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 死亡, 永生, 及其他
前一阵子迷上了有关吸血鬼的剧集,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vampire的译名,因为总让人不寒而立:黑暗中,一身着黑斗篷的吸血鬼正将毒牙插入无辜者的脖颈……。在西方,外表冷峻、面色苍白、皮肤冰冷及生有利齿的吸血族成为了主要的题材。正是因为他们神秘的身份给剧作家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我觉得吸血鬼、狼人等如此受宠,具体到他们的习性、世袭等等,主要是由于将他们设置在了人类的社会里,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理论总试图让人们相信不死族也许就生活在我们的世界里,其实这些魔幻人物实质反应了人的情感和欲望,只不过以一种超自然的形式扩大、夸张了。
我最早接触的一部有关吸血鬼的电影是94版的DRACULA,曾获过小金人。当时只觉得宣传海报很恐怖。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吸血伯爵Dracula(后来这个名字也借指vampire)的前生后世展开的,他因妻子的死亡而背叛上帝最终成为了吸血伯爵,而许多年后在意外发现妻子已经转世重新寻找爱情,但最终被致死。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形式比较新颖是以不同人称的书信形式展开故事的。故事借用了宗教、转世等概念,而且也塑造了一个传统意义的吸血鬼:怕光、大蒜、十字架以及木桩戳穿心脏的致死法,但作者做了些改动,这个吸血鬼还有感情。使得吸血鬼与人的界限模糊了一些。
而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则可堪称是华丽,电影根据Anne Rice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以写吸血鬼故事见长。光看看影片的阵容就可以让感概一番了:Brad Pitt,Tom Cruise,Kirsten Dunst故事有一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些不死族的苦恼、困惑以及面对诱惑的冲动。而本片主要以作为一个尚有人性的吸血鬼(brad pitt饰)讲述故事的。我觉得影射了人的道德底线、良知与本能的驱使一种相互矛盾、冲突的关系,如何作出妥协与掌握它们之间的平衡。故事中很少涉及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以不死族的社会圈子为主,淡化了人这个客观因素,而这也往往是这一题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我想这也是一个创新吧。
最近还看了一部很早的影片:tanz der vampire(吸血鬼之舞)由波兰导演Roman Polanski于1967年执导的影片。后又将其改编成德文版音乐剧,我看过一部分不过感觉舞台上的吸血鬼都太过夸张了,甚至有些滑稽,再来德文又听不懂,不过音乐不错。这里面将吸血伯爵直接定义为邪恶的化身,贪婪而不择手段。影片的最后颇为出乎意料,正义最终还是断送在邪恶的手中。影片太早了,而且演员都说带着口音的英语。不过女主人公倒算是个丽人。这里想说这部电影,主要是代表了早期这类题材的电影:生硬地将吸血鬼与人类划清界限,突出强调他们的阴暗面,以及他们与某种宗教的关系。
近些年来,电视、小说大兴魔幻风,于是强大的编导和作家便又将这个古老的角色从棺木里拽出来,与此同时在加上其他魔幻角色shifter,werewolf相称构成了完整的不可思议的人类世界。最近HBO的true blood就是基于Charlaine Harris的Southern Vampire Mysteries系列丛书改编的。故事我就不加以评述了,肯定由悬疑、浪漫、复杂的关系等等构成。但电视剧似乎并不适宜孩子看,从电视剧片头就能看出:又一些阴暗和有影射意味的画面构成。估计编导的人群定位也是成人化的,所以总会穿插一些好莱坞的噱头:暴力与性。小说我没读过,但似乎原版图书的封面好像更儿童化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每部书的标题都包含一个dead/death,或许作者本人就没有定位于像Harry Potter式的少年魔幻读物。当然还有一部StephenieMeyer系列小说twilight(在我以前的日志提起过)值得一提,与前者不同,似乎后者主要以吸血鬼这一载体在讲述爱情故事,而不是吸血鬼本身的象征意义。但故事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作者细腻地描绘着女主人公bella的心路历程及成长过程。