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读书报告
审视与批判
——夏铸九《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读书报告
暑假在家翻出了夏铸九老师的《理论建筑》来读,因为之前曾经参加建筑人类学的乡村振兴工作营,有幸在圆桌会议上听到夏老师和赵老师、朱晓阳老师、安介生的精彩的圆桌讨论,为诸位老师立足于综合各专业立场的头脑风暴式圆桌讨论慨叹。这番重读夏老师的书,导言之际就深知要抛弃我们之前所学传统建筑学理论的各类“权威“和”经典“观点,去用审视和批判的目光重新看待这些建筑理论。
一、审视和批判的前提——“概念框架“
罗伯特.所罗门的书中,解释到“真理“的概念时提出了,就自我而言,真理大部分时候是由我们各人的主观意念去判断的,以致于被自己有限的世界观局限,无法逾越语言的界限和有限的经验,有失偏颇。“概念框架”是指包容一切的图景和视角,有利于我们绕过自我认知的局限,通透的看待问题。
“概念框架”在不同的抽象领域分别对应不同的实践性主体“:
现代生活 ——> 生活方式
政治与社会——> 意识形态
历史时势 ——> 思想气候
之于世界 ——> 世界观
……
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思想气候、世界观构成了学习和生活的“理智基础“,亦是我们学习审视和批判的前提。
在《理论建筑》一书中,一级目录的逻辑是:总导言——总章节理论批判——“结论“(有趣的是夏老师在前言里提到此章节是”错误示范“,后续会继续讨论)——后记;二级目录即每个主章节的目录逻辑是:1.导言;2.空间形式;3.形式与脉络组织之关系;4.应用层次;5.认识论的批判。不难看出是层层递进的认识逻辑,导言引出研究的主题对象,空间形式解读理论与空间营造的关系(建筑学的角度),形式与脉络组织的关系(历史时势的角度),应用层次(现代生活的角度),认识论的批判(政治与社会的角度)。最后一章认识论的批判更多的是跳脱出建筑学所禁锢的学科边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反思审视和批判,是整个章节最精彩精华的部分之处,并且折射出了作者的世界观。。很多时候读一些建筑理论的文章,鲜少遇到从意识形态出发去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二、价值判断——社会意识形态的潜在表征
书中作者避开了模糊字眼诸如“艺术“、”建筑“和”都市“甚至”环境“,取而代之于“人造物”、营造“、”空间生产“、”实质的、物理的周遭环境“、”空间产品“,跳脱出唯心主义,更加客观辩证的看待这些建筑学事物。这些词汇的运用足以可见作者是基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立场,避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偏见。
衡量何为建筑,不同理论的学派和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出发,从形式出发的判断建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已有探讨自行车棚和教堂之别,后续发展出了建构学派等;从现象学角度看待,更多的从感知觉去干预对于建筑的判断,后续在诸多建筑及城市理论家如凯文林奇、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理论等深受其影响;从装饰的角度看待,更多看到资本权力宗教财富对于建筑的影响;从和谐美的角度看待,由可见古典主义的影响……可见不同时势的人对于建筑的看法不一,以“理想空间”为参考标准,是建立在人所处当下时代“理智基础”的价值判断之上的,而价值判断,即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生动反映。
三、关于审视和批判的思考和启示
对于经典,人们更容易将其视为权威。诉诸权威,并非不尊重权威,而是不尊重自我,因此批判具有必要性。
在当今“健康”经济的影响之下,“健康的、自然的”成为人们所争相追逐的对象。今日的大部分语言也受到了这类“健康”隐喻的感染,不难发现在诸多时刻人们习惯用“健康”但是饱含toxic positivity的语言去表述观点和论证事物。以互联网大厂的年终汇报和日报为例,多少人用“负增长”取代“”退步“,用”遇到挑战“去暗喻”没做好“,用积极的语言去逃避消极或批判性的事实。尽管外面的时代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选择机会,但是过多的选择也是一种压迫和折磨。批判的出发点有很多,有当今网络流行的将语言加强强度和情感的方式,但是这样容易造成语言的通胀和词义的弱化(如积极语义的”绝绝子“和批判语义的”渣男“,容易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相对低幼口语化;相反,基于认识论出发的批判,对知识的研究,探索其成因和何为真理,是一个去求证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是否有效的求思辨过程,有利于扩展知识和思维的边界。
为了理解如何从认识论出发去批判,以书本中建筑理论中相对较为熟悉的凯文.林奇的城市理论为例,总结出了以下批判点:
1. “形式”常被林奇当作知觉经验的已知事物,而并非分析性地看到它关乎历史地束缚在社会关系中的意识结构。此时的主体已是可自由漂浮的、与社会结构条件脱离的人类作用者。
2. 林奇的城市意向五要素 “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的空间性值得肯定,但五要素本身作为一种先验的度量确实应该批判的。这五意向要素基于现象学,关乎人体的经验和记录(并非只是”视觉“),意为意识形态所包装的最小空间单位。
