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手记】车尔尼849 No.4(多声部训练)
教材:车尔尼849
曲目:第4条
调性:C大调
速度:Allegro 快板,谱面144,如果能弹到120就很不错了。
拍号:4/4拍
重点:多声部层次感
提纲
- 三个声部的拆解和层次优先级
- 结构+调性+和声:三合一分析
- 力度线条处理与和声的关系
- 织体和旋律线条走向
- 指法
- 版本推荐
原谱:



节奏型非常友好简单,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处理好声部处理上。三个声部如果能够做到层次分明,并用力度变化做出线条感,基本就达到目的了。
右手有两个声部(保持音、和声层),左手有一个声部(低音层)。
层次处理:保持音 > 低音层 > 和声层
以A段1小节为例:5指按住保持音

(1)保持音,是最突出的声部:右手每一拍的第一个音。这个音符干既朝上又朝下,实际上它是一个四分音分,要保持一拍。这个声部既是和声的一部分,单独抽出来看的话又是一条同音反复的旋律线。
要注意的是,高声部并非总是最突出的那个声部。在B段和C段,高声部变成了和声层,中声部作为保持音。
B段:1指按住保持音

C段:1指按住保持音

(2)低音层,是其次突出的声部:左手的低声部,构成一条完整的旋律线。
(3)和声层,最轻:右手每拍后三个音,和第一个音保持音构成完整的和声。在A段是中声部;在B和C段变为高声部。高声部为中低声部旋律线伴奏,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手法,用高音区的清亮音色衬托中低音区的深沉和力量感。
总结:
- 结构清晰的三段体,每段两句话,每句话4个小节;第二句话以移调的方式重复第一句话。形式非常对称、方正。
- 主调性C大调,中间穿插转调和离调,涉及的调性包括G大调(属调)、F大调(下属调)、d小调(F大调的关系小调)。都是近关系调。
- 和声也是规规矩矩的古典时期语汇,正格进行、复式正格进行,没有任何幺蛾子或者多义性值得纠结的。
2.1、A段(力度p)
a句(1-4小节)

调性:C大调
结构:又可分为2+2,前两小节为半句,后两小节为半句。
和声:
- 前半句由主到属,和声张力逐渐增强;
- 后半句由属回到主,张力逐渐释放。
- 所以a句层次虽然是p,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和声张力把力度线条做小小的变化,张力强的地方力度强一点,张力释放的地方力度相对弱一点。
a’句(5-8小节)

调性:把a句的旋律做了移调处理,转到了属调G大调,加了一个升号。
结构:4小节为一整句,比上一句的气息要长。
和声:
- 旋律与和声的张力都在逐渐加强(这里谱面也用 cresc. 渐强记号提示)。
- 左手的旋律线音高在不断升高;
- 右手的和声,6小节和7小节的后两拍,也可以看作重属和弦(离调到G大调的属和弦)。
- 总之不管是看做G大调的属,还是当作C大调的重属和弦,这里的张力都是最强的,可以用强的力度突出。
2.2、B段(力度mp)
这段最好听!不停地离调让和声色彩丰富了起来,也是很有张力感的一段。
b句(9-12小节)


调性:回原调 C大调 → 离调到d和声小调→ 再次回原调
结构:2+2结构
和声:
- 前半句 9-10 小节与上一段衔接,从属进行到主,是一个张力由强到弱的过程。
- 后半句 在11小节用一个副属和弦离调到d小调,12小节马上回到本位调的 II 级(也是d小调的主和弦),也是一个张力由强→释放的过程。
b’句(13-16小节)

调性:离调到F大调→ 回原调→ 离调到d 小调→ 回原调→ 离调到G大调→回原调
结构:4小节为一整句
和声:
- 13小节:离调到F大调,张力再次增强。前面已出现过d小调,因此这里再出现d小调的关系大调,色彩过渡十分自然。
- 14小节:前两拍回到F大调的主,张力释放。紧接着再次离调到d小调,而且是导七和弦,迫切需要解决的欲望更加强烈——
- 15小节:回到d小调的主,张力释放;第四拍再次离调到重导七和弦,即G大调的导七和弦,整首曲子的张力高潮——
- 16小节:回到G大调的主,张力稍稍的导释放;但其实也是C大调的属,所以张力感实际上并未真正卸下来。后三拍用了一个延迟阻碍( V- VI - VII ),张力又开始逐渐增强,将乐句拉到接近尾声之前的高潮。
2.3、C段(力度 f)
c句


