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故小記(一四):楊執中
詩會湖上雅集一段,作者品題說“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真叫人忍俊不禁。不過作者寫楊執中,只於此偶爾含蓄一回,從頭至尾都是直加褒貶,多下評註,一反《儒林》常規,如“蠢兒子”、“老呆”等語從不離口。又寫二婁去會楊執中,先叫家人乘船去安排,
“來到楊家門口,將船泊在岸旁,上去敲開了門。楊執中出來,手裡捧著一個爐,拿一方帕子在那裡用力的擦。”
按這個“在那裡”,又是個多餘的口氣詞,以示滑稽。這一句所寫,是楊執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景。原來楊執中出獄後,便算是真身出場,但那只是在讀者眼裡出場,並非在二婁眼裡出場。由於是二婁引起楊執中,故此一出場在讀者心理上並無落實感,非得到二婁命舟前往,安排第二次“落實”的出場,上面這一句即是了。
大抵人物“落實”以前,雖也能大寫其性格(如由他人紛紛傳述,或雖尋而不遇,因其環境或物品得見其為人,等等,此在第一人稱亦有之),但人物“落實”之際,必要再來一個驚世駭俗的言或行,不然這人物仍是飄忽。雖然,寫此一言一行,正不該和前文的鋪排脫節,而最好是融合,令一切水到渠成,人物也就落實而鮮活矣。故而寫鄒吉甫和楊執中的兩句,似乎一氣呵成。反正讀者也見過楊執中,到過他家,便當做熟人來寫,好似楊執中方才已經見過的一般(實則已經隔了蘧公孫招贅一事)。這個“在那裡”,多少也有這一層故地重遊的意思。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