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传授知识,不仅要求高校教师当一名知识的搬运工,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内心,掌握学情症候,准确把脉全媒体时代新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所传授知识的接受度。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性等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有根据,也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的构造和适应能力。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之下,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物种变异不仅仅源于外界因素
中国人的艺术创造与欣赏,特别讲究意会,不重言传;特别依赖神通,不求语达。然而今天的公众,早已不满足仅仅以旁观者的身份接近艺术,而是希望通过欣赏活动,体验到艺术与自己生活的关联。能否最大限度地落实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几乎是艺术作品要获得场外生命的关键。在这个关键点上,评论家的接引与承载的作用不可或缺。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花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大众找到这个点,从而使艺术的审美功能尽可能得到实现。 ------ 推动公众走进艺术离不开评论家“摆渡”
教材并非不能改编原作,只是要把握好度。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在实践中想要做到位,其实并不容易,这十分考验教材编撰者对文本的认识能力,以及对教育方法的熟悉程度。首先, 就是要尊重原作的核心思想 。比如,个别古诗文教材在解读古人作品时,会夹带一些“私货”,并不考虑作者创作诗文时的历史背景与心理状况。类似“心灵鸡汤”式解读经典名家名作的做法,其实并不少见。这种改编或许在表面上没有改动原作的具体文字,却给读者尤其是年轻学生提供了错误的认知。脱离作者创作时的大背景与具体环境来“编撰”作品,既是对原作的不尊重,也是对广大学子的不尊重。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文化无不具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并非 恒定 的“本质”,而是与那个时代相互呼应——尽管这种呼应常常是曲折的、间接的。可以说,文化并非什么 神秘 的东西,只是人类在自然或者社会之中生活形成的经验,而文化的意义便在于企图使一个时期人类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调整到最为 融洽 的状态。
不可否认,每个人、每个网络账号都有各自的创作风格,正因为这种差异性和多元性,才形成了汉语世界的 洋洋大观,才有了舆论场里的百花齐放。但也要看到,为文有为文的格调,言论有言论的底线,一味通过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来迎合一些读者傲娇自大的心态,不仅超出了平实自然的为文格调,也 僭越 了言论客观公允的价值底线,毫无裨益可言。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人有高远的目标追求和广博的视野格局固然重要,但不能 好高骛远。成功的关键是要踏踏实实,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再宏伟的目标蓝图只能成为 空中楼阁 。
世界历史是由各国历史的点滴汇聚而成的长河,但又不是各国历史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牵连、浑然一体 的。世界各国在历史上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属于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善于学习借鉴这些成果,就将为自身的发展插上翅膀;反之,排斥甚至 打压 他国文明,则必然导致自身止步不前甚至落后。
教师自我成长能力不足,往往在教学研究中失语,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很高深的事情,总想着从某些专家和名师那里获得一些 灵丹妙药 ,寄希望于借助他人的指点使自己变得豁然开朗,理所当然地享受专家的指导和研究成果。殊不知,真实的教研必须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的活动,而非是 坐而论道 的方法论。忽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就失去了教学研究的基本价值。
近年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新诗其价值内蕴、审美取向等也在发生若干 细微 却意义重大的改变,简而言之:它不再寻求“到世界上去”,而本身即是“在世界之中”;不再 妄自菲薄 、唯“西方”马首是瞻,而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为自信、从容;不再简单地抛弃传统、别求新声,而是在更为内在的层面对接、继承 、发扬传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熊”是孩子的天性之一,“熊”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引导和教育,孩子只剩下了“熊”。天性并非个性,顺其自然并非任其自然,天性应当是符合自然之道,合乎真善美之本心,而个性中则良莠并存,需要 去芜存菁 。
在进入社交场域后,有的影视作品会因一些片段造“梗”能力极强,得到二次创作,进而成为爆梗。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 碎片化 的欣赏和传播,对作品本身构成了拆解,这不能否认。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当作品由一轮月化作满天星,嵌入 大众文化的浩瀚夜空后,艺术生命事实上获得了延长。
秋天是红色的季节,从南到北不乏观赏红叶之地,可红色的草一直铺向海边,此景此情太过 罕见 。它红得摄魂动魄,红出梦幻,但又那般真切。一片一望无际的红色草甸,像是谁特意铺出的一块大红地毯,黄河正是从这红地毯里 优雅 地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