调性:C大调
结构:2+2
和声:典型的复式正格进行 I - IV - II - V ,张力逐渐增强
c’句

调性:C大调
结构:4小节一整句。
和声:
- 典型的终止式范式 V - I - II - K46 - V - I
- 张力变化:强(V)→释放( I )→ 渐强(II → K46)→强( V )→释放( I )(完全终止)
3.1、把和声说完了,力度线条处理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乐句力度线条处理思路:
(1)根据和声张力来做变化,张力强则力度相对强;张力弱(释放)则力度相对弱。
(2)三段的力度分别为p、mp、f,张力的强和弱是在每段的这个大的力度范围做的变化;三段之间还要做出三种力度层次,让段落更明显。
(3)左手是完整的旋律线条,也要做出线条感,有力度变化。
3.2、别忘了多声部的层次处理:
以上还只是乐句线条的处理,别忘了这首练习曲的重点是多声部层次的处理,在空间层次上还要把三个声部清清楚楚分出来哦~
每个音还要弹清楚哦~
要达到快板的速度要求哦~
所以说这首曲子是属于扮猪吃老虎的,不要轻敌呢。很容易就弹到手抽筋/手腕酸,这时应及时休息不要硬练,放松之后再练。
我的练习思路是:
1、慢练,先力求在分出声部层次、音弹清楚。
2、再加上乐句线条感。
3、最后再一点点提速。哪里爱错练哪里,乐句衔接的地方爱错就练这前后两小节;缩指/扩指的地方爱错就单练那个小节,等等。
3.3、为什么要根据和声来处理力度
安利一下学和声的好处,原来处理乐句线条并不仅是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这种刻板的思路,我们也可以按照和声来处理,把调性色彩的变化做得更加合理。这时翻回去再看谱面标记的强弱记号,为什么这里渐强、那里减弱,也是根据和声来的。
4.1、三段的旋律线条的对比 A段:右手大线条是一个向下凹的线条,而左手是凸起的线条,左右手互为倒影。

B段:和A段相反,右手是凸起的线条,左手是凹下的线条。

C段:左右手都是凸起的线条

4.2、右手琶音织体的变化对比
A段:凹陷的波浪型织体——保持音在高声部,和声层在中声部。
B段:凸起的波浪型织体——保持音和和声层的声部对调,前者在中声部,后者则移高到高声部去了。
C段:折线型织体——保持音在中高音区,和声层在高音区。
我用的教材是上音版本,指法非常详细,根据整个乐句的音程和音高走向来换把位。所以即使是几拍相同的音,指法也可能是不同的,好让整个乐句更连贯。
比如 5-7小节的音高是上行的,5小节的后两拍的第一个音 E 改用4指,那么6小节的 ♯F 用5指,乐句就可以很连贯了。5 - 7 小节,每两拍为一组的话,最高音的指法是先5后4: 55 - 44 - 55 - 44 - 55 - 44
结尾的22-23个小节也是同理,音高逐渐下行;每两拍为一组,一共四组,最高音的指法和上行就反过来,先4后5: 45 - 45 - 45 -45
16小节的这个 1423 就着实让我比较难受。。。可能对编者来说同音反复就必须换指吧。
可以根据自己手的条件和平常习惯来选择指法,确定好之后就不要再变了,让手形成肌肉记忆。
(1)中央音乐学院凌远教授讲解: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y4y1u77Z?p=21
(2)王羽佳示范版,和凌远教授讲解配套的视频:120的速度,如果能弹到这个速度就足够可以了。看看这轻松的发力,这完美的手型!这个速度下还自己翻了个谱子!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441147Z3?p=4
(3)沈文裕的示范版:原速。左手的低音声部更突出一些,线条感明显。看完我的手又抽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