基于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也将在今年11月公映。当然,这些小说可能更加迎合女性的口味,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类小说女主人公都有些花痴,她们都是首先被吸血鬼俊美的外表所吸引。作者在有意无意地宣扬一种崇尚外在美的理念,这也是现代社会所极力推崇的。尽管我们说人之美不仅存在于皮囊,而更深层是灵魂的善恶。但如今无论是影视媒体还是日常生活中,外表因素影响人们评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爱美的心理也无可厚非。这一经典的论题在永无休止地探讨着,而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中探讨地正是美与丑,书中塑造的卡西莫多那个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美丽心灵让读者为之一振。相比之下,魔幻书中的吸血鬼似乎变成了卡西莫多这类人物的对立面。
但从现在流行趋势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正试图将吸血鬼的形象颠覆,更加人性化。以前那个罪恶之首逐渐转型为略有瑕疵的“正人君子”,他们优雅、冷峻、有些还几许痴情。在他们日渐被美化的外表下,似乎也暗含了另一信息:人类的种种渴望与对于完美的幻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企及的幻梦。
我想吸血鬼的诞生是人类欲望的必然结果。无论在什么地域文化都会涉及到这一主题,只不过具体名称不同罢了。对于中国人在传统迷信里有僵尸一说,与西方的吸血鬼大同小异。人类从诞生思想起就意识到生命之短暂,于是总有人试图长生不死,西方的炼金术东方的炼丹道士企图创造出违背自然法则的奢望,当然他们最终尽为徒劳。不过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就是他们开启了化学的先河,当然这是后话。而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都挥之不去,与我们如影随形一般。而吸血鬼正迎合了人们这一奢望。他们是活死人,容貌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侵袭而消逝。而嗜血的习惯,在我看来,也是出于人类对于血的一种原始崇拜。人们认为血液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而在一些古代部落的祭祀仪式中我们经常出现血祭。有的场景似乎更加残忍:祭祀将人的心脏剖出,将一个依然跳动的心献给神灵,祈求上苍保佑庇护。而每种形象的塑造都会有相应的出处,有些人认为吸血鬼这一形象——苍白、赤目、怕光——源于人类的一些疾病,如狂犬病和某种肺病。当然到底最初人们为什么会将这些近似病态特征赋予吸血鬼,我们亦不得而知了。在我看来,这也是人们对于不治之症地恐惧和消极联想。不死族病态美的外表吸引着他们的猎物——人类,而这种对于美貌的贪欲也是出自人性本身的。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在面对美的诱惑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就病态美本身而言,似乎当今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无论是时尚界还是大众文化。速度与力量及敏感也似乎成为描述吸血鬼的主流特征,人类渴望这种能力,尤其是人体超越了身体构造的极限。我们一直渴望如鹰一般的锐眼,如猎豹的速度和力量,如鸟一般可以凌空翱翔,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各种仪器和工具应运而生,来辅助我们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追求也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英雄诞生的主要原因。而吸血这一最重要也是最邪恶的特征近乎于一种残忍的谋杀手段,与通常所说的暴力相比,这种行为看似更加柔和、安静但更具隐蔽性、杀伤性。将猎食的手法弱化甚至美化,淡化了这一形象的暴力因素。我们通常将吸血鬼的生活环境安置在古堡里或者偏僻处,但他们还是会出现在人类社会当中,我们一直有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不仅存在人类这一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还存在其他智能生物,只不过他们很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其实我想,一方面我们极力想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又恐惧智能生物会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威胁。所以在影视作品和文学艺术中,总会有异族生物的身影,藏匿于人类社会中。吸血鬼与宗教的联系可能是为了教导教众虔诚向善,而蝙蝠的联系则与这一小生灵本身丑陋的外表有关,人们总是将丑陋与邪恶相关联。
