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理韧性
高心理韧性,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 Resilience「复原力」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也有学者叫做「反弹力」。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
第二层Grit「坚毅力」也叫「耐磨力」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达尔文曾说过:“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生物。” 在生活
第三层「创伤后的成长」PTGD(Post-traumat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创伤后成长。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坚持才是最重要的。年轻的时候,靠身体、拼体力。到了中年,要靠一些智慧。但是,真正走的久的人,一定是要心力,也就是心里韧性。
如何发现有心里韧性的人呢?
意大利理论学家“齐卡提”,他的提出过一个理论模型,即“心理韧性的能力系统”。心理韧性的能力模型:适应力(适应环境)、成长力(学习新)、抗挫力(打击前面不失常、不失常,能坚持下去)、积极力、建立关系的能力、控制力(能够淡定,能够从容,能够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反应出人的心里韧性的高低。
高心理韧性者的特质:1、积极的认知风格。(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的是什么?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2、乐观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起跌、波动很正常,关键在于遇到消极情绪时,如何能很快的复原,才是最重要的。)3、健康的身心状态。4、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有用)5、解决问题的行动精神。(行动力)6、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挫折遇到打击时,不会迁怒于人)
低心理韧性者的特质:1、负面思维:极端化、受害者心态、灾难化、扭曲事实、阴谋论;2、躺平习惯:无所事事、不爱动;3、成瘾习惯:酗酒、赌博、吸毒;4、对他人的伤害:嫉妒、谩骂、攻击、造谣;5、对自我的伤害:自责、自卑、自罪感、自残。
如何去提升个体心理韧性?
1、提出自我效能感;人有两种信念很重要。相信自己能做到、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五个建议:1⃣️ 作出成功的模样,装积极就能真积极。比如:走路可以更快一些、说话可以更多一些、工作可以更主动一些、穿衣可以更正式一些、心态可以更积极一些。朝气蓬勃一些。2⃣️ 被成功者接纳。替代成功,知道和自己一样出生的人也能做成功。像榜样学习,也可以提升自我效能感。3⃣️ 社会支持。进化选择的是合作者,要去学着做一个合作者。要相信弱联系的强势效益。4⃣️ 模拟实战;人有一种特别了不起的能力,叫“预见”。人大脑在无任务的静息状态下,会在畅想未来。能够对所有的事情进行一次预见的话,对我们的帮助是很大的。一个简单的心理学方法就做意念想象,在什么事情都不做的情况下,要闭上眼睛、静下心来,预见一次自己要做的事情。设想当遇到挫折、挑战的时候,会怎么做?模拟整个过程很重要。5⃣️ 积累经验。人最可怕的是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不要只是想,要去做。
2、培养成长型思维。人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人具有成长型思维,一种固定型思维。
具有成长型思维能力的人,他们相信:我们的态度和努力决定了一切,我可以学会任何我想学的东西、我喜欢自我挑战、当我失败的时候,我学到了狠多东西、我希望你表扬我很努力、如果别人成功了,我会收到别人的启发。他们相信:才华、能力等都可以通过不断的锻炼得到提升。
另外一种人,具有固定型思维,他们认为: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无地自容;我希望你表扬我很聪明;如果别人成功了,他会威胁到我;或者我擅长某些事情,不擅长另外一些事情;我不想尝试我可能不擅长的东西。
具有固定型思维的人,比较容易自暴自弃。
javascript:;在教育孩子身上也如此,要表扬孩子努力而不是表扬孩子很聪明、有天赋。实验研究表明,表扬孩子聪明,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这种孩子不能得到成长和发展。所谓「卓越的包袱」。
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1、改变考核的标准:关注进步,关注变化、关注成长,而不是结果。2、改变沟通方式:在评价反馈时,尽量说成是短暂的、可以改的,而不是绝对的、稳定的、绝对的不可控制的反馈。表现时,用“暂时不行”代替“就是不行”成绩是“赞未通过“而不是“不及格”。3、改变认知的习惯。诱发刺激 - 信念反应 - 行为后果。也就是说碰到问题时,你要用正向的信念反应,这样得到的行为后果就会不一样。真正困扰我们的,往往不是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儿,而是我们在这些事儿上编的故事,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身心反应。4、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从负面体验中得到积极的力量。马斯洛说过:“当一个人出于自我保护而抗拒内心的地狱时,他一定切断了通往天堂的路。”
3、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决定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就是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跟肌肉力量一样,是可以锻炼的。不断去挑战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然后逐渐适应,就可以越来越强大。体育锻炼是最直接、最快的挑战自我的方法。不断去克服做自己不适应的事情。目标想象、正念冥想、积极心态、有效休息。
* 推荐阅读《积极思维的力量》《如何培养乐观的孩子》- 关注ABCD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