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固有印象
今天欣赏了欧丽娟老师从中国文学史的角度对《琵琶行》做出的评析。就《琵琶行》作品本身来讲,艺术价值,文学价值毋庸置疑。
从文本切入,欧丽娟老师深刻剖析了《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性格特质以及价值追求。“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等语句透露出琵琶女对于往日纸醉金迷生活的追忆。
欧丽娟老师的剖析也是丝丝入扣,从各朝各个名妓的性格特点入手,对比论证,直言琵琶女对于俗事俗世以及欲望的追求,实在算不得一位品行高尚的女子。
看到此,其实有些疑惑,因为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多多少少透露出作者的价值追求,倘若琵琶女是一位追求名利之人,那么白居易岂不也是一位心怀名利的俗人吗?
接着,欧丽娟老师就从琵琶女入手,来剖析白居易的性格特质,从历代诸多文献,以及历代名士的评价中,都对白居易有了统一的看法:虽言志高,心怀名利。此言一出,自是颠覆了我对白居易的看法,由此颠覆,也就侧面表露出我的浅薄与无知,因为要一贯相信文学作品,又一贯忽略文学作品中的蛛丝马迹,导致我对于诗人的认识是片面的。客观来讲,欧丽娟老师的剖析也并非就是完全正确,但但欧丽娟的引经据典,多方求证,强调客观给我很是启示。
对于事物的理解不能凭借自己的直觉,而是要客观冷静的去观察去推敲。欧丽娟老师的评价和赏析更一步强化了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不能平面化,而要多维度。人性本就是复杂易变,不能单一的从某件事某句话某个行为去定性,诚如欧丽娟老师所讲:人性是很有局限的,怀了这样的认识就应该更加善待和宽容他人,因为我们作为人来讲,都有那么多不足,又凭什么去苛求他人。
在剖析接近尾声时,弹幕上有人评论:这位老师可能对白居易存在偏见,剖析的重点有偏离。
看到这句话,我想也许有偏见的不是欧丽娟老师,而是对白居易知之甚少的我们,因为他人所阐述的和我们的认识不一致,我们对于历代名家名士自有一种滤镜,文人的滤镜,但其实我们思考的是文人也是人,应当褪去各种装饰,从人来分析人,而不是从文人来推测人。
再来,这位评论说剖析偏离重点,其实是评论者对于《琵琶行》的赏析期待落空,在评论者的脑海里自有一番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期望,然而欧丽娟老师的剖析并不是大谈特谈《琵琶行》的艺术魅力,而是以文学作品入手,分析中国文学史中透露的人性。其实,这是欧丽娟一以贯之的做法,从之前的作品来看,也是如此。
因而,想要证明他人见解有误,不仅仅是一句我觉得你有偏见,而是耐心听来,再加考究,用事实推翻事实。
听欧老师的课,真的获益良多,不论是弥补自己的知识缺陷,还是对自己性格的查缺补漏,都大有裨益。理性和客观,才是我们恒久努力的方向。
昨天看1988 ,也有类似的人性描述,原本助人于困窘中的朋友,也会是为了钱财,以次充好卖你物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