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科学素养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幻小说家必须具备的素质?Yes or No?

未来事物管理局联合博峰文化与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了苏学军的小说系列“星魂勇士”。苏学军是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市作家协会以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会员。“星魂勇士“系列针对青少年创作,是科幻市场上最稀缺的优秀少年科幻小说作品,我第一时间翻阅了《古陆双星》,作者文字优美流畅,人物刻画生动立体,是很不错的文学作品。
未来事物管理局为系列小说出版做了书评,书评中提到” 对于新人科幻作家来说,如何写好科学家人物,始终是最大的门槛,这不仅取决于对科学相关领域技术知识的了解,更决定于是否对这个领域机构历史、层级分工、人情利害、职业人生等内容的熟悉。要融汇贯通这些内容,是无法速成的,只有长期浸润于科研环境或者科幻创作中多年,以感性的方式去体验理解,才能够实现。在阅读中,你能够深切感受到苏学军在这个领域所作的功课,和他对科研机制的熟悉程度。“

上文议论很有些古怪。小说是虚构作品,如果小说家创作合格小说的必要条件是浸淫在笔下故事的背景环境里,那小说家岂不是只能写小说家了。况且科幻小说故事的背景常常是遥远的未来,科幻小说家就是有一颗宇宙探险的心,也未必上得了太空飞船呀?与科幻小说最具可比性的奇幻小说,它们的读者群对奇幻小说作者们没有书评人提到的苛刻要求。没有听说哪个小读者要求J·K·罗琳笔下的邓布利多具有伊顿公学校长的风貌。难道书评人认为科幻理应比奇幻等通俗文学都更加现实主义?抑或是他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科幻小说家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素质?
总是听到关于”硬科幻“和”软科幻“的讨论,按照维基上的说法,硬软科幻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定义是:硬科幻是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作背景的科幻作品,软科幻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要创作背景的科幻作品。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就是硬科幻,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就是软科幻。第二种定义是:硬科幻就是重视科学准确性以及科学逻辑性的科幻小说,而软科幻则是:”科学逻辑性,呵呵“的科幻小说。虽然科幻作者星河在蝌蚪五线谱写作营对同学们一再强调:第一种定义才是硬软科幻的正确定义,我想在科幻迷心里,尤其是硬核科幻迷心里,第二种定义才是硬软科幻的真正定义。
既然科学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对科幻迷如此重要,小说中的科学家到底像不像真实世界里的科学家便成为了评判一个科幻小说作者是否合格的门槛。在很多科幻迷的心里,为了让科幻小说具备科学的准确性,科幻作者最好就是个逻辑硬核的理工男(or 女),大脑能够科学又准确的构架一个符合逻辑的,以真实世界人情世故为基础的幻想世界。这里,真实的人情世故是一个科学世界符合逻辑非常重要的部分,比如在《三体》的故事世界里,无论人类往后走了多久,社会文明都没啥进步,神州人还是和神州人内卷,美利坚人还是如美利坚人较劲,而外星人对人类文明的判断也主要取决于一个文明对自然科学的理解和探索实力。这样硬核的世界观,神州科幻读者懂得不能再懂了。

上文的书评人便是从这个角度为苏学军撰写了书评。他同时在书评里面说到:“在科幻文学高速商业化、个人化的今天,许多作者进入科幻创作时,往往只把它作为一个抒发个体情感和意识的平台,这种尝试虽然拓展了科幻的表达形式,但也失去了许多当初时代赋予科幻这种文体的东西。“书评人所感叹的失去的东西,可能就是科幻作者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科学的构建未来时空背景的能力,失去的是对现实世界已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准确性与真实性的追求,更简单的说就是很多小说作者缺少基本科学素养,只是借用科幻平台抒发情思(不做爱情的”情“讲,是性情的”情“的意思)。
深厚的科学素养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幻小说家必须具备的素质?Yes or No?我想应该是yes吧。原因自然不是因为我胸腔里面跳动着一颗硬核科幻心。恰恰相反,我不关心科幻小说的科学性,就像我不关心奇幻小说的奇幻性一样。我很欣赏兔子瞧老师说的那句话:小说不就是编吗?我认同的是科幻小说作为通俗文学,理应尽心为它的核心读者服务这个功能。既然科幻迷就是偏爱硬核科幻,那么科幻作者就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多写类似《三体》的小说,满足读者的需求。俺们读者读言情就是为了吐槽狗血,为死去活来的男女肝肠寸但;读科幻则是为了感受一个科学理性主导人类文明发展的世界。 虽然这样独翅的追求会伤害一个作家文学素养的提高,会令女性科幻作者常常受到贬低和排斥(因为女性作者构建科学世界的能力天生不如男作家,这是从人类还是黑猩猩的时期就决定的事情,需用2万字阐释,此处不单独论证,只说结论),但通俗小说读者天生就应该有倔强的资格。我觉得今后科幻迷和书评人不如更坦然的将价值观亮出来,一方面不敢轻易否定软科幻的价值,一边又明显的偏爱硬科幻,这样分裂,早晚伤了自己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