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正确打开方式
朋友跟我说,想读《红楼梦》又怕啃不动,问我有啥好办法。作为一个热爱此书十多年的铁粉儿,我心说你真是问对人了(脸大,逃跑~~~)。
读《红楼梦》有压力,首要原因是书里几百个人物。什么宁国府、荣国府、大观园,什么大嫂子、二奶奶、三姑娘,除了“十二钗正册”还有十二个“副册”、十二个“又副册”,真是让人脑瓜子疼。另外一个困惑之处,是它的版本。甲戌本、庚辰本、列藏本、蒙府本,还有脂砚斋批注版本,为啥有这么多版本,让人怎么选。。。除了以上让人抓马的两点,还有一个流派把《红楼梦》架在神坛,那就是关于它的“探秘”、“索引”、“考证”——这句诗有什么隐喻?这个人有什么不可明说的背景?书里有多少是作者真实的经历?这一切都让《红楼梦》显得高不可攀,让很多读者望而却步。想读经典,但是真的怕牙口不好,书没啃下来还把牙硌掉了,只会徒增丧气。

那该怎么办呢?其实,你完全可以抛开以上所有,单纯地把它当做一本小说来读。
“考证”是书本之外的延伸,若有兴趣以后再钻研,初读《红楼梦》真的不必顾忌这一点,不知道考证内容绝不会影响你理解书的本身。
至于版本,不必理会它花样多,版本不同是因为以前的书籍都是“手抄”流传,抄的过程中有遗漏、有增减,造就了它五花八门的版本。那些古本跟我们选书关系不大,你只管选一个优质出版社的就好。现在出版的《红楼梦》都是在古本基础上进行汇校,修补了抄本上的种种bug,准确度高并且阅读流畅,大都是很用心的。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岳麓书社”都有出版《红楼梦》,看哪个顺眼就买回来,哪一本都不差。
最后说到人物。你一定疑惑我的说法,不关注人物如何读《红楼梦》?人物不是书里最精彩的交织吗?人物是精彩,但搞不懂人物关系也可以有滋有味读完全书。比如,你可以不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姑表”还是“姨表”亲戚,只用欣赏他们两小无猜的小情节就行了;你可以不知道王熙凤是贾宝玉的妈妈的亲侄女,也不用知道她的公爹是贾政还是贾赦,但她一出场你立即就会被她明快的笑声、泼辣的语言、高明的管理手段所吸引。引子太啰嗦?跳过!诗词读不懂?跳过!读活泼的对话,读平白的叙述,等你被故事吸引着读了一遍全书,再回过头来梳理人物,就会越发有趣、清晰。《红楼梦》回归到小说的本质,就是在讲一个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一点都不神秘。再说了,它原本就是白话文,跟现在的语言没什么差别,怕它作甚?买它,读就是了。

除了《红楼梦》本身,还有很多周边产品质量上乘,可以帮助理解,推荐几个我特别喜欢的。首先是音频栏目《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老师抛开那些复杂的“索引”,回归到小说本身一回一回地讲,带我们欣赏书里少男少女的青春故事。听他讲书很轻松,你可以走路时听、吃饭时听、做家务时听,不知不觉就用耳朵“读”了一遍书。另一个是迷你电视剧《小戏骨红楼梦》,我可太吃这些小孩子的颜了,怎么那么会长!大观园里的姑娘,最多也就美成这样了吧!第三个宝藏资料,是越剧版《红楼梦》电视剧。我是无意中看到,没想到一打开就停不下来。打动我的不但是优秀的唱功,更是绝佳的情感表达,天知道我大半夜看它哭成什么样!这些音频视频,会给我们不一样的视角和情感体验,帮助我们站在更多的方位去感受《红楼梦》。

所以现在,你还会觉得《红楼梦》难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