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本教育父母或老师的童书
一般,我们认为童书,尤其绘本,是给孩子看的。我们最多是朗读者。其实不然。
在读了很多绘本后,我发现:有些童书教育或取悦孩子;有些童书大人和孩子看了都觉得有趣或有用;还有一些童书却单单教育父母或老师。于是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教育父母或老师的书要做成绘本,而不是家长或教师读物?岂不更有针对性?
我猜测了一个答案:做书的人希望借助亲子共读的通道,让更多父母们打开它。
今天致敬三本我看过的绘本形式但实则教育父母的书:
《莎莉,离水远一点!》

《莎莉,洗好澡了没?》

遇到《莎莉,离水远一点!》《莎莉,洗好澡了没?》的时候,它们并排放在一个儿童图书馆的书架上,一看就是姊妹篇。同一个出版社,同样的大小,一个淡黄一个浅蓝。封面上的小女孩的神情相似,书名的语法结构也相似,连续剧似的,很自然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一看过后,我感受了两本书更多的相似性。
精装绘本打开以后,左右两边平整地展开在读者面前。这两本书的巧妙之处在于:左右两边的画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左边是现实的成人世界,右边是魔幻的孩童世界。这种对比旨在提醒孩子的父母:你想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然后才能让他听到你的话。
我们离孩童时期已经相当遥远了。可能你完全不记得你曾经拥有过一个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仔细聆听那些安静的或吵闹的孩子们的话:海盗船、超人、海底世界......等等。像在呓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唠唠叨叨地和他们说很多话:“把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快点,要迟到了!”“你看看,又把水淋了一地!”......等等。可是,你说的话他真的听到了吗?书中莎莉的妈妈就常说:“莎莉,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看了这两本书,我们会觉得莎莉的父母是一对乏味、无趣,教育无效的父母。同时,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身上——遗憾的是,我们或多或少地有时会是“莎莉的父母”!
另外一本我最想致敬的书,出自同一作者约翰·伯宁罕的手笔。
《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近些年,我们都知道积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力,也知道要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因此,许多父母养成了“真棒!”的口头禅。但是,在实际日常生活当中,打压孩子的语言和行为还是很难避免,比如:“不要磨蹭了!”“怎么这么慢啊!”“你老抢弟弟的玩具!”“怎么又打妹妹!”......等等。这本书展现的就是成年人不假思索的言语怎样毁掉一个孩子,又怎样拯救一个孩子。
图画书是寓言式的,将日常生活抽象化又形象化,比语言更能影响我们的行为。看过这本书后,我没有再对孩子说:“不要磨蹭了!”和“你又要迟到了!”。有一次,孩子捣蛋,我一不小心失言了,脑海里立马出现了这本书。它可真犹如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啊!
今天的心得体会就分享到这里,谢谢有缘的你认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