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是个大人那一瞬间
查看话题 >成为大人的那个瞬间是发现,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去年第一次读,反复看了几遍,觉得这本书很好,值得很多人都去看一遍,有勇气去做,是我,包括我们很多人都在学习的一件事。成年后,我发现很多事情的处理就看你怎么想,准备找什么方法去做。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一个人
摘录自《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你的朋友并不是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的。事情的顺序正好相反,我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
你的朋友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制造出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个叫做“目的论”。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北北碎语:
关于目的论这段,我想起有一次跟朋友约好去做一件事,在门口,对方跟我说,ta觉得门口气氛有点压,会感觉很尴尬,所以也没有必要进去,我听完那句话后,好像也升起一股尴尬的情绪。我们就在那个门口关于“要不要进去”这个点僵持了很久,我觉得进去后如果感觉不舒服可以再出来,既然过来了可以观望下,ta的观点是在门口就觉得不好就没必要动了。
结果就是我进去的那个刹那,ta转身就走了,应该也是蛮释然的;然后我后面也感觉不够好也出去了,但还是蛮开心的。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摘录自《被讨厌的勇气》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了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他心有不满,而且也并不幸福。但是,他的确是按照“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不仅仅是他,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北北碎语:
罗伯特·默顿提出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如何面对恐惧,跟大家分享一个落地路径,就是面对你感觉有难度的事,当你想去用全新的情绪状态去覆盖掉这段经历并且完成事情,那可以采取一个措施就是,从很小的第一步去走,去推。
①设置超简单的启动程序:比如你真的很想爬山,但你摔过跤有阴影没力气爬不了,那你可以先在小区散步,去爬假山。如果你说小区散步都不行,那推开房门可以哇?复建的第一步是站起来。
②留好风险控制方案:如果感到无法放松那可以记录下如果摔跤了,有什么措施可以采取,感到紧张的时候可以看一下。
③创造环境去习惯:把要去爬山的时间线拉长,让身体、心理上去习惯这种要去爬山的节奏。
④阶段性切换目标:然后在某个阶段把目标换成真的去山脚下看看,告诉自己你可以选择到达后不爬。
⑤完成并奖励:反复去看山脚,尝试迈出步伐。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我居然真的能爬山了。”做完记得奖励下你自己。
全程说白了就是要做,从简单开始去习惯。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摘录自《被讨厌的勇气》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也就是说,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出来愤怒的感情。
也就是说,你想通过大发雷霆来震慑犯错的服务员,进而使他认真听自己的话。作为相应手段,你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

北北碎语:
写到这个点,想起一个咨询师是如何去调整——长期喜欢吵架夫妻的关系呢?
工具是一个收音机,咨询师让他俩在$$@#$掀房顶的时候把吵架的内容录下来,以供他详细聆听。
那对夫妻一想到有这么一个工具,每次吵架就会感觉怪怪的,然后他们就停在那不想吵了。用书里专业的话说就是,“当互动模式改变了,夫妻跳出彼此嵌套循环的怪圈,一切就都改变了。”我称呼它为“吵架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