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游戏年龄分级
游戏的年龄分级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哪怕是小学生也热衷于18+的游戏,没有什么比「这是我弟弟玩的游戏」更加侮辱人的话了。
国内作品的低龄向是一个大问题。不管是动画,漫画还是游戏(ACG),作者往往会倾向于去想象自己的读者年龄层。回想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的作品,像我个人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最喜欢的作品就是《Code Lyoko》,它里面充满了各种新颖的元素,每集都包含经典的日常搞笑,校园恋爱,校园霸凌,逃课挂科,家庭矛盾,计算机编程,虚拟世界,技能战斗,街头跑酷,废弃工厂,时间跳跃……有些概念当时还不是很清晰,但仍然不妨碍我看得津津有味。可惜的是电视上CL放完第二季以后就开始播喜羊羊了,真的同情我自己。
游戏的年龄分级从来就是一个伪命题,哪怕是小学生也热衷于18+的游戏,没有什么比「这是我弟弟玩的游戏」更加侮辱人的话了。扮演未来的自己是人本能的生存需要,所以这就带来一个现象,3岁玩8+的游戏,8岁玩12+的游戏,12岁玩16+的游戏,16岁玩18+的游戏……高中以下的玩家就很容易接受一个高中生主角,而高中以后往往就就往往喜好接受社畜设定,而真正的社畜就偏好异世界的架空设定(悲)。
面向的低年龄群体永远比你想象的要聪明。俗话说「寓教于乐」,好多儿童都能无意识记住你科普的各种知识,比如上世纪的历史、现代战争和科幻类的物理知识,儿童也能够学习复杂的人物情感,比如生离死别。如果这些东西在儿童书籍读物能够出现(哪怕是儿童课本的课文,都充满了复杂主题、互动和情感),那在儿童游戏里也同样合适。不应该说这是小孩子玩的东西,从而对一个设计敷衍了事,儿童的理解能力比你想象的要高很多。比如《七龙珠》就把平行宇宙的概念详细的交待得一清二楚,明确的告诉了读者哪怕是时间跳跃,有些东西能挽回,有些东西就是不能挽回的,3岁小孩都听得懂。
小时候我们能看到有很多小女生的Flash换装游戏,纯移动贴图功能的那种,但是你会发现主角无一例外的都是成熟女性,有时还带雀斑。这说明女生一般会更早的进入成熟扮演。游戏里往往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形象问题,就是主角是大龄女性和幼龄男性基本上很少见,这和不同性别的扮演倾向有关。另外男性处于竞争的需要,往往会嘲笑奚落打击失败的同性,所以男性一般会倾向扮演成熟的角色或者靠近这样的角色,并不会喜欢一个弱于自己的角色,尤其这个角色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女性对于失败的同性往往会比较团结和包容,所以会比较倾向扮演最弱小的被保护角色,往往不能接受还有人比自己更弱小,主观上会认为这样会减少自己资源的获取。
参考书籍:《Level Up! The Guide to Great Video Game Design》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05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