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计划 65/100 | 阅读启示录:《过往》,一位“非典型母亲”的救赎故事
“母亲身上有一堆毛病,她自私、说谎、逃避责任,可她一旦穿上了戏服,站在观众面前,这些毛病顿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的光芒让这些毛病显得无足轻重。”
阅读时长:2小时
推荐指数:三颗星
适宜人群:当代文学爱好者
笔者介绍
艾伟,浙江上虞人,现任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中国“六零后”代表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风和日丽》 《越野赛跑》《爱人同志》《爱人有罪》《盛夏》《南方》 ,中短篇小说集《整个宇宙在和我说话》《乡村电影》《水上的声音》《小姐们》等。借《小满》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其作品主要将“生命本质中的幽暗和卑微”作为叙事聚焦的对象,作为“存在的勘探者”,作品充满了人性关怀。
“ 艾伟小说时常呈现出一种中间型的纠葛状态,这一方面来自历史意识的自我建构;另一方面则是现实自身的复杂性使然。而文学在处置这样的价值形态时,也必定无法简单视之,需要调动多元化与多维度的状态,以接近历史的真实与人性的真切。可以说,艾伟是一个真正写出这种复杂性的作家。 ” ——曾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传统中国母亲的形象是八十年代文学小说作品中“母亲”角色的定位:坚忍勤劳、无私奉献、温柔贤惠,慈爱善良。她们以子女丈夫为生活之重心,以此构架出她们的全世界。在
也正因为慈爱,无私等美好品性集于母性一身,才使得传统母亲形象成为一直以来男权社会下的一种美好点缀,她们一代代辛勤付出,养育生命,甘做男性的陪衬,安于"贤妻良母"的现状,而忽视了自身的追求与理想。”中国八九十年代的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中,女性事业的部分被描绘的很少很少。譬如《平凡的世界》中出现的十几个已婚女性形象,除去因出轨爱上诗人选择离婚的女青年杜丽丽,其他无不是传统的母亲形象,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

一位“非典型母亲”的救赎故事
而笔者选择打破传统,用《过往》讲述一位“非典型母亲”的救赎故事。
“母亲身上有一堆毛病,她自私、说谎、逃避责任,可她一旦穿上了戏服,站在观众面前,这些毛病顿时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他的光芒让这些毛病显得无足轻重。”
戚老师是个非典型的母亲。 一位越剧名伶,前半生专心追逐越剧艺术,与丈夫分居两地。因丈夫倾心为她创作的《奔月》一戏而蜚声全国。成名后,丈夫离奇失踪,她再婚再嫁不知多少次,毫不顾惜三个儿女,任他们自生自灭,用小说里庄凌凌的话来说三个子女就是戚老师就是“生下的三颗屎”。
舞台上光彩夺目,生活中却为子女所憎恶。大儿子秋生目睹她对父亲的不忠于背叛,对妹妹冬生的不管不顾,终成仇人;二儿子夏生从未从她这感受母爱与温情、肯定,注定疏离;小女儿冬好被渣男被抛弃后怀孕,秋生带着冬好前去求助,母亲不管不顾,最终小女儿失心疯进入精神病院。

“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我拿命换来的‘,这一次母亲真的是拿命换了他的命“。
”自由“之下的她从不被家庭子女束缚,全心全意追求艺术,在我们看来其实接近女强人的设定。但也不完全是,当她身患绝症重回到子女面前时,笔者还是未能免俗地将此角色向一个传统母亲的形象开始转变。
文章最后的母亲生命走到了尽头,艺术事业也最终圆满落幕,她选择回到孩子身边,开始尝试着走进曾经忽视的三个子女的生命里。
小女儿冬好疯了,一切已来不及;被打压忽视的小儿子在她最后的一段日子里多少感受到来自母亲一丝久违的亲情温暖;最寄予亲情厚望的大儿子,见证了过往母亲于家庭的背叛、于父亲的不忠、于亲妹妹的不管不顾,并未选择原谅。故事的最后,母亲用自己的命,换了他的命,才实现了读者们喜闻乐见的亲情大圆满。
这大概就是一个”非典型母亲"的救赎之路,一个以事业为中心,摒弃传统对孩子不管不顾的母亲,最终还是没能潇洒到头,为子丧命。

有时候想,为什么会有典型和非典型的母亲呢?为什么母亲就一定要有一个特定的模板来套呢?为什么小说里的戚老师最后一定要是用生命来救赎亲情的结局呢?
艾伟说,“关于母亲,在我们的文化中几乎有着神格化的寓意,母亲这个词自带光环,代表着仁慈、奉献、宽容和爱等美德。其实没有普遍意义上的母亲,我们生活中的母亲个性各不相同,也并不全然是那么完美的。”
应该是,先成为自己,再去做一个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