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活的一万个理由
查看话题 >蛤撸壳子 | 设计,让我喜欢的人看到我

Design,let the people I liketo see me. “微型追“星”实录”
做个自我介绍吧!
大家好,我是蛤撸壳子_harukorukoko,是一位设计师、数据可视化实践者和插画爱好者。我一直认为创作总是痛苦中夹在快乐的,但希望我的快乐多一点,可以成为一位快乐的内容创作者。
设计是怎么给你带来快乐的?
总体来看创作总是痛苦中夹杂着快乐的。但整个创作过程里有那么些单纯的快乐瞬间一是,当设计软件突然“未响应”后被迫重启电脑后发现文件被自动备份了,二是"讨取到富婆的关爱”(不是.jpg)➡️得到积极的赞赏和丰富的酬劳,哈哈哈(谁不喜欢钱呢.jpg)!
还有一件事也是很快乐的,那就是用自己的作品去追星,俗称“为爱发电“!他们带给我的灵感和动力老大了!
2015年我很喜欢法国歌手兼艺术家MIKA要来国内开巡演,我逃课跑去北京追星。上飞机前极限手绘了一张A4应援牌带去,英文语序还给搞错了(抠鼻.jpg)。在演唱会上MIKA居然真的拿走了我的画!还是在唱”Lolipop”这首歌的时候,这首歌是我听的他的第一首歌,也是被他手绘的这首歌MV动画圈粉。

还有一位音乐人 - 蒋亮,2020年,我顺势进了村长的“村民开会”群(其实是个带吃的货唠村长的嗑的群),结果在1次群内绘画分享讨论被村长看到我,随后帮他的二张音乐专辑设计了封面。
总之,设计让我喜欢的人看到了我。

从本科阶段学习装饰艺术设计到硕士阶段学习数据可视化,不同专业内容是否影响了你的设计观念?
回忆起来,本科阶段在学校的专业学习是很少的,更多的情况是自学设计基础和软件。而研究生阶段更多感受是自己接受高等艺术教育,在准备读研以及正式读研的时候,我从网络上、课堂上我接触到了许多我喜欢的艺术家,比如,在TED演讲《Art made of storms》(风暴创造艺术)的Nathalie Miebach,做《Dear Data》(亲爱的数据)的Giorgia Lupi和Stefanie Posavec这两位数据可视化艺术家(甚至Posavec还来给我们班做过演讲),还有做毕设时老师推荐我认识的艺术家Laurie Frick。
所以我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我遵循着她们的理论和方式去尝试,同时也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专属数据可视化风格。

所以虽然研究生专业跟我本科专业和之前工作内容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有割裂的感觉,反而更能沉浸在里面;其次,在研究生阶段受到影响的不仅是设计观念,还有我对很多其他事物的转变。 ■正向反馈,尽可能快乐的创作。
不同于国内的严肃教学氛围,研究生阶段我的老师、同学都很给了我很大的肯定,这对我是影响最大的事情,因为得到了回馈,真的就会有继续努力的信心与动力,这样创作过程变得更快乐了。
■要想,更要去做。
研究生阶段,我会积极的参加各种工作坊,去尝试专业外的其他领域,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创作和展示我的想法。例如纤维材料的自我表达。
■看书,保持输入。
在创作中的实践方法的扩展和使用,也真正的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同时还有大量的阅读也使我更充实了。我听歌口味很杂,但是音乐真的会给我带来很多力量,书的种类也不局限。我本人是个老二刺螈了,漫画是我的最爱,专业相关书籍我也爱,还有关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的书也很爱。我想在丰富原有的自己的同时也需要打开格局(.jpg)去和这个世界融合、和解。 综上所述,这个阶段的转变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希望大家和我都能越来越好,不仅是学习和工作,还有心理和身体。
学习设计很多年,你最喜欢的作品是哪几件?
我自己最喜欢的几件作品几乎都是在读研期间完成的项目,比如“data walk-green space of London Rd”(数据行径-伦敦路的绿色空间),“My Mood Data”(我的心情数据)和“Time Perception”(时间感知);“My Mood Data”(我的心情数据)和“Time Perception”(时间感知)这两件作品其实可以算作一个系列,因为都是基于“人文数据“这个理论衍生出来的作品,并且“Time Perception”(时间感知)是对“My Mood Data”(我的心情数据)的进一步延展。
“My Mood Data”(我的心情数据)是我想知道人们谈到数据可视化实践时,他们从自己的眼中看到了什么?如果行业外的人可以可视化他们的个人数据,他们将如何完成这项任务?或者,他们会用数据把什么样的故事呈现出来?在这个项目中,我邀请了我的几个好朋友和我一起完成这个数据项目。用一到两个星期,每天记录他们的情绪,好的、坏的或者混合的情绪。接下来,我收到了他们的数据笔记本,分析数据并将数据可视化。我们应该开始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数据的更多可能性,用更多的情感去运用它们,也可以开始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数据。
该研究的结果旨在让从业者考虑涉及更多的人的数据可视化实践,并重新思考使用数据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数据可视化并没有那么复杂,数据也可以是人性化的、情绪化的。





在“Time Perception”(时间感知)这个项目的工作中,我研究了人的生命和时间的关系:每个人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单位和系统中记录和管理他们独特而复杂的个人数据。时间是我们如何组织和体验我们生活的核心。
这个项目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索时间和人之间的关系,我打算利⽤我在研究和可视化中收集的数据来开发一种可访问的视觉语言,也对之前的“My Mood Data”(我的心情数据)项目做出一些回应。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感知都是独特的,取决于你自己特定的感官感知。




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给你创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最喜欢的艺术家… …最喜欢… …最… …那就选奈良美智吧!奈良美智是我最早深入去了解的一位艺术家,也和我很喜欢的偶像大野智是意气相投的好朋友。奈良美智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叛逆的小孩这个形象为主体进行创作的。这些“小孩们”斜眼看人、邪恶轻蔑、愤世嫉俗,但也是极度孤独或充满希望的;在他的作品里面我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被吸引,一边相信这个世界,一边又只想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他说过一句话:“当我开心的时候,我不会画画。我只在生气、孤独、伤心的时候画画,那样我才能够与画布对话。”,这一点我也非常的感同身受,我的几件稍微好一些的作品都是在受了一些刺激后(当然,这里说的刺激有时候是因为看到了一些人类的盛世美颜而兴奋到窒息,老·lsp了🤪)或高压的孤独下创作出来的,其他作品要不是按工作或学业的要求完成而完成,要不然就是非常的中规中矩,不敢展现自己,“填鸭式设计”罢了(每次提到这个词我就很想吃冒烤鸭🦆)。 有时,我会思考,或许因为自己不够强大,在创作中舍弃掉了很多东西,甘愿被折磨?或者更愿意相信目前看似更加稳定的东西?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像我爱的艺术家们一样强大且自由,不被贴上任何刻板的标签,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去勇敢的创作。
我还想再写几个我热爱且对我创作有影响的艺术家的名字:原研哉、葛饰北斋、Laurie Frick、Giorgia Lupi、Stefanie Posavec、Nathalie Miebach。
- 相关链接 - 站酷:https://gongyangchunzi.zcool.com.cn
樂乎:https://gong-yangchunzi.lofter.com
伦敦艺术大学线上毕业展:https://graduateshowcase.arts.ac.uk/projects/7854/time-perception-yangchunzi-gong/cover
- END-
本文所有设计作品禁止任何形式的二改,
去水印二传和未授权商用
作品版权归蛤撸壳子本人所有
Copyright © 2021 Gong_Yangchunzi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