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味云南
在云南,美食太多,孤独的旅途之中,遇见陌生而美味的食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
行走云南,我们喜欢穿梭于城市中的市井小巷,每每饥肠辘辘之时,便沿着缕缕饭香寻迹而至,找寻那隐藏在异乡的美食,肚腹得到满足之后,留在唇齿间的回味,便会成为这个城市永久的记忆。
- 破酥包
云南美食,印象最深的是破酥包,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这是滇味面点中的传统小吃。汪曾祺在《昆明的吃食》中曾谈到破酥包:“破酥包子。油和的发面做的包子。包子的名称中带一个‘破’字,似乎不好听。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蒸得了皮面上是有一些小小裂口。糖馅肉馅皆有……”。

破酥包是一定要撕着吃的,一层一层的,把包子皮撕下来,每一层皮还带点微微的咸味,有点油油的,带着面的香。包子有荤有素,有甜有咸,甜中最好吃的是火腿白糖馅,老火腿隔水蒸熟切成小肉碎,加上白砂糖、炒熟的面粉和猪油拌匀即可。咸的口味就特别多了:香菇,粉丝,酸腌菜,特别是香菇馅的,猪后腿半肥半瘦,加上剁碎的香菇块,外表破破烂烂的,虽然其貌不扬,但咬上一口,层次分明,皮酥肉香,整个人都温暖了。
- 小锅米线
米线是云南最重要的主食,过桥米线、凉米线、炒米线,做法繁复,小锅米线便是其中最美味的一种吃法,用一个小小的砂锅,待汤沸腾以后放入鲜肉、白菜、豆芽等配料,差不多时再放入米线,再次煮沸后便可盛入碗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配上不同的佐料,一份美味的小锅米线就完成了。

几年前去昆明,住处距离翠湖公园东门不远,早上到翠湖公园去看红嘴鸥,穿过公园西门,是著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再沿小路向北步行十多分钟,便是云南师范大学,校门前有很多小店,其中有一家小锅米线非常好吃,西南联大旧址就在校内,整个下午在安静的校园里慢悠地闲逛,傍晚时穿过云南大学回到翠湖,借用学生的饭卡,在云南大学第一食堂吃的晚饭,也是很香的。
再去昆明,依旧住在翠湖公园附近,因疫情的原因,校园内部进不去了,但学校门口的小锅米线还是可以去吃的。
- 炒洱块
洱块、洱块是云南的特色米制食品,经由它演变出来的小吃很多,蒸、煮,炒均可,最喜欢吃的是炒洱块,即能当饭,又能当菜,丽江路边一家小店的炒洱块就堪称美味,细糯滑润、重油重辣、份量还足,非常适合我的口味,在丽江时经常去吃。在曲靖也尝过一次蒸洱丝,味道比起炒洱块还是差了些。

在腾冲,久负盛名的“大救驾”,其实就是一盘炒洱块,明末吴三桂率清军攻入昆明,南明永历皇帝仓惶逃至腾冲,饥饿难忍,山中农户将洱块、火腿、鸡蛋、青菜放在一起炒了盘菜,永历吃后赞不绝口地说:炒洱块救了朕的大驾,从此,腾冲的炒洱块便叫做“大救驾”。
自古以来,云南地处偏远,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落魄的皇帝,不论含金量如何,毕竟是道圣谕,自然是要好好打造这个品牌。
逃往缅甸的永历帝最后还是被吴三桂抓回了昆明,1662年和他的儿子一起被用弓弦勒死,汉人最后一位帝王驾崩,两百余年的江山,十八年的苟延残喘,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烟消云散。
在昆明华山西路上,现存“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一处,系辛亥革命后蔡锷等人所立,石碑就在路边,很不起眼,若不是在腾冲吃过“大救驾”,也不会特意去找寻它了。
- 石屏豆腐
要吃正宗的豆腐,还得去石屏,建水豆腐也不错,但味道和石屏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截。
石屏素有文献名邦、状元故里的美称,同时这里还是豆腐之乡,石屏的豆腐以井水点制而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香味,可炸,可煮,可蒸,可炒,可烤。似乎任何一种烹饪技法都可以用在石屏豆腐上。但是,对于当地人而言,烤豆腐深得当地人喜爱,人们把他叫做“烧豆腐”。

石屏的街巷中到处都是烧豆腐的摊点,供应地产烧酒和杨梅酒。铁架子上烤上一堆,食客围坐在周围,想吃哪样夹哪样,坐在后面的摊主守着一堆玉米粒或大豆粒,谁吃一样,摊主就往一边放上一粒记数,结账时一查就行了。坐在摊位边,嚼着浓香扑鼻的烤豆腐,品着地产的苞谷酒,耳边全是抑扬顿挫的滇南方言。
石屏的豆腐有一种非常特殊的香味,不论臭豆腐、还是鲜豆腐,烤好以后,那香味更加浓郁。事实上,除了井水之外,石屏豆腐不添加任何东西,所以,它的香,来自本身,源于自然。
- 舂木瓜
因为气候原因,西双版纳的口味都偏酸和辣,其中比较典型的小吃,就是舂木瓜。

