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
偶尔看到陈春成,《音乐家》,看的过程中感觉像是在看前苏联作家翻译过来的作品,那种旖丽的细腻,老道的从容,加上水到渠成之时轻轻一笔的点睛----魔幻。就像关键时刻该飞走的女人,或者聊斋中凡人的奇遇,水晶球变换着,在你的期待和隐忧中游移,适当的激情、适当的残酷、稳稳地讲完了这个故事。他的写法不受拘束,自由的挥洒,又不觉得轻飘。年纪轻轻,就能在历史和文学中寻到如此的出路,也是很有天赋之人了。
《音乐家》对音乐的描述能看出作者的研究功底,就算从小习练音乐之人未必对音乐有如此纷繁的理解,可能对于真正的大家这些理解也属于两小儿辩日,但对于成全一部涉及音乐的短篇作品来说足矣。
《音乐家》的主角,沉默的大多数,他在乱世苟活中能获得救赎的是他永远未曾忘记他的音乐和他失去的朋友,他不是作恶者,但他什么也没有做----他没有在朋友被bully时伸出援手、他早早就与bully者站在一起了---人的选择充满了本能。苟活中的人无法忘怀真正活着的滋味,他后半生用朋友的名字作曲一百多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救赎。那个朋友就是他的另一个自我,那个敢于反抗的、敢于游到生命尽头的、穿越尘世丑恶的更好的自我。
《音乐家》看的过程中能想起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和《博闻强识的富内斯》,仿写没有问题,卡尔维诺也是博尔赫斯忠粉,短篇也没有问题,契诃夫、门罗将万古流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