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 | 突发性事件发生,媒体应该怎么做?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河南加油

据央视新闻报道,7月20日,河南省遭遇极端强降雨,郑州市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根据《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国家防总决定于7月21日3时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
由于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郑州市常庄水库、郭家咀水库及贾鲁河等多处工程出现险情,郑州市区出现严重内涝,造成郑州市铁路、公路及民航交通受到严重影响。
据人民日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16日以来,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89个县(市、区)560个乡镇1240737人受灾,因极值暴雨致25人死亡7人失联。全省已紧急避险转移16325人,紧急转移安置164710人。
河南全省救援电话汇总:点我跳转查看
灾情发生后,子弟兵奔赴救援一线;铁路、航空、OTA、酒店等企业推出免费退订服务;自媒体发布各种自救指南……全社会万众一心,积极抗汛。
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批评媒体的声音,如认为相关报道中的“这场历史罕见的大雨过后,城市会更干净,草木会更加翠绿旺盛……”“请为雨中的他们点赞”等信息是不合时宜的“正能量,暖新闻”。

再如,灾情发生后,河南卫视仍在播放电视剧,被网友批评“反应太慢”。

其实,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会高度关注,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也会非常担忧焦虑,这时,媒体往往是他们信赖和易接近的消息源。
下面,小田心就带各位考研er学习一下媒体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

什么是突发性事件报道?
突发性事件报道,是对突然发生的,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的紧急事件进行的新闻报道。当今时代,人类已进入风险社会,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如何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是记者常遇到的问题。
突发性事件报道可分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报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报道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四种类型。此次河南因暴雨导致的灾情即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对此事件的报道即可称之为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
进行突发性事件报道应注意?
快速发稿注重时效性
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事发突然(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现场失序(报道环境的复杂性)、信息混杂(传闻难以快速核实)等特点,这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快速反应、迅速出击、现场报道的能力是严峻考验。
面对突发性事件,媒体应迅速做出决策、提供保障,派记者奔赴现场,围绕事件的原因、处置、影响和结果等方面进行滚动报道。为及时满足公众知情权,减小公众因信息缺失或流言传播而产生的心理恐慌和行为失控,媒体一般会针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快速核实、发出快讯,然后再跟踪报道、披露事件进展,直到事件尘埃落定。
滚动更新 注重现场感
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电视会采取直播、报纸会开辟专版、网站会推出专题,对事件的发生原因、应急措施、救援进展、造成后果等信息进行滚动更新和动态报道。往往第一时间发自新闻现场的图文报告或视频新闻最受关注、最有影响力。
形式多样 注重立体感
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不仅运用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种新闻体裁,且经常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新闻地图等融合手段,来表现突发事件的各个侧面,让受众对突发事件有更直观和理性的认知。
需注意的是,由于突发性事件报道注重信息的滚动更新和专题呈现,往往具有“碎片化拼贴”或“集成化组合”特征。受时效性所限,各种报道文体会根据报道要求和发稿时间灵活使用。有时候,一张照片反映一个场景,一句话消息播报一个事实,一个专家访谈快速回应几个关键问题……这些写作体裁的组合,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但恰恰体现出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点。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困境
报道失实 缺乏客观性
出现“假”新闻
由于传媒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的炒作之风盛行,一些媒体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惜采取违反新闻法规及违背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行为。如对事实了解不全面时就发布新闻,影响了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事实真相的了解, 造成了负面舆论的泛滥。此时,群众处于一种焦灼状态,而某些记者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不认真地核实真相,甚至还添油加醋、捕风捉影,夸大事实,制造了博眼球的假新闻,丧失了作为新闻从业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态度和伦理道德要求。
