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掌柜独家揭秘百年青花传承密码,仅此一文就够了!
青花瓷,始于唐代。属釉下彩瓷。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将之简称为“元青花”。其瓷白中泛青、其花青翠欲滴、是典雅素净的“人间瑰宝”。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顶峰(更精细)。

青花瓷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都极为考究。通过揉泥、做坯、印坯、利坯、荡里釉、画坯、施外釉、挖底足、写底款、施底釉、装釉足、满窑、烧窑、开窑等十几道工序。不起眼的土和石制成的泥坯,泥坯又经过一道道工序脱胎换骨。每一件瓷器都出自一个手艺人经年累月的技艺,都经历一笔一画的精心绘制,即使是相似的内容,每一只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命。

青花瓷还有一系列“隐喻”之意,古时的读书人希望“青出于来胜于蓝”,走上仕途后“青云直上”,渴望做一个人民爱戴、“青史留名”的“青天”。以“留取丹心照汗青”。青花之韵在器、在笔、在墨色,犹如宣纸作画,墨分五彩,不同的是用瓷做纸,经年累月把美好想像落于瓷上,素净中蕴含奢雅。百年之后,仍宝光依旧,素雅依旧。清代龚軾在他的《陶哥》中这样称赞青花:“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元青花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要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机少见。 元青花相较于近代青花显得更加粗旷,外行人会说元青花不精细不典雅,但是懂行的人会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元青花作为青花的始祖,颇具时代气息,真正懂行的人对元代青花情有独钟!

明清青花
明清青花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发展到一个新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明青花将元青花的工艺和制作手法带到了新高度,清三代作为瓷器史最鼎盛的时期,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器发展到巔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落,虽然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官窑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取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567瓷青花


1949年,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生产“建国瓷”的建议,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国家用瓷委员会”很快成立,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国 家瓷器烧造。很快,我国第一个国营瓷厂成立,这就是著名的“建国瓷厂”,它的前身是清代御窑厂和江西瓷业总公司,所以说“567瓷”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 势,在专业人才、技术水平、科研创新上,都达到了全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水平。1949年,为毛主席制造专用瓷计划正式启动,也是首次由政府主持的第一次国家瓷器烧造,在时间段制作的瓷器,堪比清三代御窑厂制瓷,甚至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诸如青花大王王步等著名陶瓷大家领衔制作的瓷器,无论从艺术价值,工艺价值,还是从文化价值而言,已远超清三代。其中创烧品种釉中彩(釉下五彩)取得了继清三代后中国陶瓷史上又一个历史高峰和同时代艺术陶瓷的国际领先地位。
柴窑青花
柴窑与青花的结合将青花的清润细腻、含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国宝级青花瓷皆出自于柴窑柴窑青花瓷器,色泽温润、层次丰富、质地厚重,柴窑烧出的瓷器不会重复而且很难预期它的烧制效果。柴窑青花因烧制方法的不同,也有其独特之处柴窑瓷,即采用松木柴作为燃料的窑所烧制的瓷器。因为稀缺珍贵和发色漂亮,这种古法制作的瓷器越发受到现代人的宠爱! 柴窑烧制过程
整理窑弄一一传坯满余塘一一搭挂窑一一窖兜脚一一传坯满窑一一扎匣屑一一架表一一铺炉底一一砌门(下桩一一上桩)一一点火(打冷火)一一烧窑(上半夜,下半夜、日窑)一一清火一一歇火一一清理现场(扒乌煤,拆炉门)一一冷却一一拆炉栅一一开窑。

一次烧制就要耗费近10吨松柴,国家出于环保原因,严控柴窑烧制,松木燃料已成稀缺资源。有人说:柴窑正在一步步走向消亡……可以说柴窑瓷器是“制瓷业的不可再生资源”。弥足珍贵.....,然而就在2020年,一个惊天消息传遍了整个景德镇。目前仅有的几座柴窑,又将陆续关停,为数不多的柴窑窑口,更显弥足珍贵。柴窑青花传承人翁继红更是义不容辞,扛起了柴窑青花的传承人物!
青花斗彩
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 "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的不同部位,根据所需填入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种,最后入彩炉低温烧成。
斗彩又称逗彩,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创烧于明朝宣德年间,明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1300°C)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800°C)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作为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之一,涂杏花老师一直坚守传统手作,致力于传承与研究,制作出更多更精的优质作品。三十年来,一直专注于清三代与明成化时期的风格,在斗彩界有着极高的声誉。
现代青花
现代青花艺术,是在吸收和借鉴传统青花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观念而产生的。是把传统艺术观念与现代艺术思维,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一种新型青花表现艺术。它将陶瓷装饰设计与现代陶艺创作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通过现代陶瓷艺术语言表达,把传统青花艺术的精髓运用到新时代的创作中。现代青花艺术虽然从传统青花艺术中衍生过来,但它与传统青花艺术仍存在着巨大差异。现代青花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艺术形态,既有别于以往传统模式,又体现着文化的传承,是当今社会艺术家们对传统青花艺术的推动。

现代青花艺术的探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青花艺术的创作开始呈现出带有现代艺术特征的作品,景德镇也涌现出一批以传承青花为首要任务的人,其中以曹细毛、徐国琴、涂杏花、杨海新为代表,将中国青花带向了世界,这些人以传统青花进行创作与发展,使青花更具现代特色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有敢于创新摆脱刻板传统青花的艺术形态,不管是造型、题材、工艺等多方面探索,反映了这个时代创作者的精神境界。 藏瓷更是要收藏有名气、有工艺、有创造力的名师之作,现代青花更是打破了对藏瓷只藏古瓷的刻板印象,现代青花工艺更加考究,颜色更加浓郁,老师们的创造手法也不局限与传统青花创作,自此便摆脱了传统束缚,创造出更适合时代潮流的青花作品
青花的收藏价值
当代青花,比拼的是艺术价值,撷开历史价值,因是当代所为,也基本撇开科技工艺价值,当代青花(其他瓷品亦然)就科技工艺来说已然不逊古人,古代窑工非技艺精湛者不能掌控窑温,当代控温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相对容易多了。再说古时柴窑,成品常有沾染污秽、飞釉等现象,当代因是气窑,不存此问题。工艺上我们一如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信息时代,我们可获取大量资讯,不像古时仅凭瞬间记忆,靠临摹图案纹饰。当代优秀青花作品,堪比官窑,无论是工艺还是载托的文化内涵,都不逊官窑。
古代精品瓷器如今是价格高不可攀,官窑名品存世极少是主因。粥少僧多,瓷少藏多,收到真品的几率微乎其微。青花作为古时的通用货币,一件青花瓷器可换数十人精兵,现代青花更是拍卖市场的常客,屡创拍卖记录,青花在当今国内外有着众多粉丝,曹细毛、徐国琴等大师作品多被国内外博物馆馆藏,可见现代瓷器的收藏价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