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
最初,接触到这本书还是在初二,那时只看了梗概,觉得有点懵懵懂懂,只知道它是一本名著;后来在高中从图书馆借来趁晚自习偷着看完了,觉得这是一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前段时间,我再读《简·爱》,记了些感受,今天才得空整理出来,突然发现它已然不是简简单单描述一个爱情故事……当看到有人书评说“即便遇见爱情,也依旧要保持自己的“单身力”,我觉得写的很贴切。那什么是单身力?这本书到底想传递给我们什么?是想告诉我们关于爱情么?我想不仅于此,作者是夏洛特三姐妹中的老大夏洛特勃朗特所写,有人说简爱实际融合了作者本人的自传,带着这些疑惑,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读到一些不一样的内容……(希望我写的不会影响到你,直接去读原著,它会带给你更多直观的冲击,回来再交流)。
故事的主线是这样的,罗切斯特先生和简相爱了,就在要举行婚礼时,有人闯进来指出了罗切斯特先生还有原来的疯妻子,简·爱就离开了罗切斯特。她随后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后来圣约翰请求简·爱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传教,简·爱拒绝了,因为她无法忘记罗切斯特先生。简·爱将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如果故事的情节仅是如此,那怎么可能好评如潮呢?看到故事的主线,你可能想到的是,这讲的是一个非常浪漫但又现实的爱情故事,主线提到的简爱先后遇到的罗切斯特和圣约翰,他们之间经历了什么?简爱如何做出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选择?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更有人会好奇罗切斯特原来的疯妻子是怎么回事?最后怎么样了?简爱在没有遇到罗切斯特之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些小小的好奇心都会在作者夏洛特的精心布置中一一得到满足。
01童年的痛苦经历(苦)
全书总共30章,前10章都在写简爱10岁以前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简爱的童年生活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你没有权利拿我们的书。妈妈说你是个靠别人养活的人……”(这段话是简爱小时候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爸妈的离世,小小的年龄就要承受寄人篱下的辛酸,在这段话中,他舅妈说他是个靠人养活的人,没有钱,造就了简爱的悲惨童年)。
“我们跟你说这些话,是为你好。”贝茜声调并不粗暴,“你该学乖巧一些,学有用一些。你再粗暴无礼,太太准会把你撵走。”(为了更好的生存,唯有学得乖巧一点。从小长到大的我们何妨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是为你好,殊不知就是这样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因为这样,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丧失了良知和判断,只会认同与忍让,如果不听势必总招来反对和惩罚)。
果不其然,简爱被关到了红屋子。“红屋子是备用的屋子……可它却是整座房子里最宽敞最堂皇的一间屋子”,(这段话是极具讽刺意义的,原本最宽敞最堂皇的一间屋子,此时却被用来禁闭简爱,同样的描写,可以看到作者对房屋的装饰别有用心的进行了描述,但在收尾处却说这一切白的刺眼,末了还要强调床头醒目的大安乐椅也是白色的,说明简爱很不适应很害怕)。
简爱在害怕的同时,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我为什么老是受欺侮,一辈子也翻不了身?为什么我竭力讨人喜欢也没有用……”(任何人在面对这一切的时候,必然会想到三个字不公平,实际上简爱感受也是如此。)“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在经历了许多以后,她终于看明白了,一是她不合群也不会迎合他们的兴趣,二她是一个有害之人……”。