舂木瓜要先把木瓜剁成丝,然后把辣椒、萝卜、柠檬、盐、糖、味精等放进石臼里,用石杵舂成糊状,再与木瓜丝拌合,酸、辣、咸、甜的舂木瓜便做成了。红的萝卜、黄的木瓜、绿的柠檬,色泽鲜艳的让你垂涎欲滴。味道是特殊的,酸甜适宜,带有辣辣的清香味,说不上来,反正挺好吃,就是有些辣。
西双版纳街头到处是售卖舂木瓜的小摊,在我这个北方人看来,这就是水果拌辣椒面而已,不过味道是真好。
- 炸洋芋
云南当地人把土豆叫做洋芋。云南人有多爱吃洋芋,看一看满大街的炸洋芋摊子,烧洋芋的架子你就晓得了。我怀疑云南人可能除了早上吃米线,其余任何时候都少不了洋芋,顿顿不离,餐餐不厌。
到达宣威市内已是深夜,沿街到处寻找还没关门的饭堂,路边一处人声鼎沸的炸洋芋小店吸引了我们。

一口大铁锅架在店堂中间,四周摆上几个小凳,锅里放上少许的油,待油滚开后下入切好的洋芋块,油锅里金黄色的它们在雀跃,捞起后酥脆的外壳被染上一层鲜红,蘸上一点辣椒面,复合的气味止不住地蔓延,入口后外酥里嫩,丰富的辣香弥散整个口腔,恨不得把舌头也吞了下去。再点上一盘大肠和粉肠,炸至金黄时,配上自制的蘸水,一口下去,鲜香无比。
那晚,我们吃了个狼餐虎咽,沟满壕平,有炸洋芋的夜晚,是那么的美好。
- 拌鸡脚
我从没见过还有哪个省份的人是这么的喜爱吃鸡脚,如同炸洋芋一样,鸡脚在云南也有无数种吃法,无数种味道。虽然在东北,我们更多地管它们叫鸡爪子、文雅些的叫鸡手,但毕竟都是一种食材,所以并不陌生。

在云南,无论到哪个城市,都会买些鸡脚来吃,味道千差万别,比较起来,更喜欢昆明的木姜子鸡脚和普洱的二中鸡脚多一些。
二中鸡脚老店因在思茅二中(现普洱一中)而得名,刚入口时甜中带辣,胡辣椒的香,花椒的麻,还有那独特而恰到好处的甜,越吃越上瘾。现在已经成为本土著名品牌,在其他城市随处可见普洱二中鸡脚的招牌,随手买来,味道大抵是一致的。
木姜子,又名山胡椒,味道在麻辣之间,能够强烈刺激味蕾,奇特的辛辣香气特别提神。在昆明,用木姜子拌的鸡脚能让你胃口大开,鸡脚入口酸辛冲脑、香气浓郁,作为袪湿消食的下酒小食,再好不过。
- 手抓饭和菜包鱼
去瑞丽,是必须要吃一顿景颇族手抓饭的。竹编的大簸箕上铺上一层翠绿的芭蕉叶,中间是香糯的米饭,周围一圈丰富的菜肴依次排开,柠檬鱼、牛干巴、烤猪皮、鬼鸡、烤五花肉、野山菌,有时还配有特色的酸菜汤和时令水果,再摆上几碟特制的“蘸水”,凉拌折耳根必可不少的,白的米饭,绿的芭蕉,光是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开。

不用筷子,只用手抓一团米饭,选择喜欢的配菜团在一起,再蘸上小碟里的蘸水,一次性放入口中细细品尝,米饭与每一种菜品搭配都是不一样的美妙感受,还有哪一种事物能给我们带来这样丰富的滋味呢。吃手抓饭时,一定要配上当地人自酿的糯米酒,清甜甘醴,回味无穷。
西双版纳的菜包鱼与手抓饭的吃法类似,但味道却大不相同,将炸好的罗非鱼、米线、芫荽往生菜叶子里放,再来一勺特色柠檬辣酱一裹即食,鱼的香酥、菜的脆口、酱的爽辣尽在其中,这是典型的热带地区食物口感。景兰大佛寺旁的小巷子里,就有多家菜包鱼小店,味道地道。

昆明的篆新市场几乎可以满足一个吃货的所有需求,蔬果摆得整整齐齐,真的是极度舒适,熟食区品种更是琳琅满目,柠檬鸡、烧猪脚、烧鸭、烤鹅、粉蒸肉……满是老昆明温柔的人间烟火味。每一次都会在市场里面流连忘返,买到提不动,撑到吃不下。
在云南,美食太多,孤独的旅途之中,遇见陌生而美味的食物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