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资、教育与新人类
人类在未来能进化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需要丰富想象力和敏锐洞察力才能回答的问题。人的进化与无数个体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人的成长,主要由天资(先天因素)和教育(后天因素)决定。人们的天资是不可控的,出生下来便为正态分布所制约。但教育,确确实实可以塑造趋于完善的人,使其智力、感情、体力和精神不断成长。
现实生活中,教育还不能被定量地研究。一般而言教育分为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最早并最深刻地参与人的培养,但它也是最难以量化的。在当代父母抚养子女的生活模式下,每个孩子的培养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们无法保证自己的培养方法是最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或许不止一种最优方案),也无法保证遵循专家的建议就是更好的策略。孩子们天性各不相同,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安静内向,倘若对不同天性的孩子运用同样的教育思路去培养,也必然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有的人指望像钢铁工业批量生产钢材、服装厂流水线式地生产衣服一样培养孩子,必然会被现实敲打得头破血流。这是因为工程科学中工业化(或称为流水线)模式无法被照搬到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科学中来。不像我们可以不考虑机器24小时开工是否违背“机器的伦理”,社会科学中的一切实验都必须秉持人文主义的态度,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而非将其视为社会运行机器的螺丝钉。人,无论怎样都是比机器更为复杂的,人是具有思想和精神的。
目前的社会科学还无法宣称,只要运用了自己的理论,孩子就可以被成功培养。孩子的培养受到父母个人的性情、家庭环境、思维方式乃至工作的影响,而这些都是很难全部兼顾的。事实上,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很多家庭培养孩子的方法连及格线都达不到,因为他们的孩子最后成为了道德感缺失、品质低劣、好逸恶劳的社会公民,给这个社会的运行增添了不少劣化的可能性。并且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未来有一套较为完备的教育方式,那么这套方式必然是高成本且垄断的,它也只能被运用于极少数家庭的子女培养中。因此我们不能指望用完备教育去帮助千万个家庭,使他们的家庭教育跨过及格线。另外一个非常卑鄙的借口是,这个社会,在人类想象力可以触及的时间范围内,都必然是有繁杂的分工的。有人要为大科学项目探索终身,就有人要去做保安、外卖小哥和清洁工。尽管职业不应该分三六九等,但社会的运行决定了必然要有人从事相对没有竞争力的岗位。出于对社会最优运行方式的考量,这些岗位最好是招收接受较低层次教育的人。那么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是否还需要辅以不计成本的完备教育,就显而易见了。
完备教育,首先需要父母的良好条件。父母至少需要接受过不错的家庭教育,拥有健全的人格。最理想的情况不是父母的幼年和少年都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而是带有一定的挫折,使得他们可以更健康地成长但又不至于被压垮。其次是父母二人的契合度,至少在没有孩子时这个家庭可以保持和谐,不至于因为三观或者收入的差异引发伤害感情的争执。然后是对于培养孩子的观念,因为绝大部分父母究其一生只有一两次培养孩子的机会,因此培养观念不可能通过每个孩子的成长做一个漫长的反馈调节,而应当在孩子成长的每个小周期内做不断的调整。上述因素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动;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大的变动也有可能使孩子的成长之路更为艰辛。这对父母来说又是更大的挑战。
由此,真正做到趋于完备教育的家庭少之又少,而诞生出的人才就更稀罕,毕竟还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再塑造。但可以预见的是,我们能够通过某种科学的干预,使得更多家庭能够接受完备教育的熏陶。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再是家庭内部的、私人的教育,而是有社会力量参与的三方教育。但这第三方不会是政府,我们姑且称之为家庭教育组织。但这种想法目前有很多挑战性,比如它把人的私权搬到了半公共的领域,并加以影响。人们会质疑它侵犯了父母的个人隐私和自由权利。但我们必须逐渐适应这样的想法:以后仅仅有父母参与的家庭教育会是小作坊式的、成功率不稳定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如同工业时代的手工收棉花被视作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样,被逐渐摒弃。就像现在不排除有人仍在手工收获棉花一样,未来也不排除有的家庭还在采取私人的家庭教育,但主流的方式已经成为了半公共化的家庭教育。
然后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相对单一模式的教育,至少在一个班级内它是相对单一的。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实在难以一概而论,在升学压力巨大的中西部地区,大部分的集中式学校教育显然更具有一致性。功利地提升考试成绩的学校教育,是以高考为准绳的考试培训班,而不是塑造人格、促进个人成长的利器。而对于某些拥有丰富资源的名校,它们确实有培养优秀人才的潜力。社会教育的复杂性不逊于家庭教育,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的影响也是不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
教育是一种经历,需要时间的积淀。如果在未来,人们可以拥有多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人的成长性就能大大增加。这是种并行的多重经历,和个人在时间上的串行经历不能混为一谈。后者在特定的个人成长节点只有一次经历,而前者是有多次的。多次的经历可以形成更多的经验,激发更明显的品质(优秀的或恶劣的品质,取决于经历的内容)。由此,个人就实现了飞跃式的成长。而从人类的发展角度讲,这就是人类的再次进化。倘若某个中产家庭的子女,除了做公务员外,还有做农民、做一线产业工人的经历,那么就会产生难以预料的积极的方面。这其中的因果关系绝非此处可以阐述的,但它应当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微小的贡献。至少,人们之间的理解可以加深,人们对于社会运行的机制可以更为了解,人们对于自己权利的维护可以更加熟稔。如果普通人可以接受特定内容的并行经历,那么他或许可以成为人才(尽管他原本不具备人才的潜质)。
完备教育和并行经历都是难得的,它们无法惠及大部分人,但可以让小部分人突破自我。也许这小部分人,就能成为新人类,成为社会形态革命的先行者。
最后,是天资的问题。也许人生来并非白纸,这包含两次意思。一层是人会继承父母的性情和感情倾向(特指先天的),二层是人在出生时可能包含某种思想、感情和精神,这些不是来自他的父母,可以称为自在之灵。自在之灵好像压缩包一般,人生下来就具备;到了某些特定的人生节点,压缩包开始解压缩,释放出其内在,由此人开始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