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绘画先驱—爱德华·蒙克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表现主义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盛行于欧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德国和奥地利流行最广它首先出现于美术界,后来在音乐、文学、戏剧以及电影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表现主义一词最初是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马蒂斯画展上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一组油画的总题名。1911年希勒尔在《暴风》杂志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现主义”一词来称呼柏林的先锋派作家。1914年后,表现主义一词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承认和采用。在德国1905年组织的桥社、1909年成立的青骑士社等表现主义社团崛起。它们的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与法国的野兽主义相似,只是带有浓厚的北欧色彩与德意志民族传统的特色。表现主义受工业科技的影响,表现物体静态的美。
表现主义绘画
19世纪末,出现了象征主义的影响和现代风格混在一起的第一个表现主义运动,先驱代表画家是荷兰人凡·高、法国人劳特累克、奥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们通过一些情爱的和悲剧性的题材表现出自己的主观主义。
20世纪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是德国,这决定于德国的社会现实,同时受到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斯泰纳的神秘主义的影响。
作为绘画领域的表现主义流派,与同时期产生在法国的野兽派在艺术主张不是一致的. 在反对艺术是自然的摹仿,主张艺术要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采取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同时,表现主义更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激情,更注重体现画家的个性宣泄;他们的画面,不仅色彩鲜明、强烈,线条和笔触大胆、狂放,且使人感到刺激和动荡不安。
简史
1, 兴起:19世纪末德国一些哲学家和美学家的理论对表现主义起了推动作用。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现强烈的表现主义因素。他的画展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兴起。
2, 桥社时期:1905年德累斯顿成立了表现主义第一个社团桥社。代表人物:基希纳,黑克尔,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纳代表作《柏林街景》 《市场与红塔》;
3, 青骑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社团青骑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马儿克、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论著:《论艺术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组画《秋》、《冬》、《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
4, 新客观社:德国表现主义后期社团,出现于1923年,代表人物:格罗斯、迪克斯、贝克曼,格罗斯代表作:《夜》,《壕沟战》,《启程》。
爱德华•蒙克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伟大的挪威画家,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是植根于其生活环境的,可以说蒙克所遭受的苦难正是其绘画创作思想的本源,所以要解读蒙克的画作,了解其成长经历是最为关键的。

1863 年12 月12日蒙克出生于一个相对贫困的挪威家庭。父亲是位部队的随军医生,笃信基督教,带有明显的神经质和宗教性的忧郁质。祖父死于精神病院。5 岁时母亲死于结核病, 14 岁时姐姐索菲亚也死于结核病。妹妹又患有精神病。这些不幸的生活事件使蒙克遭受到最大的精神创伤,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无不带有性情忧郁的烙印。这种忧郁、悲伤的体验反映在他早期的作品《病孩》(1886)中。整幅画面色调低沉灰暗, 悲剧气氛强烈。17 岁蒙克进挪威首都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习画,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22 岁获得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学习。之后主要在巴黎和德国柏林工作,受到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后来发展了带有个人特色的表现主义风格。45 岁蒙克曾出现较为明显的精神障碍(有慢性失眠、 滥用酒精等) ,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私人精神病院门诊接受治疗,后回到挪威休养,并继续从事艺术创作。1944 年1 月23 日卒于奥斯陆,享年81岁。蒙克去世后, 根据他的遗嘱, 无条件地将他的油画,素描,版画及雕塑等大量艺术品捐给了奥斯陆市。
主要作品赏析
纵览爱德华·蒙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苦难的童年深刻的影响了其以后的创作。从1881年,17岁的蒙克走进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习画,到1886年,凭借《青春期》这一画作获得了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学习,也是在这一年,被后来认定为爱德华·蒙克表现主义画风奠定的代表作《病孩》,同时也是其最为得意的一幅画作。 再到1892年蒙克应邀参展“柏林艺术家联盟”的11月份画展,虽然他的画作受到了当时德国评论界嘲笑与谩骂,但是也获得了众多青年艺术家的支持,蒙克也因此成名。1982年以后至1908年,受德国绘画的影响,其开始尝试创作铜版画,石版画和木版画并且因此而享誉画坛。蒙克是位高产画家,据不完全统计,蒙克一生创作了油画1200幅,素描4500幅,版画1800幅,雕塑6件。这里仅选取蒙克青年时代的几副有重要影响的化作并结合蒙克的经历及当时时代的背景进行简要分析,试图对蒙克青年时代的画作做一些简要的评论,同时蒙克作为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其作品在最初时饱受当时评论界的诟病,但是蒙克及其一代先驱者不畏苦难,坚持创作,在这里致以崇高的敬意。
作品一:病孩

