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台湾实力派小说家郭强生全新长篇,《断代》之后内心沉潜之作
虚构类
*特别推荐
《寻琴者》是台湾作家郭强生继《断代》之后全新长篇,讲述一段如钢琴曲般悠扬动人的故事:一位拥有过人音乐天分的钢琴调音师,少年时的遭遇让他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时光与情感之中。一位年逾六十的生意人林桑,因妻子死后留下的一架钢琴与调音师相遇,两人结伴踏上寻琴之旅……
一场雪,一架钢琴,一个人。《寻琴者》是一部纯净而悲伤的“音乐小说”,以“琴”来探索“情”这一大哉问。如猫印般音符的轻缓语言,演奏出一段迷人故事,倾诉人、音乐与情感之间的灵魂归属,令人眷恋不已。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共鸣程式,《寻琴者》辨识情感幽秘的共振,捕捉字里行间所有的轻喟与低回,体贴人间孤独与爱的失落,铸造爱的灵魂与身体。每个句子宛如音符精确而优雅,谱写爱慕与寂寞的怅惘,只为追寻灵魂共鸣与艺术至美的无悔。
No.1
大卫·芬奇御用编剧雷诺兹科幻短篇小说集。其中由《齐马蓝》改编的《齐马的作品》是大热剧集《爱,死亡,机器人》第一季备受喜爱的佳作。
No.2
一位拥有过人音乐天分的钢琴调音师,无缘成为钢琴家,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时光与情感之中。一位年逾六十的生意人林桑,因妻子死后留下的一架钢琴与调音师相遇……
氧气:如果说郭强生的前作《断代》是一场大戏,那么《寻琴者》就是一首悠远的钢琴曲,是拉赫玛尼诺夫的《无言歌》,是一场不期然飘落的雪,一本可以在不同时期安安静静陪伴着你的小书。寻琴也是寻情,“问世间,情为何物”,“情”是一个极具东方文化意涵的概念,指向人与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却萦绕在心的羁绊与眷恋。世间噪音乱耳,人如何才能弹拨调律自己的内心,让灵魂与身体合奏出最真的旋律,听到自己与另一个人的灵魂共振时发出的微妙声响?都说郭强生擅长写悲伤,可是我觉得他更擅长写的,是悲伤之后的轻与静。
No.3
这是一本探讨因“以貌取人”而带来的少女自杀这一不良后果的社会推理小说,形式上依旧以湊佳苗擅长的多人告白体展开。
No.4
科幻不止着眼于科学与未来,还要思考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身份,这本书是难得的一次实地踏访科幻创作。
科幻是关于宇宙星空,人类命运的艺术,但不同地方民族的人类,他们所理解的宇宙星空,所经历的历史命运,其实并不一样。——刘慈欣
No.5
塞林格代表作,美国现代文学经典。
这部小说的魅力莫过于主人公从未长大……塞林格使我感到温暖。——村上春树
No.6
千古一遇的大旱降临,村庄里的人尽数离开,只留下了先爷、一条盲狗和仅剩的一株玉蜀黍苗。一人一狗该如何守护着一点微弱的希望存活下来?
