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我积累了不少作文素材
如果你想夸一个高中生有才华,你可以说:你作文写的真好
如果你想讽刺一个大学生没才华,你也可以说:你作文写的真好
高考作文,做为除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杂文、议论文、新闻以外的神秘文体
它究竟希望我们写什么,一直是一个非常魔幻的问题。不光自己魔幻,它还衍生出了另一个魔幻的产物——作文素材。
最好的文学作品,常被称为是“老天爷握着笔”写的,突如其来,灵光乍现。而提前积累作文素材,就像在家摆了几座神像,眼巴巴的等着握手。
即是说,一些过于冗长,过于闭塞的作文素材,反而会影响了写作时的自由发挥。
究竟怎样的作文素材值得积累,怎样能写好高考作文呢?
凤凰综合评价乱入
\
先上结论: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客观因素无法改变,应试作文永远不是真正的要你"写文章",而是让你"写一半,背一半"
这里的客观因素即是:天时:时间不够;地理:格子不够;人和:阅卷时间不够
一、天时:时间不够
陈丹青曾说,画家画画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铺开一张白纸,画家要在纸上寻找一幅画。
这幅画或许是要画一个有钱人家的女儿,但究竟画成什么样子,开始画画前,画家并不需要想清楚,这幅画要画成什么样子。
画家享受画画,作家享受写作,导演享受拍电影,都是在充足的时间下。
无论是多么成熟的作家,要求他40分钟完成一个作品,ta只会感慨“钱难挣,shi难吃”。
而高考作文,要求我们40分钟内完成对题目的理解,素材的引用,价值观的展现,结尾的升华······
这难免让人怀疑,高考作文中标注的“禁止套作”,莫不是在提醒我们把以前写过的文章再写一遍?
毕竟,只有在不能“适合随地大小便”的地方,才会有标语提醒你“不能随地大小便”
你可曾见过商业街主干道上提醒你“不要随地大小便”?
你品,你细品。
当然,高考命题人也不傻,“任务驱动型作文”由于“任务”更为明确,本质上是可以避免套作的,你不可能在高考前写过如此接近的文章。
真正可行的,是“局部套作”,也就是“写一半,背一半”
将自己之前习作中的段落、素材灵活的套用,加之考场上用符合题目要求的逻辑去串联,方能写出高分作文。
这也是“一个好素材,成就一篇好作文”的由来。
二、地利:格子不够
高考作文有一个不常被人提起,但默默压迫着我们创作能力的属性。
格子不够。
选择题选错了可以擦掉重新涂卡,只要你的字不是和大碗宽面一样又大又圆,解答题答错了也是可以划掉重写的。
但高考作文,一共只有1000个格子,如果想要得到比较高的分数,必须要写完850个。
写着写着发现偏离了主题,用错了素材?
你只有一个办法,将错就错继续写下去。
相信许多同学平时也很重视课外阅读,记下的人物素材可以写一部冰与火之歌。
但真到高考,你敢用吗?你确定300字以内可以描述清楚这个人物的故事,并且论证你的观点嘛?
平日里大家都是左手王小波,右手博尔赫斯的文艺青年,高考会把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到这里,“一个好素材,成就一篇好作文”这句话也要进行一波升级。
“一个你用过的好素材,成就一篇好作文”
三、人和:阅卷时间不够
你终于找到了合适的素材,完成了800多字的作文。
恭喜恭喜,你的作文分数至少不会太低。
众所周知,阅卷老师阅读一篇作文的时间只有“3分钟”,这三分钟里,阅卷老师看到了你的诚意,知道你是懂行的学生,一个中规中矩的分数,一定是会给予你的。
那么,如何追求更高的作文分数呢?
答案是:图穷匕见,借刀杀人。
只给老师看作文是不够的,一定还要有一把"刀"—— 一个能瞬间震撼阅卷老师的地方,往往是大师、名家的金句。
3分钟内,如果你是老舍,汪曾祺,恐怕你都无法打动阅卷老师,精巧的结构,精妙的布置,细腻的描写,无形的宿命感只有仔细阅读才能被挖掘。
3分钟内,如果你是鲁迅,你是木心,你是村上春树,王尔德,那必须恭喜你,一个摄人心魄的“金句”最能在炎热的夏天让阅卷老师心中一凛,甚至能让阅卷老师突然怀疑人生,获得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阅读快感。
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正确的选择,我们只不过是要努力奋斗,使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
——村上春树
人似乎分为好人和坏人。好人睡得好一些,而坏人似乎能更好地享受醒着的时间。
——伍迪·艾伦
为了使灵魂宁静,一个人每天要做两件他不喜欢的事。
——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用“说实话”开头的句子,一般都是谎话。
——《狗十三》
好奇心没有什么道德可言,或许这就是人类可以拥有的最不道德的欲望。
—— 三岛由纪夫《假面自白》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杨绛
人类所有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房间里。
—— 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要有勇气成为他人的过去。
——《比海更深》是枝裕和
奇怪的动物会被保护起来,奇怪的人却遭受排挤。
——伊坂幸太郎 《阳光劫匪》
一个好句子,总是能在一瞬间抓住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哪怕是昏天黑地的批阅了几百份试卷的阅卷老师。
英雄惜英雄,哪位语文老师上大学时不是个文艺青年呢。
经过了千百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大师金句,总是能起到一句顶一万句的效果。
"一个你用过的好素材,成就一篇好作文"之后,也必须补充一句:
"一个大师金句,征服一位阅卷老师"
"大师金句"的积累并不容易,我们不可能有时间阅读几百本书籍,从中找到最能打动人的那些,并把他们和作文常考话题捆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