现场报道影响救援
在近几年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火灾、火车站暴徒事件等,很多记者都是在发生灾难时临时被派往事件发生地,但其并不了解相关救护常识,如果记者在灾难现场贸然行事, 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和救护知识,不仅会影响现场救援,还有可能造成再次危险发生或引发事故。
忽略采访对象心理感受
对弱势群体冷漠和歧视
突发性事件报道的中一些媒体和记者,有时为了更全面、生动、具体地报道现场所发生的事件,强行采访受灾群众的悲痛经历和感受,有意无意地忽视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加重了采访对象的心理阴影,甚至侵犯了采访对象的隐私,造成“二次伤害”。
此外,在一些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当中,出现在记者镜头中的往往是送温暖、看现场的各级领导,领导的关怀、党和政府对受灾群众的关心成为报道的重点。作为一名具有神圣职责的新闻记者,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受灾群众的情况。
二次伤害的具体表现
1.新闻采访
一方面表现为侵扰悲痛式采访,即新闻记者强迫新闻当事人或者是其家人朋友回忆遭受灾难时的细节和心情。另一方面是轰炸式采访,新媒体时代,记者可能会为了抢占头条,不顾采访对象的接受程度,一窝蜂直接将话筒和录音笔伸向受害者。没有底线报道和过度的舆论关注,都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2.新闻报道编辑
泛娱乐化环境下,部分媒体为吸引受众眼球,新闻稿件的编辑可能会不再考虑新闻语言的严谨和规范,肆意歪解新闻事实,扭曲价值导向, 对社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3.画面处理
在新闻报道中,由于技术的发展,图片、视频、或者3D还原技术等都会应用到新闻报道中, 方便受众更全面直观地了解新闻现场,但是画面选取不当,可能也会给当事人或受众带来二次伤害。例如,为了强化视觉冲击力,不顾新闻当事人的隐私和内心感受,可能会把当事人置于镜头前形成“媒体暴力”。
延伸
1.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煽情主义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经常出现煽情新闻,往往表现为呈现细节以刺激眼球而不是为了寻求解决方案,采用惊悚、夸张和情绪化的标题及陈述语气,各类道听途说来源不明的报道素材的拼接等。
在今天的“两微一端”中这类新闻报道十分常见,它是注意力稀缺以及信息冗余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加工者过于追求吸引力、人情味而漠视社会责任,不顾新闻客观性的结果。
此类新闻不能增加有效信息的含量,只会成为正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干扰了正常的新闻传播与舆论表达,稀释了网络空间的公共性。
2.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侵扰悲痛
所谓“侵扰悲痛”,是指媒体在灾难新闻中对亲历灾难和痛苦事件的采访对象进行采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采访对象对这些悲惨经历进行回忆和表述的行为。此外,侵扰悲痛还包括使用欺骗和强制手段进行采访、报道内容失实、报道内容冷漠或轻佻、图片使用和文字描述过度刺激。记者在进行此类报道的采访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伦理立场,强化自身的新闻伦理观念,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同情和尊重报道对象,在具体采写过程中细致谨慎,坚守不伤害原则,尽量将对采访对象的侵扰减少到最低。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伦理原则
第一,以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基本原则,保证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真实性。
第二,新闻报道以人文关怀为重。不过分报道, 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充分体现媒体人的责任感与新闻良知,满足社会全面需求。
第三,救助生命优先,兼顾社会效益。人命关天,现场救援高于一切,因此,灾难现场的新闻从业者的采访、报道工作首先不能妨碍到救援工作。在现场要听从救援人员和专家的安排, 以救助伤员为第一要务。此外,通过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媒体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 稳定广大受众的情绪,帮助受灾群众和全国人民建立起应对灾难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地指导应对灾难的方法策略,发挥正能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新媒体环境下的突发性事件报道
优势
第一,实时性强,为获取和报道突发事件争取了时效。第二,海量信息为寻找突发性事件的线索拓宽了渠道。第三,互动性强,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内容(有利于主流媒体有效设置议题,引导公众舆论)。
问题
第一,信息源多样化,真假难辨。第二,缺乏深度和创新。第三,信息观点庞杂对媒体话语权威性的削弱。
发展趋势
第一,时效性与准确性并重。第二,媒介融合创新报道模式。第三,提高信息传播者素养,把关信息发布;加强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
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短视频应用
1.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短视频内容范式
(1)叙事范式
碎片化叙事是微传播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受到短视频时长限制及短视频平台用户偏好的影响,突发性事件的短视频报道同样强化碎片化。短视频报道中,媒体为了抓住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将自身的信息内容切割,既包含事实信息,又包含意见信息。
