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农业革命
认知革命后人类操纵几种动植物的生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场关于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这段时期,称之为农业革命。
1.史上最大的骗局 2.盖起金字塔 3.记忆过载 4.历史从无正义
史上最大的骗局:
农业的起源: 很多学者认为农业是起源于中东,再传播到全球各地。但现在则认为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 (中东人驯化小麦豌豆、中美洲人驯化了玉米和豆类等等)为什么农业革命发生在中东、中国和中美洲,而不是澳大利亚等地?原因很简单:大部分的动植物其实无法驯化。这几种物种只生长在特定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正是农业革命的起源地。
农业革命是一个陷阱: 学者曾宣称农业革命是人类的大跃进,能给人类带来愉快而饱足,稳定而舒适的生活。作者认为农业革命所带来的非但不是轻松生活的新时代,反而让个体农民过着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生活。随着农业革命发展,人口也随着粮食产量暴增,从而产生一群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精英分子。作者认为与其说人驯化了小麦,不如说是小麦驯化了人(从演化的标准上来说:成功与否取决于DNA的拷贝数多寡)作者指出农业的革命的本质,就是让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 从人类整体来说农业革命确保了物种演化成功,但身为个人生活水平是降低的。 物种演化的成功并无法代表个体的幸福 简单说来,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陷阱。
奢侈生活的陷阱: 随着农业革命发展、粮食供给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问题也随之而来:聚落容易疾病肆虐、儿童死亡率上升(僧多粥少)、成人负担变大(养活下一代)明明为了向舒适愉悦的生活更进一步 ,却成了加在身上的一道又一道的沉重枷锁。而且农业革命是没有回头路的。一:是因为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二:没有人愿意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此处作者举例现代奢适生活的故事 来证明观点-----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
神圣的干预: 在这一段落中作者提出了新的可能性:或许不是为了生活更轻松而是有其他的目标(某种文化或信仰)所以定居驯化小麦。这里找到案例土耳其东南部哥贝克力石阵(所有证据都显示,它是由狩猎采集者建造而成),而在哥贝克力石阵附近发现驯化小麦的起源地。此外这些石阵没有实质的用处 所以,推论是远古狩猎采集这为了某种神秘的文化或信仰的目的,聚集了不同部落的采集者长时间通力合作去完成。而为了支持某种文化信仰的建筑和运作才定居附近,从采集到自行种植。
革命的受害者: 浮士德跟魔鬼交易,人类则跟谷类交易。但人类做的交易不止这一项,另一项则是和绵羊、山羊、猪、鸡之类的动物命运有关。(羊、鸡、驴等等)能够为人类提供食物(肉、奶、蛋)、原料(皮、毛),以及兽力 于是鸡、牛出生不久就将宰杀;当作劳力的牛马被禁锢失去自由,;把猪鼻子切下来,让它们无法觅食寻路只得乖乖依附于人类;让奶牛持续怀孕并直接将牛犊宰杀以获取牛奶。正如前面所说: 物种演化的成功并无法代表个体的幸福 。
盖起金字塔
前言:农业革命是个转折点,让智人抛下了与自然紧紧相连的共生关系,大步走向贪婪,自外于这个世界。但不管这条路的尽头为何,现在都已经无法回头。农业革命之后,智人开始定居,活动范围缩小形成了“家“”的概念。成了远比过去更以自我为中心的生物,与“自己家”紧密相连,但与周遭其他物种画出界线。随着时间过去,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后,就越离不开定居之处。
未来的来临 农业革命后,与先前采集者现釆现吃不同,智人开始事先规划考虑未来。不仅考虑着未来也时刻为未来在服务。之所以考虑未来除了有生产季节周期的因素,还得面对农业根本上的不确定性。农业带来的压力影响深远,这正是后代大规模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于是出现统治者和精英阶级(征收食粮)。正是这些征收来的多余食粮,养活了政治、战争、艺术和哲学。历史只是极少数人的做了些什么,而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挑水耕田,胼手砥足。 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如上所说多余的食粮促进人口定居,形成村落---城镇---都市---王国。而要维持一个上千人乃至百万人的城镇和王国,靠食粮跟交通改善是不够的。这就需要种种虚构的故事让数百万互相不认识的人合作。虚构故事的力量强过任何人的想象(作者举例埃及王朝、巴比伦帝国、波斯帝国等例子。) 《汉谟拉比法典》 《独立宣言》 两个史上最有名的虚构故事, 它们让数百万的民众就能彼此合作无间、生活安全和平、社会公平且繁荣。