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派”与“表里不一”
上小学时做班干部,在班主任面前是“铁面判官”形象,专门纠察班中同学违反纪律之事。班主任一走,又和同学打成一片,打闹疯玩。一次被班主任抓个正着,给予最严厉之批评——“两面派”。小时候,获得这种评语,难过了好久,更多的是一种失去了班主任信任的不安与愧悔:我怎么能辜负班主任的重托,没有扮演好自己班干部的角色,给老师留下了我“表里不一”的印象。
现在想来,当时自己的想法太幼稚,却极合理。
两面派,在中文语境下,从来不是什么好词。百度词条的解释为:
两面派,指表里不一,有目的有企图故意为之的人。暗示所搞的种种行动与公开的面目是不相容或者是相抵触;有时表示背叛行为。也指耍两面手法的人,对有矛盾的双方都敷衍应付的人。
似乎“两面派”几乎就是“表里不一”的同义词。但从字面义来说,无非是描述了一种,不同场景之下,不同的面相,与不同的行事方式而已,无可厚非。比如,一个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战士,在面对敌方的老幼妇女时,绝不会滥杀无辜,甚至会予以援助。此时不会去批评他敌我不分,会赞美其铁汉柔情。再如,在单位里作风强硬的领导,回到家中,可能是被女儿揉捏嬉戏的“骑大马”的玩伴。此时不会去说此领导“表里不一”,不过是父子情深。同时,工作中八面玲珑,三头六臂,左右逢源,无不是褒义词,用来说明在不同场景,不同任务中都能出色完成任务。

可见,一个人的社会角色并不是单一的,随时扮演好不同的一面,非但是理所当然,并且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此,“两面派”非但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从根子上说,生活需要我们做到的不仅“两面”,还是“多面”。分执乾坤圈、混天绫、火尖枪,迎战不同敌人的三头六臂哪吒可能还不够,应该是多多益善的完美多面体。
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再次引用百度词条原文。
元朝末年,元军和朱元璋领导的义军在黄河以北展开了拉锯战,老百姓苦不堪言,谁来了都要欢迎,都要在门板上贴上红红绿绿的欢迎标语,来得勤换得也快。豫北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人生活节俭,于是想出了个一劳永逸的办法:用一块薄薄的木板,一面写着欢迎元军的“保境安民”的标语,另一面写上欢迎义军的“驱除鞑虏”的标语,哪方来了,就翻出欢迎哪方的标语,既省钱又方便。但想不到这个方法后来竟惹出大祸。
一次,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进驻怀庆府,进城见家家门口五颜六色的木牌上满是欢迎标语,心里高兴。可是突然一阵狂风刮来,木牌翻转,反面全是欢迎元军的标语。常遇春气极之余,下令将凡是挂两面牌的人都满门抄斩。
如前所述,百姓使用两面牌是生存智慧,但对于上位者而言,就是首鼠两端,立场问题。所以,问题出在立场上。作为上位者的某些单位领导,需要员工下班后、休假中也要时刻心系公司业务,不得关机、远行,随时待命。实际上是以其工作角色抹杀其家庭角色。在单位,是勤勤恳恳的搬砖人下属。在家里,则是一个奉养老人的儿子,抚养子女的父亲,相濡以沫的丈夫。欲做“两面派”且不可得,罔论其他。
所以,“两面派”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表里不一”。比如,上述场景中的领导,自己也有家庭,自己在完成家庭角色的同时,却可以脸不红心不跳地要求他人做“己所不欲”的事,这就是“表里不一”了。出于某些历史原因,国人混同了“两面派”与“表里不一”,于是每日做着“两面派(或多面)”,在价值判断上又极端瞧不起这个词,实际大可不必。
一个下雨天,刚刚为涉嫌盗窃的犯罪嫌疑人辩护完的律师留在法院门口的伞被人拿了,外面滂沱大雨,他只是本能地、随机地从伞架中抽取一把,头也不回地走了。不多时前,还在那里严密论证盗窃是什么的他是“表里不一”么?非也,“两面派”罢了。
沦陷区的民众以“两面牌”生存无可厚非,一部分基层行政人员打着“两面牌”的同时,捎带着做些有积极意义的事,反倒成了元凶巨恶。真的是“两面派”不好吗,不是的,“两面派”可做不可说,为了自保必须将别人的“两面派”批臭批倒,如此自己被认为“表里不一”的风险就被藏起来了。
再者,某某革命中,子女在家与父母表面和睦,背地里打报告揭发,这又不是“两面派”,实实在在的“表里不一”。某陈姓教授,骂米国是工作,移居米国是生活,这倒是“两面派”。一个是生存的智慧,一个是人性的恶。
区分开就好,不必讳莫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