3. 林奇深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影响,未将意向抽象为意识的一部分,未将感觉形式看待为一种意识形态的表征,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与空间的关系。(因为空间形式不仅限于实质因素,涉及经济、政治制度与空间的知觉向度。)
4. 城市意象五要素作为理论被表示的工具媒介“意向图绘制“受主体意识的限制,也就是主体本身对现实的抽象能力、科学知识的统筹能力不一,绘制的意向图亦不一。作为读者/实践者,因为文化差异寄意识形态的差异解读亦不同。
5. 过分强调个体的感知觉意识,个体成为自由的作用者,忽略了集体记忆(背后以历史、时间为沟通媒介),因此呈现出的理论是基于简单唯心经验主义的“人与环境的关系“。
6. 晚期的林奇依然执着于解释主体的环境建构行动,将空间作为静态表征,忽略了社会结构背后历史的主体性和社会冲突,也无法意识到城市是一种伪正文。
7. 林奇将社会经济关系视为既定的,割裂人和其生活关系与现实,他的人道主义的环境表述运作起来,像是一种意识形态支配的机制。
8. 其理论并不吻合第三世界国家的现实,城市规划本身是在既定的权力结构中斡旋,在经济利益和权力政治冲突中抗争,再转译为空间发展的生产形式,本质是一个磋商的政治过程,而不是林奇理论中对于城市形式的强调。
从以上总结的批判点可以看出:对于【主体】、【客体】的界定不清晰,如主体为个人主体,且忽略群体主体。对于主体的认识有局限性,忽略了主体的意识形态作为感知的主导因素的限制。对于客体的认识有局限性,如简单唯心的将城市规划的形式要素作为城市的主结构,而忽略其本质是多方势力磋商。因果论证(演绎和归纳论证过程中的“因“)的先决条件不成立,因此论证无效,如城市空间本身静态,五要素本身为先验度量,社会关系本身为既定的忽略时势的作用……
这些基于认识论的批判出发点可以启发我们之后在学习和研究中,认知和研究问题时,首先对于研究主体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即术语term;这点在做论文开题时已经深有体会,一个字眼的变化都足以让研究问题设计的边界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这些term的界定,也是为日后旁观者去审视批判时,尽量让逻辑形成闭环更加圆满,越少的逻辑漏洞越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
其次,转译语境不等于偷换概念,转译时反思“概念框架“,任何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要素的改变,语境都不再成立;在做类比论证时候非常容易落入此陷阱,看似完美的演绎论证实则前提论据无效,不堪一击。
关于转译,工科专业的研究,是用数据来支撑和令人信服的;建筑作为兼顾工科和艺术美学领域的学科,不能用文学来解决问题,能解决问题的是文学背后支撑的数学逻辑,把数学用文学的方式转译表达,就是建筑这门学科的迷人之处。
再者,个体的感知觉意识所引申的观点无法取代“理智基础“,尤其在面对主体为集体群体或全人类社会时。诚然,建筑学中的关于现象学的研究与实践容易让他者产生共情,感受人文主义的关怀,并获得认可和赞许(人存在的感觉的不可度量的深度,是建筑的核心所在,这也是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理论的立足点);但是社会学领域中,个人的感知觉相较于整个全人类社会的稳定运作太过渺小,此时的社会是各方力量在博弈牵制达到的动态平衡。
最后,对于夏老师在序言里给的建议,“第八章结论实际用处不大,仅作为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教训,对于读者而言是一种错误的示范,过于形式化和拘泥“,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观点,与通俗的认知相悖,结论很容易落入教条主义的陷阱。不要狭隘的用结论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将目光放至未来,那些尚未诞生的时代。
人总是对未知存在欲望,“欲望永远比欲望的客体更加深远”,欲望”指代心中的那个自己”是什么“,即使有一天我们达到了昨日的期冀,今日我们作为”欲望的客体“必然又产生更多的假设和幻想,因而“欲望”和”产生欲望的客体(自我)之间是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既然如此,怀着对明日的欲望,审视昨日,过好今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如是说。
参考文献:
1. 夏铸九. 理论建筑:朝向空间实践的理论建构[M]. 3. 台湾:台湾社会研究业刊, 1995.
2. 罗伯特·所罗门 / 凯思林•希金斯.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M]. 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3.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M]. 1.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山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23 10: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