阿俊:阎连科很对我胃口,不得了。 “瞎子,先爷说,你看,月亮出来了,睡吧,睡着就不饿了,梦也能当饭吃。” 以为乡土小说在新世纪很难有大突破了,不曾想到更未曾料到,阎连科的出现硬生生的给奄奄一息的乡土小说打上了一针强心剂,这可能就是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神实主义”的魅力吧? 小说主角先爷和一条瞎狗在千年未有的大旱天气,在耙耧山脉居民全部避灾的情况下,孤独地坚守着一株玉蜀黍,经历了和太阳、老鼠、狼以及饥渴的斗争,最终熬不过年月日的摧残,刨下一间墓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滋养玉蜀黍,使之结出穗粒,留待来年乡民过活。 人的绝望和希望不断地纠缠,尤其是先爷那天不怕,地不怕,混不吝的斗争精神,让他在一次次灾难中挺过。中国农民苦,但他们能苦中作乐,他们容易知足,喜欢有自己的小心思,但他们身后留给众人的总是希望。
No.7
从GPS技术对生活和回忆的影响,屏幕对人与人真实联结的破坏,到记忆备份对记忆真实性的篡改,信息汪洋对情感和体验的损害,再到人类对黑洞对太空的探索……
我总是把王威廉的作品当作一个风向标去研究。——阿乙
No.8
本书共收录15篇近年受到国际科幻界肯定的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的科幻短篇故事。
HeavenDuke:不论是多样性、深度还是趣味性都非常到位的一部选集。所有的作品都既成熟又饱满,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哲思和令人莞尔的调味笑话。更重要的是,编者的安排真的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机关系:AI已经不再是叛逆或蹒跚学步的人类之子,也不再是沉默的镜中影像。它们已经长大成人,而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也已不再是它们究竟是什么,我们又是什么,而是要如何与之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No.9
著名离婚律师惨死家中,凶器是一瓶价格两千英镑的昂贵红酒。死亡现场的墙上留下了三个数字:182。
绝对的天才……叙事不仅幽默风趣,而且运用福尔摩斯式的破案线索,有意露出破绽,给心思敏锐的读者留下一些自鸣得意之感。让读者从头到尾满是愉悦——《英国独立报》
No.10
桑格格的半自传体长篇小说。全书用混合着四川方言的口语写成,讲述了一个女娃子从蹒跚学步到二十多岁闯荡大城市的成长经历。全新编订版,增加近15万字篇幅。
非虚构类
*特别推荐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最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并以这桩谋杀案为切入点,剖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的北爱尔兰冲突及其和平进程。本书是基于大量研究、采访、文献数据写作而成的扎实可信的非虚构作品。
No.1
只需要每天记 6 张卡片笔记,就能拥有一个产生复利效应、受用终生的知识库。学会卢曼的卡片笔记写作法,将会发现无论是写论文、还是写书都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银鱼酥:这不单单是一本工具书,更是在教我们如何从认知层面到行为方式,化繁为简。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自己也做过类似的行为,但我没有命名,也没有框架结构。东一榔头西一锤。很是杂乱无章。 所以,它还为我写作过程中带来的困惑进行了引导和指向。 “当我们不把资源浪费在选择上,我们就能释放更多的潜能。” 把工具化繁为简,才会有利于我们去进行创作和遐想。当我们把行动步骤变得简单,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思考和探索。 等我实践一段时间,再来做更深入的探讨和感悟。
No.2
痛苦该如何测量?治疗到何种地步才算是没有了希望?在允许或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聆听医生、患者及其家属支持或反对的声音,思考终将到来的“最后的日子”。
小小字儿:第一次看译文纪实系列没有让我失望!!作者很客观,在几个篇章的编排上很有思考逻辑。体会就是,像是被带着身临其境,跟着他的思考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对「安乐死」议题的讨论角度也在不知不觉中拓展开。在跟随记者洋一探访不同洲的案例后,我发现安乐死合法化完全不是一句「我的生命我做主」就能站稳立场。不同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关于痛苦的定义、生命意义的拷问等影响着这场运动在不同国家的蔓延速度。另外,虽然作者笔触很冷静,但其重叙的几个场景依旧感动得让人落泪。人与人之间展现出依恋、谅解、关爱的美好人性,在死亡面前显得十分伟大。
No.3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讲述了秦汉至隋唐时期东亚历史发展进程及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过程,阐释了中华文化对东亚各国的影响,以及东亚各国对中华文化的吸收与改造。