名称:病孩 类别:油画 年代:作于1885-1886年间 作者:爱德华·蒙克 规格:120cm×119cm 属地:现藏于奥斯陆国立美术馆
《病孩》是蒙克表现主义风格的起步标志,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用蒙克自己的话说:“这可
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画…这是我艺术创作的一项突破,我在其后的作品,都应该归功于这幅画的诞生。”
《病孩》描绘他那年仅15岁的姐姐索菲亚患病的情景。蒙克5岁的时候母亲去世,这之后蒙克的姐姐在蒙克的心中替代了母亲的地位,蒙克对姐姐索菲亚有着深刻的感情,深深的依恋。蒙克曾说“姐姐的死,是我毕生无法忘怀的悲剧”。而这种情感也是蒙克一生众多画作的主旋律。
画作的灵感源于一位叫作佩姿·尼尔森的红发少女。一天,蒙克陪同父亲到一位脚骨受伤的小男孩家出诊,在病患家中,偶遇当时十一岁的少女佩姿。她是小男孩的姐姐,蒙克被她心疼弟弟的关爱情怀所感动。之后蒙克请求佩姿的母亲让佩姿当他的模特儿而完成了多幅画作。蒙克曾说:“为表现她几近澄透的惨白肌肤、微微颤抖的嘴唇、战栗发颤的手,真是煞费苦心啊!”“少女的右手惨白。覆盖在少女身上的睡衣及下半身棉被的颜色类似于海水般的青绿。”
虽然《病孩》相比于这之后表现主义画作已经是相当写实,处处体现传统特征,但在19实际末期欧洲绘画界传统绘画流派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的时代,《病孩》在奥斯陆秋季展中仍造成强烈反响。 当时的绘画界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新形式的绘画技法。当然这也是许许多多新事物在最开始出现之时都要面对的考验。
在欣赏表现主义画作时不能拘泥于对某一些细节描写是否真实具体进行评判,透过画作来窥探作者的感情是根本。这幅画虽然油色使用粗糙,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只能算是草稿。画面中的女孩面无表情,几乎看不到眼睛的细节,但是却能感受到她注视窗外的心境。母亲的悲伤,痛苦以致不能自己与女孩的表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给我们以女孩已经超然于物质世界的感受。难道这就是蒙克所要传达的灵魂特质吗?作为体现蒙克表现主义特征的最早期画作,也许蒙克作为一个学生也是想通过这幅作品真正做到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境界,那么这种情感对于当时代的人他们能理解吗?显然是不能。这从当时的评论文章我们就可以看出。但是能吸引到报刊的评论可以说对于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说这就已经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了。画面色调的灰暗低沉,越发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创作时所寄予的情感。这种失去姐姐的痛是刻骨铭心的。从我个人欣赏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幅画已经算是成功的了,真正的实现了,用绘画传递画家所想而不仅仅是画家所见!
作品二: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

《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创作于1892年,描绘的是奥斯陆市繁华的卡尔约翰大街傍晚熙熙攘攘的人流。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一位位先生女士衣着光鲜考究,但是每个人的目光呆滞,表情僵化,形容枯槁。每一个人都被孤独,忧郁的气质所笼罩。当然这也是对当时表面繁华实则每个人都很孤独绝望的社会状态的一种写照。此作被认为是蒙克在表现风格上的根本转变,就艺术手法而言,蒙克的个人风格已趋于成熟,这幅画可以说是表现艺术主义的先声。
伟大的艺术家往往也都是伟大的预言家。而这幅作品正是蒙克对世纪之交的欧洲预言。当然蒙克从这幅画中所要传达出的情感也正是来源于对社会的深刻洞察。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们带进了机械化大生产的时代,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起来但是也并不能惠及所有人,而相伴随的环境污染问题,社会贫富分化问题还有工业革命带来的人们生活越发固化,臣服于机械,这不能不引发艺术家们的思考。在19世纪末期由经历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业转型,经济也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失业,通货膨胀相伴而生。而作为第一次面对这样问题的那个时代的人们在世纪之交又多了许多的惶恐。蒙克很多的作品是要传递自己内心的情感,如《病孩》,当然也只有了解其成长经历的人才能更加体会。但是这幅作品不同,它引发了时代人的共鸣,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的感受,甚至把这幅画放到今天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不得不说此时的蒙克的创作已经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平。
整幅画面中,大街上虽然是熙熙攘攘,但是人们的表情却模糊不清,千人一面,呆滞的目光,僵化的表情。一种孤独,忧郁之感笼罩整个画面。蓝色的背景忧郁深沉,红色的房子压抑恐怖,一个黑色的背影站在道路的中间,不知所为,右侧高大黑色的物体显得突兀又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艺术家所要表现的情感上升到一个时代的表情,引起了一代人的共鸣,那这绝对是成功的艺术家,1892年的蒙克做到了。
作品三:呐喊