当任何人的身体和心灵遭受此等打击的时候,都是没有办法挺过去的,尤其当简爱还是一个小孩,她还是病倒了,但当外来的药剂师洛依德先生问起为何生病了,“她却固执地答道“我是被别人打倒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带来的又一次痛苦逼得我直率地解释,“不过我生病不是因为这个。”(此时的她觉得很不幸,但是没有办法讲给别人听。小孩子尚且会如此,大人很多时候亦是如此,就如面对复杂的现代社会,为何很多人即使在崩溃边缘也依旧强装镇定?为何有很多人宁愿在地库车中等半小时再上楼回家?为何有人在哭却非要说眼里进了沙子?因为鲜有人懂得你的不幸,而解释需要时间和精力,会再一次把你带回痛苦的回忆,与其那样,不如找一个维护自尊心的借口搪塞过去)。
这个外来的药剂师洛伊德反而成了简爱心中可以说出不幸的人,因为他与舅妈一家没有任何联系。“当洛伊德了解到简爱住在舅妈家这样宽敞屋子生活并不是快乐时,就问她那你愿意到穷亲戚那里住吗?“不,我不愿做穷人。”这是我的回答。”(注意这里是二人关于贫穷与富裕的讨论,如果是你的话,将如何选择?这里就值得引人深思了,贫穷在成年人心中是可怕的,没做解释,但作者通过小孩子之口说出了大人的想法说出了这种可怕之处,因为小孩子不可能把贫穷和粗暴以及卑劣的习性这种深层次的表现联系起来的。讽刺的是在简爱这个回答之前,她并是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本就是一个穷牧师。当她说出我不愿做穷人时,因为她不知道穷人如何对人仁慈。然而接下来她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穷困而潦倒的生活。
02学校里的友情(咸)
也多亏洛伊德与简爱的这次对话,因为他了解到简爱还是很想上学的,而他的舅妈也像躲瘟神一样想把简爱送走。之后简爱便来到了洛伍德义塾,这个学校类似于孤儿学校。在这里竟然遇到了她的第一个好朋友彭斯,“看到老师用树枝抽打没把指甲洗干净的彭斯脖子时,简爱气得连手都发抖了,而彭斯的眼里没出现一滴眼泪。这是为什么?”所以简爱问了彭斯你为何不反抗,彭斯回答,你也许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即使做的话……会把你从学校开除出去……让不良后果影响你和你所关心的人,还不如忍受一个除你以外没有别人感到的痛苦来得好。(读到这里会发现二者的对话实际上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交流,当然这也不是小孩子该有的想法,因为过于成熟,也可能是作者的影子)。简爱接着问,那这样被当面抽打很丢脸。于是彭斯说出了她出场以后的,也可以说是全书最经典的一段话,“可是既然躲避不了,那就不能不忍受。遇到命运注定要你忍受的事,你光说受不了,是软弱和愚蠢的”。(看这段话说的多么平静又有力。是的,成年人最不值钱的就是脸面了,没有承受得起命运之苦,如何等到命运的高光时刻。正如大学了能否谈恋爱?那前提是你能忍受失恋之苦,如果说忍受不了失恋要跳楼要自杀,那建议你还是别谈恋爱,因为那便是软弱和愚蠢的)。
其实在彭斯与简爱的后续多次交流中,我们都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两人一些价值观体现。(什么是真正价值观流露)简爱说,“别人对你好,你也对别人好。我一向指望的就是这样。要是大伙对残暴的人一味顺从,那坏人就永远不会有什么顾忌,会变得越来越坏。当我们无缘无故挨打时,我们应该狠狠回击,叫打我们的那个人永远不敢再这样打人。(他为什么会这么觉得,是因为他之前的在舅妈家的经历,当然这也是一个正常人的想法)。换成彭斯我们看到她是怎么回应“在我看来,生命太短促,不能用来记仇蓄恨…”(这是彭斯他的信条。也就是说,他认为生命非常短暂,不应该用来恨谁,应该指望来日平平静静的过日子。这般道理,怎么想也不太可能是从一个小孩子的嘴中说出的)。
下一次简爱与彭斯的交谈,便到了简爱在校长来的时候弄掉了手中石板(并且之前简爱舅母在校长面前说了不少坏话),简爱被惩罚站在板凳上的同时,校长还在喋喋不休说从她舅母那里听到的负面消息。这让简爱觉得周围人都会开始瞧不起她了,包括对她很好的坦普尔老师,于是便有了下面这段对话。简爱:为了博得你,或者坦普尔小姐,或者任何一个我真正爱的人的真正的爱,我会心甘情愿地让我的胳膊被折断——”(博得两字写的恰到好处,此时简爱对爱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为此她在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有点现在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倾向,一下想起武志红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一书)。彭斯:“嘘,简,你把人的爱看得太重了。除了这个尘事,除了人类,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既然生命很快就会过去,死后又一定能获得幸福和荣耀,我们又何必沉溺在痛苦之中呢?(有时受到憎恨轻蔑,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因为有天使看到我们是无辜的,这段话值得反复读)。