Nelly.L:和作者的另外一部著作《东亚史》相比,《东亚的诞生》聚焦的时间段更具体(从秦汉到隋唐),并且把越南也纳入了讨论。书写东亚史的一个核心目标是摆脱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桎梏,看到不同地区间的人口与观念流动在塑造“地方文化”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就前近代的东亚地区而言,作者认为“东亚世界”的形成关键是汉字和儒家政治理念的传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文明共同体基本局限于各地区的上层社会。最后一章中关于“汉化”和“西化”的讨论颇有启发性:“全球趋同”与“地方应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互动不仅自然,而且永不停歇;它不仅不会导致彻底的趋同,而且反而是造就区域性差异的动力。这对近年来陷入某种文化焦虑的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提醒。
No.4
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No.5
作者旁征博引,真诚地融入思考与情感,以现代规划师的视角,试图拼出鲜活温暖的中国古代城市生活。
No.6
黛拉·泰南在本书中分析了两性沟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男性和女性的沟通方式本质上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并非天生,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的。
🍊黑能能:总感觉“误会”这个词儿听起来更像是拙劣的借口,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很多时候误会就是字面意义上的意思。我们总是倾向于用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去解读他人,并且自以为正确。实际上,尝试从不同角度来看待或是应对才是更好的方式。这是一本可以花时间慢慢读的好书,感觉多少能从中获益,变得更柔和或更坚定。
No.7
本书为解决新问题而写,讲解了68个简单却极为有效的工具,就其定义、使用时机、使用策略、注意要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和示例。
琥珀微光:被称作聪明人的魔法箱一点都不为过,这可以作为管理者、培训者、教师的一本案头常备书。原因有以下几点: 1.涉及培训、管理、教学各个阶段可以用到的68种工具。 2.每种工具的用法、要点、注意事项解释得非常清楚。 3.对我们常见、常用的工具进行了扩充,且工具行之有效。 4.很多工具都强调了高层或权威者的权重,更大程度上调动起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5.问题解决导向。 向大家郑重推荐这本书,常看常新,常用常进。
No.8
每天画一幅画,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妈妈备份记忆。这是亦邻和姐姐清雅、妹妹小菀合力照护身患阿尔茨海默病妈妈的真实故事。
黎戈:随着社会老龄化,阿兹海默症将会越来越多,这本三姐妹陪伴患病母亲的书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一个启示:无人可以阻挡失智、失忆、病魔的推进,但是爱仍然可以维系最后的温暖和尊严。大姐真温柔真好啊,画画的二女让妈妈也画下记忆,编舞的三女给妈妈编康复舞,一家人温暖的互动,是人类即使难逃病老也要活下去的光源之一。
No.9
人类对地球的行为正在复制导致二叠纪大规模生物灭绝的风险条件。如果环境照此恶化下去,在未来100年内,地球将再次经历生物大灭绝,而此次矛头直指人类。
茱萝纪:爵爷94岁的用心之作,真羡慕爵爷的经历,走遍了世界的蛮荒之地看到了那么多神奇的生命。他说他跨越了全新世和人类世,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都是人类世之后的世界了。在书里爵爷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每隔十年看到地球上的变化,憧憬未来却是满目疮痍。如果我们继续按这样的方式折腾地球,离毁灭也不远了,爵爷心怀地球,提出了很多专业的建议,诸如发展碳捕集和封存技术、建立更多的海洋保护区、野化全球、增加碳税、减少人口等等……建议都合理且专业,只是让人们做出选择是漫漫长路,有太多科学本身无法协调的矛盾,有太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纠葛。
No.10
本书是对一桩北爱尔兰骇人听闻的绑架谋杀案的真相追踪。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湮没人群:北爱尔兰大半个世纪政治进程的另一面,总以为阴影早已过去,再一看直至今日,并未消逝。普通人变成战士、间谍、通敌者……人的生命变成了政治的工具、宣扬理念的牺牲、夹带私货的顺带处理和莫须有的草菅人命。撕扯的年代貌似过去,但许多人被抛在垃圾遍地的海滩上,和平的大船起航没有载上他们,船头挥手的和平领袖则挥别过去。非常触景伤情心有戚戚的一部书。
「豆瓣一周新书速递」基于前一周豆瓣用户对近期新出版图书条目的标记行为(想读、读过、评分等),每周发布一次,为你呈现一周内豆瓣最热门的20种新书(虚构类和非虚构类图书各10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