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性偏差会破坏写作的开放性
我们似乎只是碰巧阅读了那些能证实我们已有知识的文章——这当然也不是故意的,我们只是努力坚持阅读充满智慧的优秀文章,可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些文章是优秀且充满智慧的呢?没错,这是因为我们觉得它们有道理。(P136)”
--《卡片笔记写作法》 作者:[德] 申克·阿伦斯著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在各类APP上,如果你看了穿衣博主、或者旅游博主的信息,接下来,就会有很多同类的视频,不停出现在你的推荐页面。如果你搜了每个食谱,很快,各类做饭视频、餐馆推荐都会铺天盖地的向你袭来。
通过大数据、精准算法,各类平台、APP更容易实现信息与用户的快速、精确匹配:根据用户的个人喜好,为每个用户都制定个性化推送服务,让用户持续看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与之前相比,在大数据、精准算法等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我们更容易陷入“确认偏差”。
所谓“确认偏差”是指一旦人们形成先验信念,他们就会有意识去寻找支持或者有利于证实自身信念的各种证据,有时甚至会人为地扭曲新证据。而这种偏好”阅读可能加速形成“信息茧房”效应,显然,这对我们写作是非常不力的。
我们写作需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多元的 、全面的、综合的、兼容并包的态度,不能只关注细节熟悉的领域,不能预设结论再去搜索素材,要敢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理解不同的外景声音,理性、冷静思考问题、直面和辨析不同观点,拓宽自己视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