后来彭斯因病离世,坦普尔老师也远嫁他乡,又剩下孤零零的简爱一人,但此时简爱生活已有起色,被聘为教师,但内心不想被拘束于这所学校及其制度。她说到:“此时这时候我才想起,真正的世界是广阔的,正等着有勇气进去、冒着危险寻求人生真谛的人们”她向往自由,于是选择了换一份工作,这也才开启了她人生当中最为难忘的一段经历,因为在那她将遇到罗切斯特先生。
03被中断的爱情(辣)
简爱在登出自己求职的信息后,后被邀请到罗切斯特先生家当家庭教师。在与罗的刚开始对话中,罗对简爱来自洛伍德学校表示惊讶,他说:“你在那里待了八年!你的生命力一定很顽强,否则身体早垮了。怪不得你好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在看到一个人与众不同时,先别去排斥他,尽可能先了解他经历什么,不然都是泯然众人矣,也没有那么多趣味了。这里简爱的与众不同是和自身经历有关,而罗又何尝不是呢?因为早年经历而情绪反复无常,有时高傲冷淡,有时却很和蔼可亲,两个人由经历不同而造就的与众不同,才可能会彼此欣赏)。
之后简爱与罗聊天稍加频繁,罗问简爱,在她眼中自己有何缺点?罗之前说自己不喜欢和老人小孩在一起,于是简爱就很巧妙的反问到,你是不是个慈善家?(意思他不富有同情心),罗的回答也是yyds:“年轻的时候,我富有同情心,偏爱一切弱者和不幸的人,但命运却一直打击我,我已经变得像皮球一样坚韧了,只是在心底还有些好意。”(我们正在经历他所说的,命运一直打击的这个阶段,他的这番话,让我瞬间想起了一句话,见识过这世间的丑恶,但仍付出善意,才是真正的善良。真是感同身受,也就是说没经历丑恶之前只能说叫同情和怜悯,唯有经历了才可称之为善良)。
接着当简爱问到罗,“你十八岁时怎么样,先生?”时,罗的回答是这样的,“那时很好,大自然是打算让我成为一个基本善良的人…(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刚开始路很宽也很明亮,所以也都基本善良,随着受到诱惑而犯错误时,路也越来越窄越暗,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消耗殆尽,唯有自我麻痹,开始悔恨不已)。所以罗也是如是说,我要做的是悔改,我有能力做到,不过很难。如果我不能得到幸福,我就寻欢,不管要花多少代价。(悔改本没有错,也确实很难做到,但得不到幸福就去寻欢,那么寻欢就可以得到幸福了么?只不过是无尽循环罢了)对此,简爱她认为只要下决心去努力,你就会成为你所向往的人。然而,罗继续说:“不过我明白自己的目的是什么,动机是什么,那是不可更改的。”听到这番话后简爱觉得,这段稀里糊涂的对话可以结束了。(如果幸福都要抱有这么强的动机,那寻找它也必然没有那么困难,但即使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了又有何意义呢?何况怎么能够避免在这个过程中不出错呢?一句话就是此时该用非功利心去感受幸福)。
简爱与罗的交流在之后一段时间仍在持续,对彼此好感度也逐渐加强,但在此期间,半途中又出现了英格姆小姐(罗在一次晚会上认识的),“但我觉得她并不值得我嫉妒。简爱这么进行对此的,在我看来,我表里一致,而她却喜欢卖弄,并不真诚…罗切斯特先生并不爱她…尽管她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他,他却没有把心交给她。”(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往往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心,交心确实很难,彼此欣赏也会很难,事后也证明英格姆小姐确实也不爱罗)。
这是全书当中最有趣的一幕,罗为了看清简爱和英格姆小姐的真实想法,假扮吉普赛女巫算命,“我可以证明你很冷,你有病,而且很傻……”(刚看到这里连我都不经意间被欺骗了…这部分内容设计看起来很多余,但确实恰到好处,两个人正好因为英格姆小姐的出现而不好敞开心扉)。简爱也在这次谈话中说出了她所信奉的,“任何一个人,如果配得上我的友情,我会全然不顾别人的反对来支持他。我确信你就是这样一位朋友。”(这里也为日后简爱回来找罗,埋下伏笔,面对朋友本该如此,前提是你得配得上)。
