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不负追梦人”
七月的东京,热浪灼灼,硝烟弥漫。
郎平带着这支残缺伤病的退伍,
再次踏上了奥运的征程。
五年前里约夺冠的画面,
不断的被媒体重现,
仿佛那样的高光时刻,
会因为郎平的存在而得以永远。
然而,于她而言,
脑海内所浮现的,
却是八年前,
她重新执起女排教鞭的那一天。
宝剑再出鞘,
杀伤的又何止是敌人。

2012年伦敦奥运,女排止步五强。
作为解说嘉宾的郎平,在看到眼前的一幕后,
忍不住泪洒现场。
所有人都以为,中国女排再也回不到从前。
教练组缺乏强而有力,
同时又拥有世界级眼光的人选。
队员们青黄不接,
始终无法形成完整的配合。
未来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于是,
在面对中国女排主教练,
这颗无人愿意接手的烫手山芋面前,
大家终又想起了郎平。
原本只是作为主教练竞选评委去参与工作的她,
在上级领导的再三劝说下,
动摇了。
一如她 1995 年第一次执掌中国女排那般,
只因一句:郎平,祖国需要你。
仅这一句话,便足矣。
她曾说:
“ 我骨子里流淌着中国的血,
当祖国需要我时,我怎能无动于衷呢?”
临危受命,绝地重生。
在受到世人关注的2016里约奥运会上,
中国女排时隔12年,
再度坐上了冠军的宝座。
王者归来,谁敢与之争锋。
转瞬之间,时光又往后拨了五年。
整个世界,
因为一场从未有过的灾难,
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在这样艰难的当下,
人类比以往的任何时刻,
都更需要体育所带来的振奋。
于是,东京奥运,
在推迟了一年之后,
终于坚定的拉开了序幕。
所有人都期待着,
郎平能够再创辉煌。
亦如白岩松所说,
有郎平的地方,就有奇迹。
只是,却没有人想到,
当初所创造的奇迹,
渐渐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奥运的赛场,
从来没有一场胜利,是理所当然的。
每一份的收获,
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用生命去拼来的。
这样的道理,不仅中国女排懂,
中国的乒乓球队,更懂。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二十岁的刘国梁首次出征,便锋芒毕露,
一举夺得男单和男双的世界冠军,
从此开启了中国乒乓的辉煌时代。
于他而言,
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教练员,
心中的执念从来没有变过。
即,只要有他在,
乒乓球的金牌,绝对不允许旁落。
于是,
我们享受了几十年属于乒乓的荣耀,
国旗和国歌无数次的在世界各地回响。

人们总是笑着说,
中国的乒乓球,稳。
却没有人看到,
选手们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欲戴王冠,注定必承其重。
而与传统的强项相比,
田径赛场向来是亚洲人受限于自身条件的地方。
但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之说。
天赋重要吗?当然。
但我们拥有比天赋更为宝贵的东西,
那就是决心。

当第三次参加奥运会的苏炳添,
在东京新国立竞技场的夜空下,
如一匹脱缰的骏马那般,
跑出了9秒83的亚洲新纪录,
从而挺进决赛时,
我们想起了,
当年那个在04年雅典奥运上熠熠发光的飞人,
刘翔。
苏炳添说:
“ 刘翔就是中国田径的领路人,
因为他的出现,使后辈们看到了希望。
原来亚洲人,
也是可以站在世界田径的舞台之上。”
正如巩立姣在夺得女子铅球金牌后,
哭着说: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我现在就实现了。”

八月,立秋。
奥运战场,赛事近尾。
身披红色战袍的将士们,
在各个领域百花齐放,捷报频传,
国歌声更是此起彼伏。
而中国女排,
却由于众多难以言说的缘由,
止步于小组赛场。

这是郎平最后一次,
身为主教练站在中国女排的身后。
于是,当我们看到直播画面中,
姑娘们在赛后围成一圈向郎指导深深鞠躬时。
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一无所知的蝉鸣,
在呼唤着下一个夏日的到来。
而分道扬镳的我们,
又会在哪里重逢。

奥运赛场,四年一次。
而人的一生,又能拥有多少个,
如此这般的四年。
但尽管如此,
只因为热爱,
一切,便都值得。
故乡的山河,在这个夏天,
照耀着东京的上空。
那些被汗水和泪水浸透的过往,
历历在目。
他们站在世界的巅峰,
朝着祖国的方向,
轻轻颔首。
岁月不负追梦人
此生无悔入华夏
以上,陆伸
记2020东京奥运
(图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