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
查看话题 >《二程集》笔记(11):万物一体
这是年初读《二程集》时写的笔记,大概是3、4月份。其实写得很不好,理解也有偏差。这两天读黄叔璥的《近思录集朱》,对于二程的一些说法又有新体会,因此更知道这些笔记的可笑之处。之所以没有删去不存还发出来,是因为若没有此前幼稚错误的理解,也不会有当下自感进益的理解。而今日自感进益的理解,也许又是明日羞于见人的误解。觉今是而昨非,大概是常态,很难否认其存在,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呢。
以下是笔记正文:

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上
所以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只为从那里来。「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人则能推,物则气昏,推不得,不可道他物不与有也。人只为自私,将自家躯壳上头起意,故看得道理小了他底。放这身来,都在万物中一例看,大小大快活。释氏以不知此,去他身上起意思,奈何那身不得,故却厌恶,要得去尽根尘,为心源不定,故要得如枯木死灰。然没此理,要有此理,除是死也。释氏实是爱身,放不得,故说许多。譬如负贩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按,此条与此前谈及佛学逐条看参看(见《二程集》笔记(5):反对禅学、《二程集》笔记(6):论禅续篇)。
万物既然为一体,又“皆有此理”是什么意思?实际就是“理一分殊”的意思。万物所以为一体,因为其所有之性,都是一个性,没有第二个理。“只为从那里来”,正是说万物都是从一个“理”来也,此理就是“生生之谓易”,天之道、天之理,就是“生生不息” 的生物之道。所以说,“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一时生”是“一同生”,即都是道理而生,而生物之理本来完足,没有缺陷。
但万物之间气质不同,因此,虽理是一个理,性是一个性,却因为气质的差别,而各不相同,人自人、物自物,牛是牛、马是马(参《二程集》笔记(8):生之谓性)。相比较来说,人,气质更清,气质之性更小,因此能推理学习,物则在这方面要更为浑浊一些,但不能说物没有性也。就算是石头,也有石头的性,只是其“气质之性”浑浊到了连感知反应都没有。
人的局限在于,只从自己的“气质之性”上看待万事万物,那自然,万物与己都有隔阂。这是将“理”看得十分隘小,也难以视万物为一体,没有做到“己”与“物”不两分、己与石头是一事。若能做到如此,自然不会有什么烦恼,不会因为物我两分而痛苦。
这种观点,是于“理”的一个根本认知。因此也是儒家、理学与佛学大为不同的地方。佛学之失在于,不以万物为一体,人与物毕竟有不少隔阂,故而有各种痛苦。而解决之道,即从自身觉悟出发,凭自身修为,化解这万千与我不同之物,将自己修炼成“包容一切异类”的有道之人。强行使自己与万物为一,以物就我。但自己毕竟不是虚妄,万物也难以虚妄看待,只好“枯木死灰”,视万物为空幻。
不放下的是什么?物我两分。
《二程集》笔记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