在此期间,简爱的舅母去世了。简爱会回去看她的舅母么?她是会怎么做呢?“我的内心仍然疼痛…但我对自己的力量感到了较强的自信,而对压迫也不再那么害怕。我冤屈的伤口如今已经愈合,仇恨之火也已经熄灭。随着时光的流逝,对里德一家的厌恶也渐渐地变淡了…”(这里其实也和前文当中简爱与彭斯的对话形成呼应,经历了这么多以后简爱终于可以放下了对舅母的怨恨。其实读到这里也可以感受到每一个人物角色的命运安排了,彭斯在很小的年龄就可以放下怨恨,已经是一种超然的存在了。所以彭斯不可能一直存在,因为这可能会阻碍到简爱后续故事脉络的发展,首先,如果有彭斯这样一个神级人物一直存在,那么简爱直接听彭斯讲就好了,彭斯对简爱的影响是朦胧的,简爱起初也没法全部理解彭斯所说的,而正是这点影响,简爱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路,在经历过一些后,终于实际做到了放下。其次,如果彭斯和坦普尔小姐不离开,那简爱可能也会一直留在学校,毕竟那里还有属于她的快乐,以及和她在一起感到快乐的人)。
在临终前,简爱与她舅母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她舅母很讨厌她母亲,因为她(简爱的母亲)是我丈夫惟一的妹妹,我丈夫很爱她。(这里说的很简短,但很确凿,因为嫉妒,使她的舅母对简爱如此讨厌)。“但这可怜的女人!活着的时候,她一直恨我;临终的时候,她一定依然恨我。我多么希望能和她和解,但一直到她死都没能实现”。(这里实际上运用了强烈反差对比,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尝试幻想她舅母可能也原谅了她,但作者就是要把这种幻想硬生生地打破,正如前文当中彭斯所说的放下仇恨,简爱虽然当时半懂不懂,但在经历那么多以后确实做到了。但她的舅母却没有那么走运,生前怀有仇恨无法释怀,背负这种痛苦活着,至死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走向快乐,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送走舅母后,简爱又回到了罗身边,他们的关系也越来亲密。有时他生我的气,叫我“令人生气的木偶”、“残酷的精灵”,但我更喜欢听这个,而不愿听他叫我“宝贝”。(多么别出心裁的称呼,但这恰恰是最真实的)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就在简爱与罗举办婚礼之时,发现罗还有一个疯掉的妻子,这无疑对简爱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我不愿说他欺骗了我,但他在我心目中已失去了正直诚实的属性(这对于简爱来说确实是一次最大的谎言,这也是他无法接受的,因此她再次意识到美梦已破碎,她果断选择离开,多么坚定又勇敢的选择,但在具体该怎么做的时候,又陷入了迷茫,然而她也并没有犹豫,先离开再说。这正像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没有任何想法,而在有大的方向时候总是犹犹豫豫,所以我也一直很讨厌自己会变得犹豫不决,即使是错了也好过一切空想,毕竟存在即合理。但此时的简爱还需要一个理由去说服自己,然后他就开始告诉自己罗也希望自己离开,他也仅仅是一时热情,没有爱慕之意,其实这一切都是她的幻境,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离开罗,我想此刻的她应该是非常痛苦的。除此她开始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我是多么盲目多么糟糕。我想这才是人在遭受比较大外界刺激总会有的真实表现,让我联想到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世界》中所说的生存的痛苦)。
