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 | 社会学角度的定性研究方法 0831
因为对定性研究方法的兴趣,看了一些社会研究方法相关的讲座。今天的笔记便来自于社会学领域老师的讲座,从社会学论文写作的角度介绍了定性研究方法。
问题意识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
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职责在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何在。社会学的角色应该是啄木鸟。在田野中才能发现问题。今天的田野在哪里?处处都是田野,哪里都可能是田野,比如各种各样的空间和领域,AI、VR等,实际上都会对研究提出挑战,当然新的挑战也是新的契机,意味着学科、研究方法又开辟了新的空间、新的领域。比如说,网络民族志,以及其他在虚拟空间当中进行的调查研究。
如何学习与研究社会。
从自己亲历的生活出发——浸入田野获得资料——发现(建构)问题——合适的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互动。
我们怎么样学习和研究社会,learning by doing it is more effective than reading about what other have done. 学习任何事物就是亲力亲为,去实践、去做,比去读别人如何做的,别人做了什么要更为有效,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面。
问题的另一面在于,在领域中进行学习和研究,必须要去阅读,知道前任怎么做的,知道学科本身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要通过阅读不断思考,在阅读中不断打问号,这么想是不是不合理的?跟现实是不是能够吻合的?跟实际材料是不是有冲突的?要坚持独立性,不要被轻易左右。
还有一面,constructing problems to solve,建构值得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问题,然后回答问题,要比在书本、课堂上学习原理和公式等更重要。
总的来说,以自身的生活经历出发,现实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去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我们一方面要通过亲力亲为,通过实践去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要通过阅读相关研究去学习,关注方法问题。
研究方法有几个非常具体的层面。
一个是实证研究材料,在田野中、在实际调查研究中所获得的非常具体、细致、微观的材料。我们获取这些材料的具体方法,是研究方法的一层。第二个层面就是关于方法论的层面,涉及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以及后面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几个层次不是相互隔离的,是连贯、互动、相互反馈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方法论的自觉,在日用而不知中,换一种思考方式、打破原有习惯,进行反思。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怎么样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布迪厄提倡反思社会学,反思的核心概念是对象化的对象化,objective of objective,这不是无意义的重复,而是将社会科学建构对象的过程本身,也作为对象来研究,所以布迪厄也称它为社会学的社会学。我们需要有这样反思的意识,要把自己做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跟研究对象进行互动,把我们自己对问题的分析理解做重新思考,做批判性的思考,审视自己做得怎么样。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回到研究过程中,反观自身。
具体研究方法像是工具箱吗?很多人把研究方法理解为分门别类的工具箱。但老师认为,研究方法并非分门别类的工具箱,这样的分类是机械和僵硬的。而研究过程并不是机械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群体,行为、思想,以及人们相互交往互动的社会过程,跟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进而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自然科学当中研究者和对象的关系。我们的对象和我们一样有思考、行动能力,而且思考和行动经常变化,甚至因为跟你的交谈,行为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定性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思考方式问题,不能用一个框定的思路去做研究。因为研究过程不能框定思路,不能禁锢思想,是变动的过程,需要我们具备独立思考的品质。
什么是科学。
关于科学,一提到科学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会出现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科学技术成果,具有高度技术性的器物,科学研究的产物,不是科学本身。有人会说科学就是化学、生物等,但其实这些是学科,科学研究的不同学科不是科学本身。
科学的定义是以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特别强调知识是渐进的,而不是静止的,不是完备的。定义的重点不强调研究对象,而是强调研究方法,强调用科学方法去进行研究的过程。但是,使用系统性研究方法所获得的知识,也不是绝对真理,因为知识是渐进的,不是静止的。
科学研究是追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所使用的手段就是科学研究方法。除了科学研究方法之外,还有非科学方法,比如惯常法,权威法、直觉法、推理法,这些方法在今天也还时常会被运用。
科学研究强调的重要步骤。
首先是建立假设,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有。一定要以问题为中心,研究必须有一个以上有待解答的问题,假设实际上就是提出尝试性的答案。第二步骤是搜集资料,搜集与假设有关的实证性资料,以验证这个假设。资料还要进行分析。分析资料,统计分析,简化资料,掌握分布情形,检验事项之间的关系和程度。然后才能获得结论验证的假设,最后得到结论,得到概括性的陈述,进而形成理论。
从研究的步骤来看,科学研究是求真的过程,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方法而不是知识。科学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求真的精神。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不是一种主义,强调科学主义的时候其实已经变成一种非科学了,变成一种意识形态。
(总结:科学的定义是以有系统的实证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有组织的知识,而且特别强调知识是渐进的,而不是静止的,不是完备的。科学的定义强调方法!而不是对象!科学研究认为结果不是唯一真理,真理、知识都是渐进性的、动态发展的。)
由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
定量、定性代表了不同的科学范式,在方法上也有实质性的不同,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不同,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建构社会世界的方式不同。定量研究在社会科学之中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可以称为主流研究方法。何为research?指的是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计算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由此得出科学的客观的研究结果。
定性研究中,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在搜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境化的、主体间性的意义解释。这是一种要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通过理解建构解释,在搜集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情境化的解释,要知道人之所以这么说、这么做、这么想的背景是什么?上下文是什么?
