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墓记
查看话题 >大明芳华(一):凤阳明皇陵
咏菊花 明.朱元璋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提起明代皇陵,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位于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了。孝陵和十三陵分别安葬着明开国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以降直至崇祯的明代皇帝。然而除了这两处之外,明代其实还有三处皇陵散布在中华大地上。分别是位于江苏盱眙县的明祖陵,安葬朱元璋的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位于安徽凤阳县的明皇陵,安葬朱元璋的父母;位于湖北钟祥县的明显陵,安葬嘉靖皇帝的父亲明兴献帝。三者中,从南京出发到明皇陵最为方便,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凤阳明皇陵之旅。
明皇陵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破坏,如果用三个字总结就是:烧、拆、砸。“烧”发生在明末,崇祯八年张献忠武装流动到凤阳一带时,或许是觊觎皇陵内财物、或许是为了破坏朱明龙脉,一番打砸抢之后,一把火烧了明皇陵,关于这一点,在诸多史料中都有记载(《明实录》、《明史》、《明季北略》、光绪《凤阳县志》等)。特节取明史记载如下:“(崇祯)八年正月,贼遂攻陷凤阳,焚皇陵,烧隆兴寺,燔公私邸舍二万二千六百五十,戮中都留守硃国相、指挥使程永宁等四十有一员,杀军民数万人。……帝闻变大惊,素服避殿,亲祭告太庙”【2】。在李旭之《“南直召祸”之探》一文中也对张献忠烧陵一事有详细分析,有意者可参考。【1】“拆”发生在清代,据导游介绍:清代凤阳一带遭灾,当地知县在钱粮不足的情况下,奏请朝廷以明皇陵建筑拆解之后换粮米用于赈济灾民。关于这一点,因手头关于凤阳的历史资料不足,仅仅参阅了光绪《凤阳县志》,发现并无此记载。不过想想虽说是为了赈灾,拆人家祖坟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不记诸于史册也是有可能的。而“砸”相比于“烧”、“拆”就更可惜了,前两者毕竟是遭逢战乱、天灾,而“砸”则只能归咎于人祸了,十年浩劫期间,明皇陵也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今日也能看到石像生上当日留下的处处残毁。


明皇陵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凤阳县城南约8公里处县道057路西。从南京南到蚌埠南站高铁约42分钟,为了赶上景区9点钟开门,选择了G1970次高铁,8点21分到达蚌埠南站,因蚌埠南站到明皇陵没有便利的公共交通,故乘出租车前往,路程约19公里,用时近半个小时后到达明皇陵景区售票处。
到达后发现景区大门处正在进行施工围护,所以有点遗憾不能从正门处进入拍摄明皇陵的宏伟气相。即便如此,从侧门进入走到神道前时还是被眼前的宏大气场深深震慑住了。两列高大石像卓然耸立,直线一字排开,远远看去,石像尽头有圆坟隆起,当为祖陵。边走边看,啧啧惊叹!石像的数目竟然有32对,单以数量而论,竟然已经超过明孝陵以及十三陵,堪称国内之冠。明皇陵32对石像有:麒麟两对、狮子八对、虎四对、神道柱两对、马以及控马者六对、羊四对、文臣两对、武将两对、宦者两对。石刻多有残损修补痕迹,有趣的是其中一麒麟前足纤细,据传是当地曾有抚摸麟趾以祈求多子多福之习俗,长年累月以至于此。石像雕刻精美,尤其是人像雕刻,对于了解学习明代服饰很有意义。其中一文臣雕刻背部大腿处,或因官服上有瑞鹤翔空图,有乡民常年抚摸祈福之故,也已包浆至光滑圆润,从背面整体看,略显滑稽。石刻之精美华丽,非本人拙劣笔力所能描述,且学界对此已多有著述,故本文不再献丑了,先附上部分照片,全部照片稍后上传至豆瓣相册。











32对石像之后是金水桥,史料记载,明皇陵原有五座金水桥,历经战乱洗礼,至解放前已经损毁殆尽,一座都没留下来,现在的桥为当地政府与文管部门新修。金水桥后左右各有两座碑亭。金水河畔、左侧碑亭与金水桥之间有一古井,名龙泉井,提供皇陵守陵人日常生活用水。井栏为汉白玉材质,数百年使用下来,井栏上也被井绳磨出道道凹痕,举目下探,仍然可以看到泓泓清水,难得难得。龙泉井后为“无字碑亭”,亭内有赑屃负碑,碑身遍布裂痕以及修补痕迹,此碑曾经断为四截,倒伏于地,后经扶正(80年代);碑面空无一字,是以名之“无字碑”。关于这一点,景区介绍其原因时从三方面出发:一为美学上对称布局的需要;二因朱元璋认为自身成就是父母累善积德所致,无法用文字表达;三则是其父母本身也缺少可以大书特书的历史功绩。另有学者研究认为,现存之无字碑,不是洪武年间所立,更可能是嘉靖年间所立【3】,笔者倾向于立于洪武年间说法,毕竟洪武皇帝之胸襟气度可是能大方喊出“吾本淮右布衣”的人雄,怎么会介意于直书父母之出身及默默无闻之生平。