在简爱离开罗前的最后一次的谈话中,罗向简爱坦露所有真相,这些真相包括罗不满父亲为了三万英镑欺骗了他,让他娶了朋友家有疯病的女人,这使他绝望,但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他的疯女人,所以把她还带回了家乡。后来他就只想努力找一个值得去爱的人结婚,结果发现这只是在浪费生命(这里也印证了罗之前刚开始那会对简爱所说的为了幸福,去寻找新欢的过程,事实上这里也再一次证明了简爱当时告诉罗的是对的,这样难免会出错,罗就这样在痛苦和消沉当中度过了他的前半生,现在好不容易遇到了简爱,却又要分离,这不仅仅是罗的真实写照,更将是我们每个人未知的坎坷之路,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从来不会像一条平滑上升的斜线,而是连续不断地抛物线)。简爱在与罗最后一次对话后做了一个梦,“我依稀看到一个白色的人影正盯着我看,并对我的灵魂说:“孩子,快逃离诱惑吧”,(想起弗洛依德《梦的解析》一书内容)。在第二天清晨,简爱离开了这里,毫无目的的去了一个陌生地,那里与罗很远,可以切断与罗的任何联系。
04少有人走的路(酸)
简爱走了很远很远,最后饥肠辘辘的她被一家人好心收留,这也预示着她与牧师圣约翰的一段经历的开始,她为了隐藏自己过往,换了名字叫简爱略特。在这里她可以继续当老师。“我一定要记住,这些衣着粗陋的农民孩子也跟最高贵的名门后裔一样,有天生的美德、文雅、聪慧和善良的萌芽。我的责任就是要培育这种萌芽。”(其实他这么说也是映射了之前她与洛伊德的对话,那时洛伊德问他,你愿意去对你好但穷的亲戚家吗?她不愿意,因为当时在她不知道穷的人也会很仁慈,现在他改变了这种看法,而且要承担培育的责任,这才是作者所要塑造的一个真实的人物,并不是一切都是从开始就是很好的,那样会很假,势必会经历一个阶段以后才会改变最初的想法)。
在这里简爱遇到的圣约翰是另外一类人,他是牧师,他像死一般的冷酷,即使面对爱慕他的奥利弗小姐也会选择伟大的工作,人生的欢乐对他没有吸引力,他活着纯粹是为了向往优秀伟大的东西。简爱明白他很难成为一个好丈夫,他对奥利弗小姐的爱也只是一种感官的爱(现实中这部分人还是少之又少,伟大的工作和恋人之间的选择,现实生活中已经很少存在这种这种意义上的抉择了,更多的是物欲和需求的满足。其实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作者塑造了另一种人物形象,圣约翰与奥利弗、罗切斯特和英格姆小姐,最后这两对都没在一起,但是不在一起的原因却很表面很不同,一个是圣约翰更在意伟大的工作,一个是罗切斯特更在意内在价值,但深层次来看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不会被物质的表象所诱惑,有着自己信仰或信念,这一点是少数人可以做到的,它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之后简爱与圣约翰的一次对话中(圣约翰发现了简爱略特的曾用名叫简爱,并对她的过去非常了解),知道简爱实际上其实就是她表妹,因为他叫圣约翰·爱·里维斯(故事到这里的话就有一点巧合了,我发现无论国内国外小说都是这样,通过某种微妙的记忆把主人的前半生铺垫和后续遇到的人物联系起来,这么看来,书的前十章用来写简爱是很有意义)。而此时简爱还以为圣约翰是从罗切斯特那里了解了他的过往,所以他又开始打听罗切斯特的一些消息,当她知道罗切斯特没有任何消息时,又觉得心灰意冷,“罗切斯特先生一定又到欧洲各国寻欢作乐去了,这正是我最担心的…”。但简爱也很开心,因为他又一次有了自己的亲戚,此时她也听从了圣约翰的意见,“你要把眼光放远些,思考一下用更好的方式把你的精力和才能发挥作用,去干一项适当的事业。”(其实这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一方面罗渺无音信,一方面在这里遇到了她少有的亲戚,简爱一时半会也不会选择离开,而这次选择也与她之前在洛伍德学校时等的选择是一致的,只有友情亲情这些她所重视的消失了,她才会选择离开,因为当时直到彭斯和坦普尔小姐离去,她才开始计划离开学校。而这一次选择留下来,既是又一次反映简爱对友情亲情爱情的重视,这也是为后续的他和圣约翰之间的关系发展做好了铺垫,那么直到接下来简爱将做一番什么事?他与圣约翰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
当圣约翰对简爱说“上帝要让你做一个传教士的妻子,你生来是为了操劳,而不是为了爱情的。我要娶你也是为了给上帝服务。”(当我们听到这样一段话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的诧异,因为我们一般不可能说出这样一番话,但我觉得这倒是非常符合人物特点的,这样的不可思议的对话的表现才具有张力,往往当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情,但放在圣约翰这个牧师特定角色上说出这番话才会显得那么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伟大的普渡众生之爱与普通的一生中最爱是不一样的)。