主体间性,即互为主体性,是定性研究的重要概念,意思是主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就是说,研究者是一个主体,定性研究对象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客体,我们也必须把TA作为主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都是主体,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形成知识的生产过程,二者互为主体性。
定性研究,特别强调情况变化,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个行动发生都有上下文、都有情景,在具体的情境当中出现,所以才会是千差万别的状态,定性研究所强调的东西,就是这种变化以及互动的关系。
很多研究者体会到,作为研究者不希望因为自己的研究,为当地原生态的社会文化带来改变,都希望获得原汁原味的信息,但实际上研究者的到场一定会带来改变。当有人在观察你的时候,你的行为方式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定性研究的主体间性。
什么是研究范式?
定量研究的范式是梯子,即线性的结构。定性研究的范式,不是线性,而是circle。interpretation,通常翻译成解释,不翻译成阐释。研究者要提出理论性的解释,然后还要去验证。检验的时候会有例外出现。
定性研究的特点。
一、在自然情况下进行的。是对个人的生活世界、对社会构成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什么叫自然情境,社会实践中就是这样进行的,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不是你在实验环境下让被试验者去按照这个过程去做出他的选择。研究要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要把社会作为整体来进行关照。
二、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即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出解释,强调的不是客观性,因为这是研究者的建构,是对他人的理解,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不是社会事实的还原。虽然不强调客观性,但是研究者也必须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有所反省,这就强调反思性的问题。
三、对动态过程的动态性研究。因为社会生活是一个过程,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使用归纳法。资料以深描来呈现,thick description。这不是事无巨细的描述,不是浓墨重彩、情感化、妙笔生花的方式去描述,而是要描述每一个现象背后的重要的意义、机制逻辑,之间的关系等。
五、注重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具有不对等的权力关系,地位有优势和劣势,这种差别使得他们在权力关系上构成了不对等,这一点是很难避免的,但必须对此有所意识,有所警醒。
定性研究可以用于回答哪些问题?
首先,对未知事物能够进行描述和分析,至少要回答那是什么?其次,人们天天看到的现象,司空见惯、身处其中却视作理所当然的现象,要回答他们何以如此?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内在机制逻辑,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怎样?最后,要通过分析和解释,关注前人已有定论,已有研究,但可能你认为研究不对、不完善,或存在问题。可以通过定性研究进一步反驳和推翻已有的定论。这是定性研究要达到的基本问题。整体而言,定性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常理的研究。
Interpretation 和 explanation的不同。
explanation主要借助自然科学,实证性研究使用较多。定量研究中用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得出来的因果的解释或相关关系的解释。interpretation 不一样。虽然二者的中文翻译都是“解释”,但interpretation:form of understanding。是理解性的解释,是对人们的生活经历的reproduction,再生产的过程,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一种诠释性的理解,阐释性的理解。跟比较直接的因果关系的解释不一样,是更为复杂的、具有阐释性的理解、解释。
灵感、开放性与尺度性的问题。
韦伯:以学术为业需要内在的动力和身心投入,犹如艺术创造活动,而不是科学实验程序的常规活动;灵感在科学中起到的作用毫不逊于在艺术中的作用。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定性研究,有一种非常具有开放性的解释。但这种开放性不能完全没有根据,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向去理解,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还要强调科学性,无论是从方法上对过程的强调,还是从精神层面,都要强调科学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