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与无聊有关的或许比较有趣的几点
(摘录于《三联生活周刊》2021年第15期 无聊研究 无聊通往创造?)
- 无聊或许指内心对一切失去动力或欲望,却又希望被某种来自外界的刺激所拯救的状态,也被描述为“对于渴望的渴望”/“一种感到了缺失,却又不知道缺失了什么的感觉”。
- 过去、现在、未来,无聊或许都难以避免,我们过去小时候如何面对无聊,影响着我们现在将来与之共处。大多数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正是在无聊之中找到了作为成年人的自由(当然我们可能那会儿更多是在学习)。
- 无聊不一定是无事可做,而是在某些时间宁愿选择什么都不做。(或者说只打游戏?)
- 修行中的僧侣如果感到无聊会被认为是一种罪过,因为这涉及到僧侣和上帝之间的关系。
- 脑部受到创伤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我不确定某些情感经历是否也算是一种创伤)。
- 心理学家史蒂芬·沃丹洛维奇将无聊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寻找强烈感觉的渴望,不断寻求刺激而未果的无聊;另一种是因为负面影响而对一切产生退缩情绪的无聊。可能是指无聊的积极与消极属性。同时无聊有一个争论:无聊是高唤起水平(更紧张不安的想去打破无聊)还是低唤起水平(更昏昏欲睡渴望外界刺激)的感觉。但实验显示的是无聊是一种混合了躁动和倦怠的状态。
- 人在无聊的状态中或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不健康的垃圾食品,甚至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摆脱无聊的状态——在实验中,处于无聊状态的学生甚至愿意接受令人感到不舒服的电击。(这值得引起重视,刺激点来说或许与SM有关)
- 极端的政治倾向,可能正是人们寻找所谓“意义”的一个结果。
- 无聊与轻松、冷漠、忧郁、抑郁有一定的差别(虽然说也有一些联系)。
- 经常感到无聊的人会更敏感地寻找生命的意义:要么采用有趣手段让眼前无聊的任务更有意思或者说更有意义起来,要么逃离或者寻找新的任务选择替代。
- 社交场合中经常需要掩饰自己感到无聊的理由,比如“我不是不感兴趣,我就是太忙了”,但同时也是一个好的借口:“我不是学不好不是无法理解,就是感到那些很无聊”。但事实也是:如果一些外界刺激既不危险也无价值或者说一直重复,那么我们就该无视它。
- 如果你自己不能对自己的无聊负责,那么有的是商业资本算法大数据将你驯服,娱乐至死(当然也可能无趣至死)。
- 人类之所以进化出无聊的情绪,很可能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掌握周围的环境,过滤掉那些不再新鲜、不再重要或者无需再进行评估的刺激物。或许也因此人们其实能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越来越短,对刺激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因此越来越容易感到无聊。
- 无聊并非是一种罪过,但好像容易感到无聊仍然被视为一种内心匮乏的表现。
无论如何,请摆脱无聊,努力做一个有趣而又不失去了平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