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策兰《WEGGEBEIZT》
WEGGEBEIZT vom Strahlenwind deiner Sprache das bunte Gerede des An- erlebten – das hundert- züngige Mein- gedicht, das Genicht.
Aus- gewirbelt, frei der Weg durch den menschen- gestaltigen Schnee, den Büßerschnee, zu den gastlichen Gletscherstuben und -tischen.
Tief in der Zeitenschrunde, beim Wabeneis wartet, ein Atemkristall, dein unumstößliches Zeugnis.
蚀洗,被从
你话语射来的光芒之风
洗尽遭受之人身-
上那缭乱的流言蜚语——生有百-
舌的伪-
诗,这非诗。
被卷-
起,
通畅的
这道路经由人-
形之雪,
忏悔者之雪,通往
好客的
冰川的屋与-桌。
深处
在时间缝隙中,
在
蜂巢之冰处
等,一颗呼吸水晶
你不容辩驳的
证词。
以往,我习惯借助解释学的方法,从明了之处入手,跟随解释学循环去解明诗人写下的信息以及其中的脉络。然而我已经开始如诗人一般地去领会诗文,那么我就必须扔掉以往的方法,甚至扔掉所有方法,尔后才能跟随诗人自身。
这样一来,策兰便成为一个易读的诗人了。
但是解释诗歌实际上是很无聊的事情,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把原本具有魅力的东西拆解的一清二白,而那些迫切求于方法的读者则失去了领会的过程,他们直接被推向终点,届时所能做的,也只是拍照走人。
至于这首《蚀洗》而言,是策兰妻子作铜版画时常用的技术,我不过多地挖掘和隐身,只就诗文本身去阐释一下。
先说主题,这首诗写得是真正的诗与伪诗(Mein-gedicht),即真正的誓言和伪誓(Meineid)。
就像蚀洗铜版画一样,从“你”话语中射来的光芒之风(原意是发光者辐射而来的风,比如太阳风),把那些粘在遭受流言蜚语的人(这里An-erlebten是个名词,指经受这些流言蜚语的人们,An很好地给出了一个位置关系)身上的流言蜚语洗掉了,这些流言蜚语是什么呢,就是伪-诗,虚假的诗,所以它们不是诗(das Genicht)。
被卷起的,即那些被话语的光芒之风蚀洗掉的伪诗都被卷走了,因而有了通畅的道路,就像铜版画被蚀洗后留下的痕迹,像一个模具,这样的痕迹,即是道路,因为障碍都被扫清了。但是道路却经由人形之雪,忏悔者之雪才通往好客的冰屋冰桌。这里有一个雪和冰的关系,雪是什么,雪覆盖一切,使他们洁白无瑕,但也覆盖了真实,而冰是雪之下的,坚硬的无法被风吹走的,但是雪经过无限挤压也可以结成冰。雪正如伪诗,从冰上被蚀洗而去,而人形之雪,正是因为这些雪有如流言蜚语,都盖在遭受者的身上,因而具有了表面的人形。但人是可以被救赎的,因而通过忏悔、受罚,依然可以被允许通往坦诚而真实的冰屋。
时间缝隙的深处,即时间暂停的地方,也可理解为没有时间的地方,即永恒。蜂巢之冰,蜂巢不易变质,尤其是冰冻后,保质期极长,当然这里也形象地指着蜂巢状一格一格的冰。等,这个词在德语诗歌中太常见了,作为真理Wahrheit一词的词根,也有守住的含义,即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动。等什么呢?等一颗呼吸水晶,这首诗被收在《呼吸转折(换气)》中,组诗名为呼吸晶体。因为等,这颗呼吸水晶必须真实。呼吸,那种最自然的行为,也是诗人的基本功,一首被朗诵的诗文,如果很影响呼吸节奏,那它很难成为一首好诗,而真正的诗人,只要自然地呼吸,他的道说就能成诗。水晶则是那种纯粹的东西,也是经过挤压而成的,并且在这里比前面的冰更真实,而这种纯粹之物还有一个特征,就像诗人敏感的心灵一样,无论你多么轻地碰触它,只要你触动了它,就一定会留下痕迹。
最后这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你不容辩驳的证词,即你真正的誓言,真正的诗。这里又回到了诗文的开头,你的话语才是射出光芒的真正的诗,蚀洗掉一切虚假的东西,并留下真实。此外,我们还必须理解,诗作为誓,诗人必定对自己写下的东西信以为真,这才是最好的作品。这样写下的作品,即是发自内心的誓言,当然,这种誓言总面向一个“你”,而真的东西,都要发光。
又解释多了,不过好像落了点什么,过几天看看,想起来再补。
-
LX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11 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