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暴雨导致经济损失532亿,智慧城市要背锅吗?
近日,经历“7.20”特大暴雨侵袭的郑州进入城市重建阶段。据后续数据统计显示,本次雨灾造成了郑州297人遇难,47人失踪,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32亿元。
而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损失呢,不少网友复盘后,把矛头指向了“智慧城市”。

在大家的认知里,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年复一年的人力投入、资金投入都是巨大的。因此,给予它的期望也是极高的,至少在灾害来临时,期望可以发挥关键的预报预警作用。但从此次郑州暴雨事件来看,智慧城市的表现确实令人失望。
比如,“会说话、会思考”的智慧隧道——京广路隧道,在暴雨突袭时,既然成为了全市积水最严重的路段,深度达到了13米,最终导致6人遇难,上百辆汽车被泡水。事后,该隧道被网友调侃为“智障隧道”。不仅如此,郑州引以为傲的“城市大脑”系统,在这场暴雨中也显得非常脆弱。
因此,智慧城市的概念再次被质疑。

但是,智慧城市真的应该为此次灾害背锅吗?
先从整个事件的性质来说,此次“7.20郑州特大暴雨”事件是一次极端的气候灾害。从降雨后的一个小时,降雨量就达到209毫米,突破我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192毫米,是“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在这种情况下,不止智慧城市的设备,任何高科技设备都无法抵挡住这场自然灾害的袭击。
再回到智慧城市本身,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依然处在基础发展阶段,并且我国作为最早一批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国家之一,并没有太多数据和案例可供参考,只能凭借现有的资源不断摸索和实践。即便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达到比较高的水准,也是很难与灾难级别的自然灾害相抵抗。
但为什么在大众的认知里,智慧城市处于如此高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它可以避免各种恶劣气候的伤害呢?
其实,这跟媒体以及科技企业的夸大宣传有很大的关系。的确,在新事物面前,各个行业都想通过完美的“包装”获得利益转化,但这就很容易让受众群体对新事物产生过度期待,最终导致新事物陷入舆论旋涡。此次郑州暴雨事件,网友的反应就能充分展现出这一点。

但纵观科技发展的长河,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5G等技术层出不穷,智慧城市在很多方面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比如各个城市的“一卡通”、“一码通”,涵盖了交通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服务、信用服务等领域。这就说明,智慧城市并不是“伪智慧”。
数字决定命运,智慧引领未来。建立智慧城市已然成为大势所趋,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生命体征,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持续推进的。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一定可以发挥出智慧的真正价值,服务于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