话说回来,到底存不存在这种群生物呢?还有一小部分人相信这种传说的可靠性。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吸血鬼、狼人只不过褪化成了类似于外星生物、尼斯水怪的幻想文学的形象,在读物中添加一些神秘的佐料罢了。
我最早接触的一部有关吸血鬼的电影是94版的DRACULA,曾获过小金人。当时只觉得宣传海报很恐怖。故事主要围绕一个吸血伯爵Dracula(后来这个名字也借指vampire)的前生后世展开的,他因妻子的死亡而背叛上帝最终成为了吸血伯爵,而许多年后在意外发现妻子已经转世重新寻找爱情,但最终被致死。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小说形式比较新颖是以不同人称的书信形式展开故事的。故事借用了宗教、转世等概念,而且也塑造了一个传统意义的吸血鬼:怕光、大蒜、十字架以及木桩戳穿心脏的致死法,但作者做了些改动,这个吸血鬼还有感情。使得吸血鬼与人的界限模糊了一些。
而夜访吸血鬼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则可堪称是华丽,电影根据Anne Rice的同名小说改编,作者以写吸血鬼故事见长。光看看影片的阵容就可以让感概一番了:Brad Pitt,Tom Cruise,Kirsten Dunst故事有一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这些不死族的苦恼、困惑以及面对诱惑的冲动。而本片主要以作为一个尚有人性的吸血鬼(brad pitt饰)讲述故事的。我觉得影射了人的道德底线、良知与本能的驱使一种相互矛盾、冲突的关系,如何作出妥协与掌握它们之间的平衡。故事中很少涉及人类的活动,主要是以不死族的社会圈子为主,淡化了人这个客观因素,而这也往往是这一题材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我想这也是一个创新吧。
最近还看了一部很早的影片:tanz der vampire(吸血鬼之舞)由波兰导演Roman Polanski于1967年执导的影片。后又将其改编成德文版音乐剧,我看过一部分不过感觉舞台上的吸血鬼都太过夸张了,甚至有些滑稽,再来德文又听不懂,不过音乐不错。这里面将吸血伯爵直接定义为邪恶的化身,贪婪而不择手段。影片的最后颇为出乎意料,正义最终还是断送在邪恶的手中。影片太早了,而且演员都说带着口音的英语。不过女主人公倒算是个丽人。这里想说这部电影,主要是代表了早期这类题材的电影:生硬地将吸血鬼与人类划清界限,突出强调他们的阴暗面,以及他们与某种宗教的关系。
近些年来,电视、小说大兴魔幻风,于是强大的编导和作家便又将这个古老的角色从棺木里拽出来,与此同时在加上其他魔幻角色shifter,werewolf相称构成了完整的不可思议的人类世界。最近HBO的true blood就是基于Charlaine Harris的Southern Vampire Mysteries系列丛书改编的。故事我就不加以评述了,肯定由悬疑、浪漫、复杂的关系等等构成。但电视剧似乎并不适宜孩子看,从电视剧片头就能看出:又一些阴暗和有影射意味的画面构成。估计编导的人群定位也是成人化的,所以总会穿插一些好莱坞的噱头:暴力与性。小说我没读过,但似乎原版图书的封面好像更儿童化一些。但值得注意的是每部书的标题都包含一个dead/death,或许作者本人就没有定位于像Harry Potter式的少年魔幻读物。当然还有一部StephenieMeyer系列小说twilight(在我以前的日志提起过)值得一提,与前者不同,似乎后者主要以吸血鬼这一载体在讲述爱情故事,而不是吸血鬼本身的象征意义。但故事本身还是很有意思的,作者细腻地描绘着女主人公bella的心路历程及成长过程。基于这部小说的同名电影也将在今年11月公映。当然,这些小说可能更加迎合女性的口味,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类小说女主人公都有些花痴,她们都是首先被吸血鬼俊美的外表所吸引。作者在有意无意地宣扬一种崇尚外在美的理念,这也是现代社会所极力推崇的。尽管我们说人之美不仅存在于皮囊,而更深层是灵魂的善恶。但如今无论是影视媒体还是日常生活中,外表因素影响人们评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爱美的心理也无可厚非。这一经典的论题在永无休止地探讨着,而这让我想起了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中探讨地正是美与丑,书中塑造的卡西莫多那个外表丑陋而内心善良的美丽心灵让读者为之一振。相比之下,魔幻书中的吸血鬼似乎变成了卡西莫多这类人物的对立面。