名称:《呐喊》 类别:油画 年代:1893 作者:爱德华·蒙克 规格:90.8×73.7厘米 属地:现藏于奥斯陆国家画廊
《呐喊》是蒙克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同时也是表现主义画派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呐喊》创作于1893年,此时的蒙克历经生活的磨难,至亲的先后离世使得蒙克的性格变得愈发忧郁与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画家,他需要释放,而且只有通过绘画。
在这幅画中,一个形似骷髅般的人,站在一个前不见首后不见尾的桥上,他紧捂着双耳,扭曲的身体,有如惊弓之鸟,惶恐不安。他声嘶力竭,魂不守舍,我们仿佛能透过这幅化作感受到这刺耳的尖叫。远处红色的天空与云彩,黑色的河流,为画作增添了一种恐怖感,凄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桥上不远处伫立着两个人,他们是谁?又与桥上呐喊的人有什么关系还是什么陌生人我们无从知晓。画中发出尖叫的是谁?他并没有具体的一个性别,外貌形象,但他确实是一些人在某一些状况下所具有的真实状态。我们确实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画家所要传达出的这份情感。这也是与古典画截然不同之处它没有情节故事,没有对人物性别、身份、地位的描述,画中的人没有任何具体性,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至于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张令人不安的作品,蒙克自己是这样描述的:“尼斯,1892年1月22日,我和两位朋友正在大道上散步,太阳已经下山了,天空突然间变得像血一样红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悲伤忧郁的气息。我止住脚步,轻轻倚在篱笆边,极度的疲倦已经要使我窒息了。火焰般的云彩像血,又像一把把利剑笼罩着蓝黑色的挪威海湾和城镇。我的朋友,他继续走着,而我却呆呆站在那儿,焦虑得不停发抖,我感到四周似乎被一声巨大而持续不断的尖叫声震得摇摇晃晃……”可以说,那个前景中的人物正是蒙克自己,他凭知觉感受到现代社会即将给人带来的疏离、孤独、焦虑和迷惘。
蒙克的《呐喊》是对当时自己内心情感的宣泄,生活的苦难,亲人的离世,都让蒙克内心充满了恐惧。同时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这段时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之时,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社会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可是在劳动人民离开土地走进工厂之际,富裕起来的只是少数的资本家,被污染的环境,劳累的工作,紧张的节奏和不断发生的经济困境不但没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反而使得人民的生存状况变得更糟。所以这一画作在当时就可以引起普遍的共鸣。
当然,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精神状态同样广泛存在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并不能让人满足。当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极其严重的贫富差距,恶化的环境,紧张的生活节奏也不断的让人感受到精神崩溃。人们同样需要找到发泄的渠道,呐喊是很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当代人同样需要宣泄的方法。蒙克的《呐喊》不断的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后记
蒙克苦难的童年经历令人怜悯,也正是这被死亡与恐惧笼罩着的童年经历成为了蒙克自始自终的创作源泉。蒙克是位高产作业,据不完全统计,蒙克一生创作油画1200幅,素描4500幅,版画1800幅,雕塑6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蒙克青年成名,晚年已经享有盛誉,作为表现主义的先驱也曾经历社会的不认可,评论界的批评,但是蒙克始终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传递内心的情感。因为对于蒙克来说,绘画正是宣泄自己内心情感的最主要的方式,至于社会的认可早已不是什么重心。对于所有的艺术家来说,这都是重要的启示。艺术家只有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努力创新才能成为大师。当然现实中确实残酷的社会现状抹杀了那么多的才子佳人。在成为大师的过程中是极其艰辛的,当所有人都说你不行的时候,你又用什么支撑你不断的在走下去呢?有如梵高,至死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却在若干年后追认为艺术大师。所以说,大师只能是少数人,我们也不必寄希望于人才辈出。当代的中国情况可谓更为恶劣,这也对艺术家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一切都需要时间来为我们解开谜底。历史会证明一切,我们都只不过是一瞬罢了。
其他作品欣赏
作品:《红葡萄藤》

作品:《圣母玛利亚》

作品:《桥和三个女性》

作品:《生命之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