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六百年 | 揭秘你所不知道的故宫的深夜
小伙伴们周五快乐啊,转眼又要到周末了你们开心吗?又到了我们的每周一部好片的推荐时间。
中国最传奇的建筑,当属北京故宫,经历了几个时代的沧桑,依旧庄严巍峨,所以它身上承载的传说也有很多,比如大家都有的疑惑——故宫晚上为什么不让进?是不是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答案尽在《我在故宫六百年》,那森将开启“超级变换形态”模式(最近带孩子重温经典铁甲小宝,有点魔怔了),带领大家一起去揭秘那些不为人知的传说……


诸位看官好,我是故宫西北角楼,我和我的三个兄弟姐妹在故宫的四角已经见证了故宫(紫禁城)560多年的变迁了。
每天如织的游人从我面前经过,传来窃窃私语,
晚上的故宫,是什么样的?

是稀奇古怪的恐怖故事?

还是“有图有真相”的灵异事件?

其实故宫的夜晚可热闹了,一点没有传闻中的那么阴森恐怖。

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故宫博物院联合打造了《我在故宫六百年》这部记录片,它将目光投向我们这些故宫(紫禁城)建筑群本体、聚焦古建修缮保护,并站在新的角度展现了匠人与故宫的关系,讲述了紫禁城何以“丹宸永固”的故事,并用镜头让大家得以一窥真正的故宫之夜。

故宫的夜晚,为什么热闹?
夜晚的故宫里呀,是宫墙之外的天下人与这座城池开始发生奇妙的关联。

前段时间养心殿大修,这不,深夜孟师傅将一车松木运入了故宫。
这只是孟师傅职业生涯中平凡无奇的一天,但他所运的木头,却将在养心殿的屋顶,作为建筑重中之重的扶脊木,驻留上百年。

夜晚,也是为了白天交接。
白天,宫墙之内是悉心呵护故宫的匠人们大显身手的黄金时段。


他们当中,有“进宫”后负责“挖土”的工程师吴伟,有想尽力保住一根木材的工程师张典^

我在故宫里的兄弟姐妹们,他们是砖、是瓦、是梁、是彩画,都有自己的语言。但只有与它们相处足够长时间的人,才能够听懂他们。
这群亲切可爱的古建修复师们,是当下为数不多的,能读懂我们,与我们这些“老古董”对话的人



六百年前
紫禁城在北京落成

19世纪英国摄影师菲利斯·比托拍摄的大清门
六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高手匠人
不断延续着这片古老建筑群的生命

午门开,游客来
在故宫,六百年时光如同涓涓流水,人类虽然无法逆流而上,但历史总会在此与你们相遇。

虽然我已经在故宫住了560多年了,可我依然精力充沛,每日乐此不疲的看着这座城。
朝代在更新,紫禁城,在变旧吗?
不,我们有一批一批的匠人,一阵敲敲打打,缝缝补补,我的一个个兄弟或姐妹就容光焕发,让紫禁城至今不减皇家建筑的气派,不输中华文化的气度。

旧木与新材、古人与今人、历史与现代、紫禁城不变的模样背后是物与人的永恒接力,是人们对宫殿建筑之美、历史之美的无穷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