我们相信“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并非因为它是客观的现实,而是因为相信它可以让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真正的坚信者: “我们说《汉谟拉比法典》是虚构故事,并不会觉得难以接受,但说到人权也只是虚构的故事,听来就有些刺耳了”。想象的秩序靠是虚构故事,只要人们不再相信,一切就风云变色。于是为了维持想象构建出来的秩序,必须持续投入大量心力,甚至还得掺入暴力和胁迫的成分(军队 法律)。因此也得让军官、士兵相信某些事情( 上帝、荣誉、祖国、男子气概、金钱) 。 还有那些社会金字塔顶端的人是否相信这些故事呢?如果他们并不相信这些想象的秩序,那他们为什么要推动这种秩序呢? 答案是:必须相信。如果希望某个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能维持久远,大部分的人(特别是大部分的精英分子)就必须真正相信它。 监狱的高墙: 金字塔顶端的人相信了那么怎么让其他人不会发现组织自己生活的种种秩序其实是想象呢? 1.想象建构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如 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价值,而不受他人看法的影响 。隐私自主权: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房间、有私人空间随意装饰会觉得自己就是个“个体”,觉得自己的真正价值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他人所赋予的) 2 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 (包括浪漫主义、民族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 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消费主义则提倡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 于是两者一拍即合 催生了各种体验的市场 比如结婚就要钻戒婚礼、情人节要有花。其实本质上都是虚构的故事,结合浪漫主义与消费主义,再植入我们的脑海。) 3 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连接 如果一个人觉醒想改变这想象构建的秩序,光凭一人是不行的,孤掌难鸣。因为想象建构的秩序并非个人主观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主体之间,存在于千千万万人共同的想象之中。为了改变现有由想象建构出的秩序,就得先用想象建构出另一套秩序才行(想解决掉标致汽车--用法国法律,解决法国法律--用法国力量)。身为人类,我们不可能脱离想象所建构出的秩序。每一次我们以为自己打破了监狱的高墙、迈向自由的前方,其实只是到了另一间更大的监狱,把活动范围稍稍加以扩大。
记忆过载
国家王国在虚构的秩序下生活安全和平、社会公平且繁荣。但是要运作,会产生大量的信息。(法律交易和税收、军用物资、商品库存量、日期)。而在先前的几百万年间,人类只有一个地方可以记录信息:他们的大脑。但很遗憾,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个很好的储存设备。因为第一,大脑的容量有限。第二,人类总难免一死,而大脑也随之死亡。第三,人类的大脑经过演化,只习惯储存和处理特定类型的信息。 由库克签订: 于是苏美尔人发明了文字克服了这项问题(采用实体符号来储存信息的方式),第一种符号代表的是数字,另一类型的符号则代表人、动物、商品、领土、日期等等然而最早苏美尔文字只能部分表意( 指这套文字符号只能呈现特点种类的信息,局限于特点种类的活动。 ),而无法完整表意( 能大致完整的表达出口头语言,能表达一切人类口传的内容,包括诗歌。 )。 官僚制度的奇迹 之后苏美尔文字系统逐渐加入越来越多的符号,成为能够完整表意的文字,今天它们被称为楔形文字。 随着越来越多的事情通过文字记载,数据检索开始成为一个大问题。 于是培养人才负责抄写、数据管理和会计事务(得要学习并内化种种编目、检索和处理信息的技巧)。文字对人类历史所造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它逐渐改变了人类思维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过去的自由连接、整体思考,已经转变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 数字的语言 几个世纪过后发明了另一种部分表意的文字“阿拉伯数字”,但其实是印度人发明的,由阿拉伯传播开,等到有几个其他符号加入了阿拉伯数字系统(例如加号、减号、乘号),就成了现代数学符号的基础。 而现代,数学符号已经带来另一种革命性的文字系统,计算机所使用的二进制程序语言,全部只有两个符号:0与1。 作者认为:文字本来应该是人类意识的仆人,但现在正在反仆为主。预测着总有一天这些二进制语言会抛下人性给它们的枷锁,而人类想要反扑的时候,它们就会试图消灭人类。
历史从无正义
前言: 人类的基因里并没有大规模合作的生物本能,所以人类创造出了由想象建构的秩序、发明了文字,以这两者补足我们基因中的不足。但是想象构建的秩序要维持合作就会产生阶级,上等人享有各种权力和特权,而下等人有的只有歧视和压迫。《汉谟拉比法典》把人分为上等人、下等人。《独立宣言》区分了男女,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还有富人与穷人。这些阶级区别不过全都是人类想象的产品罢了。以印度为例:印度种姓制度分为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根据著名的婆罗门教神话,诸神是以原人普罗沙(Purusa)的身体创造这个世界。所有这些阶级,就是要让某些人在法律上、政治上或社会上高人一等,从而规范了数百万人的关系。 作者认为:天生自然的能力也很可能影响社会阶级差异,但是种种不同的能力和性格常常还是会受到想象阶级的影响。 原因由两个:1.大多数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和发展 2.不同阶级的人发展出了完全一样的能力,因为他们面对的游戏规则不同,最后结果也可能天差地别。(现实正是如此,出生的原生家庭、阶层决定了未来人生旅途的难易程度。有些人出生就是一帆风顺,而有的人却坎坎坷坷。)