金水桥右侧为明皇陵碑亭,碑亭内之赑屃、石碑与无字碑规制相类:碑高6.87米,碑额处有六条蜿蜒环绕的螭龙。然其珍贵之处在于,碑身正面阴文镌刻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之碑》。碑文共计1105字,叙述了朱元璋幼年生活之艰辛,遭逢天灾后家庭的剧变、无奈出家云游四方的艰辛等等,语言不甚华美,然而字字情真意切,跨越六百年的时空,我这局外人读起来眼泪都差点没忍住掉下来,可见写文章有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布局谋篇次之,再次才是辞藻修饰。鉴于这篇碑文实在是太精彩了,稍后将全篇抄录作为附录。


如前所记,明时碑亭历经战乱,早已损毁。至光绪年间修《凤阳县志》时,有以下记载:“及崇祯八年张献忠破凤阳,尽遭焚毁,蓦然一空,今唯二碑及石人马仅存而已”。民国期间,曾在皇陵碑的南、北、西三面以及顶端砌砖体围护。1999年当地文物部门计划复建碑亭,皇陵碑亭2003年竣工,无字碑亭也于翌年竣工【3】。新亭建立至今,也已经将近二十年了,笔者到访时,两碑亭远观仍颇有赫赫威势,近观却已略显破败。梁间柱上涂漆彩绘已有大片脱落,部分亭柱也有裂纹自柱底延伸至柱顶,一些亭柱已经自上而下使用铁皮包裹以防倾塌。也幸好事前功课得知亭为新建,否则光看外观倒真有点像是明清旧物了。所幸亭虽破败,灵性犹存,亭内翠羽成群,上下翻飞,啁啾鸣唱,生气跃然。

复建的两碑亭,皆为三间重檐歇山顶,亭内树碑。亭身平面作正方形,四面各开一门,其外部形制每面各显三间,为一明两暗。亭顶满铺满覆黄色的琉璃瓦,飞檐翘角,正脊及垂脊吻、兽饰件一应俱 全。亭内各有落地木柱16根,檐柱径54厘米,金柱径68厘米 。西亭内有九个、东亭内有两个柱础石,为洪武年间原物。内柱与内柱中距为5.52米,内柱与檐柱中距为1.43米,亭壁每面阔9.5米,连同伸出的台阶计算,开间与进深统宽皆为12.38米。每座碑亭的建筑面积为153.26平方米,通高12.37米。这样,碑亭东西耸峙,和前面石像生群、洁白的御桥以及背景葱郁隆起的皇堂遗址、陵丘形成强烈的对比,显现出陵园的恢宏气度。
两碑亭后,原址应为明皇陵享殿,现已无存,只留下原享殿建筑的石柱础等构件若干。即便如此,从柱础也可以看出,享殿昔年规制之宏大:从景区内的复原图来看,皇陵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享殿内除祭祀朱元璋父母仁祖皇帝外,还有刘继祖及夫人、汪母、赵母四人陪祀,不忘微时斗米之恩,朱洪武在此也展示了他人性中温情的一面。在这里听导游介绍到发掘于明中都皇城遗址现存凤阳县博物馆的一尊蟠龙石柱础,直径达1.7米,面积7.3平方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石柱础(是故宫太和殿柱础的三倍),也就临时决定皇陵之后要探访凤阳县博物馆。


过享殿遗址向前是一段约20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绿柏荫荫,其数约280,为凤阳县文管所1983年所栽植。墓道尽头为一开阔广场,广场正中为一大理石祭台,祭台上供奉石质祭祀礼器以及朱元璋父母灵位:“大明仁祖淳皇帝之位”、“大明仁祖淳皇后之位”。此祭台为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2007年捐赠,朱院士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第二十二世孙,出于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支脉(蜀王朱椿也是朱元璋诸子中最好读书的一位,朱元璋称他为“蜀秀才”,朱椿也曾经在赴成都藩邸之前,在凤阳中都居住三年。朱院士能有今日成就,或许也是得惠于蜀王?)。凤阳县鼓楼内也存有朱院士捐赠的一张嘉靖二十五年地契。


祭台后为一圆形土丘,东西长60米,南北长40米,高约10余米,土丘外围围以青砖,是为仁祖皇帝夫妇的合葬墓。墓顶以及墓周也有侧柏成林。树身多有缠绕红色绸带,看来皇陵也已成为乡民祈福还愿之圣地。史载朱元璋称帝前后,曾经有意为父母迁葬,后因担心牵动风水龙脉,就此作罢,仅在皇陵上增厚封土而已。

至此结束明皇陵寻访,下一目的地是凤阳城内的中都鼓楼,原以为皇陵已经是此行仅有精华之所在,之后才发现,凤阳城内还有无数潜隐的瑰宝,老朱在老家这块地头上,真的是用了心思,下了大力气的。
参考文献:
【1】李旭之《“南直召祸”之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317/17/15991787_737810699.shtml
【2】清张廷玉等《明史.列传之一百四十八郑崇俭传》
【3】孙祥宽《明中都皇陵神道碑研究》《滁州学院学报》2020年6月第22卷第3期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