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1——先验感性论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笔记
哲学要教人正确地说话,哲学(以及哲学家)的厄运,是因为它(以及他们)直接对付语言。时下“反思”这个哲学名词很流行。所谓“反思”,实际上就是检查说话方式有没有毛病、某些基本概念到底指什么,若有不妥或不明确的地方应该怎样去纠正。语言和世界观本来就是一回事。我们的祖先若干万年反思的结果,积累为今日的语言,表现为一大堆日常用语及其相互关系(结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说话。每一个婴儿牙牙学语时,他的母亲及他的亲人教给他的都是日常用语,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人类几十万年思考创造出来的文化中的精华,就这样悄悄地传授给他。这里所谓的精华,就是语言,即说这种语言的那个民族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世界观。
——谢遐龄
知识的表达必然是指向普遍性的。
——孙周兴
他想在大卫休谟的废墟上重新建立普遍必然性,老野了。
——我说的
康德的先验感性论说的是康德的时空观念(时间与空间)。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好多概念名词:先验,经验,观念,实在。通过这四个名词可以衍生出4种说法:先验的观念性,经验的观念性,先验的实在性,经验的实在性。

先验的实在性:将现象和“单纯的表象”与物自体混淆起来,先验实在论可能导致的是经验的观念论,心智只能直接读取它自己的观念或表象(笛卡尔,洛克)
另一种先验实在论并没有导致经验的观念论,牛顿主义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分别具有绝对性 。
先验的观念性(kant): “我偶尔也把先验观念论称为形式的观念论,以区别于质料的观念论,后者是一种常见的观念论,本身怀疑或否认外部事物的存在。”
“因为我们在一切情况下所可能完全认识的毕竟只是我们直观的方式,即我们的感性,并且永远只是在本源的依赖于主体的空间时间条件下来认识它的;自在的对象本身会是什么,这绝不会通过对它们那唯一被给予了我们的想象的最明晰的知识而被我们知道.”
我们的感性的认识就超不出我们的直观条件——时间空间。一旦认识了就是在时间空间下认识的,我们根本认识不到自在之物。我们只是认识到了自在之物的表象而已,这就是说只具有先验的观念性。
说起先验感性,那么必然不是我们普遍认知上的感性,感性当我们一看到这个词时似乎就默认了某种后天性质,康德在这里阐明感性里面是有先天成分的。那什么是我们感性中的先天成分呢,无论是气味,颜色,看到的世界都可以被说成是某种幻象,只有排除了用知性能想到的一切剩下的“孤立”的感性,再排除掉质料,留下了感性直观的单纯形式——时间,空间。(实际上是孤立不了的,只是在孤立的视角分析问题)
比如我们很多人在一个屋子中(空间)上班、休息,我们走了,屋子还在那里。我们总是这么理解空间的(牛顿)。但是真的是这样么?空间和人没有关系嘛?康德在另一个角度来论证这个问题:

我们是无法认识到自在之物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有自在之物刺激给我们时,由时间空间的纯形式带给我们的表象。就像一个棱镜一样,我们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在时间空间里面了,我们是没办法挣脱时空来认识世界的,没办法挣脱感性。达到智性直观:
这里邓晓芒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
“我们只能设想上帝具有一种不同于我们的直观,其中没有我们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上帝本身不在时间空间中,他所创造的对象世界虽然在时间空间中,但他也不是在时间空间中创造出是世界来的,或者说,时间空间本身也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上帝只须想到世界,凭知性思维到世界,这个世界就现实地,直观地产生了,这就是智性直观的作用。圣经上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上帝是凭说话,即逻各斯而创造了整个世界。他没有用任何直观感性的材料,他是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的全部质料和形式。”
我们只有感性直观,认识到的也只是表象。这就论证到了先验的观念性,而并不是实在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倒向完全的不可知论,他只承认物自体的不可知,那我们还得要普遍必然性啊,不然科学怎么办,所以便阐述到了经验的实在性:
怎么阐明经验的实在性呢?
需要阐明的是,什么是经验?你说天鹅都是白的,我说天鹅都是黑的,你说玫瑰花是红的,我说是蓝的,这都没有普遍必然性,都是某种感觉。所以即使我们提到了经验,仍旧是带有普遍必然性的经验。康德专门区分了经验与经验性:
经验与经验性有什么区别?经验(Erfahrung)中包含由先天的成分,经验性的(empirische)东西就是后天的东西。以往的经验论者认为,经验性的东西就已经是经验了,而康德认为,经验性的东西还不是真正的经验,而只是经验的素材,它还有待于知性对它加以比较、综合和分析,对它们进行加工,才能够造就成经验,才配”称之为“经验。什么是经验,那就是”对象知识“,只有对象知识才能被称之为经验,而经验性的东西,比如说感觉印象,那还不是对象的知识。
时间和空间作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在感性直观中是有实在性的。
————————————有趣的事情在这里开始了———————————
康德问:“由于几何学定理是先天综合地并以无可置疑的确定性被认识的,所以我要问:我们是从哪里取得这些定理的?并且我们的知性是靠什么来支持自己去达到这类绝对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真理的?”
这是对独断论者的有力质问,翻译一下就是凭啥你说普遍必然就普遍必然?又把GOD同志搬出来说事?
康德作为一个好同志,并没有只是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接下来他马上讲:“没有别的道路,唯有通过概念,或是通过直观;但这两者本身要么是先天地,要么是后天地被给予出来。”
这里康德创造了一个矩阵:(1)先天概念(2)先天直观(3)后天概念(4)后天直观;只有通过这四种情况(的几种),我们可以达到认识到普遍必然。
这里首先否定了(3)(4),即后天的经验是无法认识到普遍必然性的,就像黑天鹅一样。
那么只有先天的两种可能性:“那么很显然,从单纯概念是完全达不到任何综合知识的,而只能达到分析的知识。”
“且让我们看看这条定理:凭两条直线不能围住一个空间,因而不能有任何图形。让我们试着从直线的概念和“两”这个数目的概念中把这个定理推导出来;或者另一条定理:凭三条直线可以有一个图形,并试试同样单从这些概念中推出它来。你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你将发现你不得不求助于直观,正如几何学也一直在做的那样。”
这里讲到我们通过概念达不到综合(分析判断为说明性的判断并没有获得新知识,综合判断加进了新知识,是扩展性的判断。)只能通过直观,但是这种直观不能是经验性的,只能是先天的,才能做到认识普遍必然性。
“所以你必须给你自己在直观提供一个先天对象并在此之上建立你的综合命题”先天对象就是空间(分析几何学),这句话变成了“所以你必须给你自己在直观提供一个空间。”好家伙,就是说某种蜜汁能力是主体自己有的,有了它才可以提供出空间进而认识知识。
“所以这是毫无疑问地确定的、而不只是可能的,也不是大概的:空间和时间作为一切经验的必然条件,只不过是我们一切直观的主观条件,因而在与这些条件的关系中一切对象只不过是现象,而不是以这种方式独立地给予出来的物,因此关于可能作为这些现象的基础的自在之物本身,则丝毫不能说出什么来。”
我们在回看棱镜的图:

重要的是,棱镜不属于自在之物那边,而是属于主体这边。客观的自在之物是不会把自己直接给你的,而是主体有一个迷之能力,这里用棱镜表示,透过它便可以认识到自在之物的表象,而在什么当中认识表象呢?——时间空间。那么我们其实认识不到自在之物,自在之物也不会把某种规律给你,甚至自在之物可能都没有什么规律,经验的客观性实在性是由主体建立的。
康德将我们从母子共同体的黏着的一团中拉扯出来,主体逐渐觉醒,面对着客体要求自己的自由,而不是面对所谓的自然规律的宿命,臣服。
Reference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句读》——邓晓芒
《经验与超验》——孙周兴讲座
《康德的先验观念论:一种解读和辩护》——亨利·E.阿利森

© 本文版权归 Thesinnerlad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