(2)信息范式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会让大众震惊或是会影响到广大群众,因此,用最快的速度、最简短的视频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是短视频报道的重中之重。
简短是适应微传播特性的必然选择,但短视频的信息选择并非直接沿用传统报道的消息模式,而是更加突出信息的实用性。除了常见的伤亡数量、投入救援力量、形势严峻程度等重要信息外,还要注意增加救援线路信息,提醒市民“为生命让道”,告知已经爆发灾害的地区,提醒受众切勿前往,普及高危车辆安全行驶做法,以及面临洪水、森林火灾、车辆落水等危机时如何自救的信息等,这类信息更加实用,与受众需要参与的救援、自保息息相关。
在大量媒体跟进报道,许多同质化信息出现后,短视频报道又可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深度信息,提升传播影响力。
(3)情感范式
共情,是微传播时代的传播利器,是报道与受众之间的链接纽带。短视频报道想要从思想、精神层面获得受众的认可极其困难,但如果媒体和受众能够建立起相互信任、理解的情感链接,达到价值认同的可能性就更高。突发性事件对于受众而言,往往是灾难、悲剧,短视频报道可以使用的情感元素非常丰富,极易与受众建立信任及情感链接。
(4)社交范式
在短视频平台,无论是用户生产内容(UGC)还是专业生产内容(PGC),都已经不是传统的以某个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机构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为了通过用户的关系互动为内容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报道抓住受众的社交需求,通过叙事上的吸引,信息文本的转变,引发情感共鸣以及主题的鲜明、猎奇等,最终形成了短视频报道的社交属性,为突发性事件和短视频报道本身寻求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2.短视频应用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特征
(1)通过PUGC模式与娱乐化短视频抢夺流量
娱乐化视频在短视频领域占据主体地位,突发性事件短视频报道正在与其争夺用户流量。PUGC模式是短视频应用于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最佳选择。
(2)内容来源多样,改善媒体与受众关系
用户在短视频内容生产和传播中的主导性进一步增强。媒体报道内容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媒体记者赴现场亲自采集,但突发性事件的偶然性与时效性往往不会给媒体太多报道时间,以更新速度快、信息碎片化著称的短视频报道更是如此。因此,突发性事件的第一批短视频报道,多是来自现场人员拍摄的视频素材,经过媒体的多方收集、核实、剪辑后发布。此外,部分突发性事件涉及范围太过辽阔,短视频可以开启UGC模式,征集各地网友提供的当地灾难相关视频素材,充分挖掘用户的传播价值,利用分享、转发等交互行为,建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联系。
同时,在传统报道中,突发性事件是典型的“硬”新闻,但短视频报道帮助它实现了“软着陆”,在注重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更加凸显人文关怀。
(3)微传播与传统传播交织
由于在视频制作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在突发性事件短视频报道的机构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同时也导致长视频与短视频相互交织,互为补充。通过对比发现,广电媒体将短视频应用于电视长视频新闻节目中或是将电视节目资源截取部分发表在短视频平台的情况比比皆是。同时,广电媒体的报道机制中主持人参与感极强这一特征也被沿用至短视频中,以央视新闻为例,被受众所熟知的众多“名嘴”是传统广播电视提高短视频报道传播效果的一大利器。
纸媒所专注的内容策划与编辑同样为短视频注入了新的视角与养分,让受众能够看到更加完整、清晰的短视频报道。
记者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职业素养
职责
第一,必须保证新闻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保证能够更有效地降低突发性事件出现对社会稳定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二,新闻记者在对突发性事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安抚人民群众情绪的重要责任。
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第一,高度的新闻敏感性与快速的反应能力。第二,良好的采编能力。第三,遵循人文关怀理念。
田心说
正如开篇所说,突发性事件报道可分为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报道(如恐怖袭击、战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如流行性疾病、瘟疫等)、突发事故灾难事件报道(如空难、矿难、交通事故等)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如地震、台风、水灾等)四种类型,大家在遇到任何一类突发性事件相关考题时,皆可用上述的知识结合分析~
◐◑◒◓◔◕
愿平安
最后,希望所有人都平安,我们共渡难关,河南加油!
参考文献:
[1]《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编写组
[2]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审视,杜丽媛 陈文俊
[3]浅析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以突发性报道为例,魏昭雅
[4]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多元思考,张天睿
[5]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微传播应用——以短视频报道为例,湛超越 唐铮
[6]论新闻记者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职业素养,蓝天
/ 祝好 /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