉食来源,至今如故。在阿雷基帕的第二顿饭,我就看到了菜单上写着cuy——印加人使用的克丘亚语(Quechua)中表示豚鼠的词,源自这种动物的叫声。那么,入乡随俗,尝尝看吧!

菜一端上来就让我视觉上很受冲击:一只剥光烤好的豚鼠作大字状安详地趴在我面前的盘子里。观其形态,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我不可能看得出这是一只豚鼠,毕竟平时见到的豚鼠都是毛茸茸的可爱模样。而眼前的这只则是光溜溜的,周身褐红欲滴,却并没有让我食欲大增。
我有点退缩,但还是带着好奇心,鼓起勇气开动刀叉。老实说豚鼠的肉质很嫩,口感倒是不错。然而我没吃几口就吃不下去了,甚至还有点觉得反胃,可能更多还是因为心理上有负担。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生出过要品尝豚鼠的念头。旅程的最后几天在曾经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Cusco)度过,当时正值临近“太阳节”庆典,各种活动不断。白天是闹哄哄的舞蹈游行,一到晚上,各处广场上又摆起不同主题的夜市。
这种欢腾的气氛很感染人,我们自然也不能错过品尝本地特色街头小吃的机会。密密麻麻的摊子上几乎都是烧烤,有牛肉、鸡肉、火腿肠、甚至还有牛心。然而最引人注目同时又无处不在的,是成千上万的——整只烤豚鼠!



◎ 全辑:秘鲁往事
-
yan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08 23:38:51
-
豆友183626583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05 22:59:06
-
Diya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11 17:54:24
-
豆友24458658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04 19:00:11
-
有限理性存在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20:24:25
-
人在滑铁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5 17:28:47
-
豆友22564645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22 08:34:50
-
丹尼尔·瓦特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8 06:15:18
-
Journey(不以物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4 14: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