恶性循环: 印度社会是用种姓制度来分阶级,土耳其人用宗教,美国用种族,之所以产生阶级差距,只因为这些阶级制度开始时多半只是因为历史上的偶发意外,但部分群体取得既得利益之后,世世代代不断加以延续改良,才形成现在的样子(直至今日)。 美洲的“洁净”观念: 印度的阶级制度的恶性循环是“洁净”和“不洁”,且视为社会的根基。且种姓制度和相关的“洁净”概念深植于印度文化中,根深蒂固(不同种姓接触则会“污染")。而现代美洲也延续着这种阶级制度的恶性循环。美洲也出现了另一个种姓阶级:欧洲白人的统治阶级,以及非洲黑人的奴隶阶级。但是没有人会承认他们把某种种族或出身的人当作奴隶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于是就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且能塑造虔诚、公正、客观的形象。于是这时就要利用种种宗教和科学的虚构故事来找借口。(诺亚的儿子 含 的故事)。这一切形成了一个自为因果、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 由于偶然的历史事件白人控制了黑人,到白人建立了种族歧视的法律,接着后来法律被废除了,但是黑人还是普遍贫困和缺乏教育,只能做最低级的事情,也就造成了文化的偏见,文化的偏见又加重了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黑人缺乏资源和教育的困境 因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他和她 阶级不仅仅存在黑人白人、富人穷人之间还有性别的阶级男与女。可以说至少在农业革命以来,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古代中国的重男青女、许多旧社会中妇女只是男人的财产)在男女之间,某些文化、法律和政治上的差异正反映着两性明显的生物学差异(如男性不用生娃)于是就在这个核心差异上,每个社会又会不断加上一层又一层的文化概念和规范,对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特质的想法,多半也没有确实的生物学基础(如古雅典女性不能从政、毫无根据可言)。作者在这提出一项黄金法则就是“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例如女性天生能生小孩,但在某些文化里,女性却是非生不可。此外作者还举例同性恋的例子。哪怕是现在 文化偏见 还是略微严重) 性与性别: 这一章节作者先从生物学上解释男与女之间的差别,再详谈社会学的男与女。生物上,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所谓男性(male),就是拥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所谓女性(female)则是拥有两个X染色体。而所处的社会背后(想象秩序)认为各自要符合社会上的角色(男性:拥有的权利,以及负起的义务像是服兵役。而女性则要负责相夫教子。)正由于定义男女角色、权利和责任的并不是生物学,而只是虚构的故事,所以每个社会认为“够男人”和“够女人”的意义也就大不相同。
究竟这是为什么? 世界各地的人都会区分男女,而且几乎都是男人占尽好处。几乎所有的文化都重视阳刚胜过阴柔。 且造成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现象这究竟是为什么?现在普遍的3个理论想解释这一现象,但没有任何一个真能完全站得住脚。 肌肉理论:是认为男人比女人强壮,于是靠着他们肌肉的力量迫使女人就范。而作者认为如果真的一切只看体力,智人是不可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智人靠着聪明才智和社交技巧,让自己跃升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在智人内部的权力链里,聪明才智及社交技巧也会比体力更重要。 流氓理论:另一种理论认为,男性占有主导地位靠的不是力气,而是好侵略的个性。而正因好侵略的个性于是他们在战争时期掌握了军队,到了太平时期也就成了民间社会的主人。但是历史上也不乏女将领和女高阶人士(比如武则天) 父权基因理论:认为在数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男人和女人发展出了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根据这个理论,由于有不同的生存策略,男人的基因倾向是野心勃勃、争强好胜,擅长从政经商;女人的基因则倾向趋吉避凶,一生养育子女就心满意足。这里认为女人需要外部协助的时候需要依赖男人,而不是其他女人,而争强好胜的男人就能在社会上占据领导地位。但是许多动物外部协助的时候发展出来的却是母系社会(大象、倭黑猩猩) 三种理论都没有一个真正能站得住脚的,到目前为止,人类也还没有很具说服力的答案。但好在在现代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