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阿尔都塞、齐泽克所说的意识形态
援引 潜在狗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大力分析和批判意识形态。
这基本上奠定了意识形态分析的基础。
建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上,就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基本理解而言,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可以被总结为以下四点:
1、意识形态是关于意识(观点)的。
2、这些意识(观点)是原因,而非结果,先于行为,行为只是其结果。
3、这些意识(观点)充满了错误和欺骗,是被统治阶级发明出来的。
4、意识形态也因此被描述为空虚的,它只是一个梦,缺乏自己的历史。
阿尔都塞则拒绝这种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
在阿尔都塞看来,这种对于意识形态的描述,不仅不利于分析意识形态,而且本身只不过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经常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或者物质性。
在阿尔都塞看来:
1、意识形态完全可以与意识无关。
2、意识形态也不是原因,而是结果,是行为的结果。
他引用帕斯卡尔关于宗教仪式的著名分析:
不是先信仰,再跪下去:而是跪下去,信仰就会随之而来。
3、阿尔都塞强调意识形态并不空虚,而是通过种种的实践行为而被建立起来。
也正因为如此,阿尔都塞也会认为意识形态有严格的历史。
阿尔都塞拒绝这样一个观点,即,意识形态可以被克服。
在《保卫马克思》,阿尔都塞说:“所有意识都是意识形态的。”
阿尔都塞将意识形态中立化了。
如果说在马克思那里,政治和非政治的区分被无效化了。
那么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区分也被无效化了。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很明显参考了拉康的很多理论。
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是我们对于世界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我们可以给实际的问题提供想象性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真正的去解决这些问题。
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从主观转移到了客观,把意识转移成了行为。
齐泽克的很多分析则更加微妙。
涉及一种主观的客观性领域。
比如说,齐泽克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叫做假定相信的他者。
我们都不相信某个东西,但是我们都相信会有别人相信某个东西。
这样,即使实际上主观上没有任何人相信这个东西,
但因为大家都觉得有某个人在相信这个东西,就会导致这个东西在客观上被人相信。
我们就是通过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他者来相信。
幻想获得了客观的存在。
尽管在客观上,没有人拥有这种幻想。
另外,齐泽克对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很不满意,什么叫意识形态质询?
你成了某个教的信仰者,认同某种身份,就是意识形态质询。
但齐泽克说意识形态质询总会产生一个非认同空间。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认为自己只是表面上信仰某个宗教,除此之外,你还是一个理性的人。
你还有很多别的身份。
但是这样,把自己置于一个例外的空间,反而会加强上述的认同。
这也是齐泽克反讽主义者的原因。
他认为反讽主义者的这种态度,这种反讽的距离,会和他讽刺的东西形成一种合谋的关系。
-
泉此方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3 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