但从现在流行趋势来看,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人们正试图将吸血鬼的形象颠覆,更加人性化。以前那个罪恶之首逐渐转型为略有瑕疵的“正人君子”,他们优雅、冷峻、有些还几许痴情。在他们日渐被美化的外表下,似乎也暗含了另一信息:人类的种种渴望与对于完美的幻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企及的幻梦。
我想吸血鬼的诞生是人类欲望的必然结果。无论在什么地域文化都会涉及到这一主题,只不过具体名称不同罢了。对于中国人在传统迷信里有僵尸一说,与西方的吸血鬼大同小异。人类从诞生思想起就意识到生命之短暂,于是总有人试图长生不死,西方的炼金术东方的炼丹道士企图创造出违背自然法则的奢望,当然他们最终尽为徒劳。不过有一点值得称赞的就是他们开启了化学的先河,当然这是后话。而对于死亡的恐惧是每个人都挥之不去,与我们如影随形一般。而吸血鬼正迎合了人们这一奢望。他们是活死人,容貌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侵袭而消逝。而嗜血的习惯,在我看来,也是出于人类对于血的一种原始崇拜。人们认为血液蕴含着生命的力量,而在一些古代部落的祭祀仪式中我们经常出现血祭。有的场景似乎更加残忍:祭祀将人的心脏剖出,将一个依然跳动的心献给神灵,祈求上苍保佑庇护。而每种形象的塑造都会有相应的出处,有些人认为吸血鬼这一形象——苍白、赤目、怕光——源于人类的一些疾病,如狂犬病和某种肺病。当然到底最初人们为什么会将这些近似病态特征赋予吸血鬼,我们亦不得而知了。在我看来,这也是人们对于不治之症地恐惧和消极联想。不死族病态美的外表吸引着他们的猎物——人类,而这种对于美貌的贪欲也是出自人性本身的。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们在面对美的诱惑的脆弱与不堪一击。就病态美本身而言,似乎当今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无论是时尚界还是大众文化。速度与力量及敏感也似乎成为描述吸血鬼的主流特征,人类渴望这种能力,尤其是人体超越了身体构造的极限。我们一直渴望如鹰一般的锐眼,如猎豹的速度和力量,如鸟一般可以凌空翱翔,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这些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各种仪器和工具应运而生,来辅助我们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追求也是那些具有特异功能的英雄诞生的主要原因。而吸血这一最重要也是最邪恶的特征近乎于一种残忍的谋杀手段,与通常所说的暴力相比,这种行为看似更加柔和、安静但更具隐蔽性、杀伤性。将猎食的手法弱化甚至美化,淡化了这一形象的暴力因素。我们通常将吸血鬼的生活环境安置在古堡里或者偏僻处,但他们还是会出现在人类社会当中,我们一直有一种危机感,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不仅存在人类这一已知的高级灵长类动物,还存在其他智能生物,只不过他们很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其实我想,一方面我们极力想摆脱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面我们又恐惧智能生物会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威胁。所以在影视作品和文学艺术中,总会有异族生物的身影,藏匿于人类社会中。吸血鬼与宗教的联系可能是为了教导教众虔诚向善,而蝙蝠的联系则与这一小生灵本身丑陋的外表有关,人们总是将丑陋与邪恶相关联。
话说回来,到底存不存在这种群生物呢?还有一小部分人相信这种传说的可靠性。但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吸血鬼、狼人只不过褪化成了类似于外星生物、尼斯水怪的幻想文学的形象,在读物中添加一些神秘的佐料罢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