接下来简爱的心理独白:“但他决不会爱我,嫁给他只是殉道…”(在这里也可以猜到简爱将何去何从了,当然这也是作者铺垫好的,不然简爱就要与圣约翰去传教了,没有后续的故事了,情节也就不会那么跌宕起伏了,或许有人在这里可能会选择圣约翰了,但那可能正如前文所说的一时热情。这按照简爱的人物设定也不符合。不过与其说简爱没有选择圣约翰,不如说是作者还没忘记罗。很难想象这是一本出自1847年的书,为何直到今天读起来依旧是感觉那么引人深思,因为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如果说刚只是简爱的心理独白,下面便是简爱明确的语言上的态度,“他是个好人,也是个伟人。可惜他在追求远大目标的时候,忘掉了小人物的感情和需求,所以我还是离他远点好……”在文末简爱与圣约翰来信中也再次提到了圣约翰:“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圣约翰的野心是崇高的主的精神那一类野心…(圣约翰的爱实际是他伟大目标的附庸,而简爱所追求的纯粹的爱情,这与中国的白蛇传,大话西游系列等系列所想反映的还是有很大不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大目标与小人物需求之间的矛盾,但展现的过程和结局却又大相径庭,这里圣约翰选择的是自己所信仰的。爱是一种符号,很多时候人们对它的能指和所指理解是不一样的,而正是这种不一样,也不可能使对爱的理解达到统一,又催生出许多的平行世界。想起索绪尔《符号帝国》一书内容)
05再 遇(甜)
至此,简爱离开了他的表哥,她要去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但再次见面确实如此场景:“我停下步子,几乎停住了呼吸,站在那儿看着他——细看着他,而自己不被看见。唉,他也看不见!(因为他的疯妻子在家点上一把大火后跳楼自杀了,在罗离开快要燃烧殆尽的房屋时,屋子塌了他眼被砸瞎了)这是一次突然的会面,而且是一次痛苦大大超出欢乐的会面。我并不用费多大劲就能默默无声地站在原地。”(文中出现罗的疯妻子这一角色的设定也非常巧妙,因为罗在与简爱准备结婚之前,并未告诉简爱这件事,这是留罗在简爱心中不诚实的一面,但他的前妻是疯女人而罗又未抛弃过,这又让人很同情和理解罗,就是这样一种人物刻画的矛盾感,也才有了现在简爱回去看罗。试想一下,如果罗的前妻是一个正常的女人,那么上面这一切都还会发生么?而现实当中前妻是正常女人的情况更多一些吧,而这故事往往就要朝向另一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了…作者构造罗的前妻人物形象是非常少有的,所以读者才会围观,看这故事将何去何从。正因为罗的前妻是一个疯女人,在点火并跳楼自杀后,简爱才会直接问跳楼后死了么?还有人死了么?前一句是重点是在疯女人死了么?后一句是重点关心罗是否还活着?而我们也不会对这个疯女人的死产生过多的遗憾和悲痛,甚至这时有人会立刻想到简爱就又可以去找罗了。这就避开了我们强烈的道德感,成功地让我们适应了这种过渡,这也是一种理想化的体现。除此以外,作者对于罗以何种状态出现以及如何把控拿捏的很到位,这里肯定不会让罗健康出现,这算是一个小的波澜,也是对罗与简爱双方能否重拾旧爱的双向考验,如果前妻疯女人已死,那为何罗一直不找简爱?因为罗失明了,他可能会觉得配不上简爱了,简爱也不会爱他了。那么他为何失明了,是因为他的勇气和好心,这个行为也可以预测,因为之前他不愿丢下前妻疯女人,侧面说明罗的勇气和心地善良未有所变,这是难能可贵的优点,与之前人设一致。而面对失明的罗,简爱又将做何选择?如果是你呢?在文末,也看到了众所期待的答案,简爱最终与罗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06写在最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知、经历、心智不同,看到的简爱也就不一样。读完这本书感觉作者思路清晰的有点可怕,时间线与人物线巧妙融合一起,没有一丝断点,也不拖泥带水,没有多余人物,读起来顺畅,却又很难猜到下一段要讲什么……作者所缔造的简爱在当时没有,在现在看起来也好像更难有,只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憧憬、遐想与反思。简爱是那个时代所期望的出现,亦是当下振聋发聩的意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都会羡慕简爱,但真正来的时候了,却又很难像她那样做到……看到这里,我们也可以反思自己,我们所要找寻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