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顶王府
来到雍和宫
地铁站名为 Yonghegong lama temple
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

在路对面能够看到后半院落
今天出来的早但天气比较一般
而且看到这个在装修我暗叫不妙
但来都来了 岂有不进之理



入口是对着雍和宫大街 面朝西所开
进门后能看到三座牌楼


雍和宫的优惠票是不能线上的
只能在现场买
查学生证也查得特别认真

进来就是正中的御道
御道尽头是昭泰门
很明显是皇家规格

雍和宫香火繁盛
来进香者甚多
还有僧人来访
事实上这可能是北京城里唯一的“庙”庙
保留了宗教功能又对外开放
其实它的公众号就叫“雍和宫游客信众服务”
不是单纯的景点

看到密集的人潮
有人站在中间拍照
大概不知道后面也有人拍他吧

昭泰门的匾额上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

买过门票的话其实有免费的香可以领
只不过我对此没什么想法
我更喜欢欣赏建筑,观察乐在其中的人hh

旗杆 似乎也是藏传佛教的标识

大缸
根据描述每年都会熬制腊八粥
供奉皇室王公 并施济信众
材料都由内务府提供


大钟
铭文“皇帝万岁万万岁”
为正德十年1515所铸
据说钟楼内还有成化二十年1484年铸钟
钟鼓楼 上下等高 很方正
我觉得比上小下大的钟鼓楼好看

两座碑亭 里面有修建雍和宫的记事碑
分别为满汉蒙藏文字

正面是雍和门
原为雍亲王府正门 亲王府五间三扇
建庙后改为天王殿



雍和宫康熙时为雍亲王府
雍正即位后改为行宫 (乾隆在此生活)
乾隆时又改为寺庙
“潜邸”作为龙生之处 是不能再住人的
一般就是封存或改做他用
乾隆改建寺庙 也是为了加强统治以及宗教联系
听旁边一个导游说
这是因为“雍正杀业太重”
乾隆为了超度 大赦天下才如此


门口香火缭绕
很多人会大早上冲进来
为的就是抢拜头一柱香


雍和门正后方是一座碑亭
重檐攒尖 单座且位于正中


亭内为一座四方形的石碑
四面为四种文字 前满后汉
为乾隆御制《喇嘛说》碑
讲述藏传佛教的来历、清代统治者的政策、以及金瓶活佛制度



乾隆特别重视雍和宫
改建都是亲自批阅匾额也多由他题写
(还好他没看上智化寺)
作为皇家寺院
雍和宫的规格是非常高的
主体建筑都是黄色琉璃瓦(金顶)
牌楼、神道、昭泰门应该都是后来增建
因为亲王府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模

再往后是正殿大雄宝殿
仍为亲王府的单檐歇山顶但琉璃瓦用黄色
七间五开门超过了亲王规制
而且个人感觉 它的体积大得和周围的整个面积很不相称
不高有一种摊开压扁的感觉
——手机的镜头,哪怕是广角,也很难把整个建筑框进来
所以我推测 它也是后来才扩建的


和一般的大雄宝殿相同 殿内为三世佛
雍和宫建筑里面的内容 我们专门放到下一篇

两侧的配殿
都是灰色或绿色琉璃瓦



永佑殿 为雍亲王府的寝殿
供奉无量寿佛 药师佛 狮吼佛

其实出来玩的时候
我也经常观察别人吃什么玩什么做什么
我感觉来雍和宫的还是女性比较多
据说上香也有讲究
要四个方向各拜一遍
还得一出一出院落去拜从头拜到尾
有的人甚至连个熊都拜(...)


乾隆打猎捕获的熊
制成标本 放在了东配殿里
民国时标本朽坏 做了个木质的


这是我觉得今天最有意思的场景
点香 画面像极了涮串串



往后是法轮殿 是从明代景山搬过来的建筑
殿内有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金像
以及经书大藏经续藏经

檐上加殿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塔顶


顶上有天窗 壁画唐卡特别精美
配合光线 更有氛围





此为讲经宝座



后面是在施工
很不幸这次看不到了
放几张前两年的图吧


主楼、侧楼、飞廊
无一不壮观绮丽


雍和宫的院落是由南到北逐渐变窄
殿宇则逐次升高 形成“重院深藏”的格局
到头了该往回走了
这时候是半上午天气也好了起来
于是又拍了好多张















一抬头 这个花真的很惊艳


门外依旧是络绎不绝的香客




出门红毯和斑驳的树影



门外的影壁


出门往东走是另外一处寺庙
柏(bai)林寺
建于元代因门口的柏树林而得名
据说藏有我国唯一的木刻经版


目前为文化部所属单位占用
中国佛教协会曾提出将其开放为宗教活动场所现仍在交涉中
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开放



街景
(突然感觉这个滤镜挺有诚哥那味)

拐回来雍和宫的出口

准备去往当天的下一站

再次走到大街对面回头看

-
豆友255925949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5-31 10:54:36
-
豆友243731889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16 11:41:16
-
不聊电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8-27 15: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