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中美劳动力市场对比的极好例子
这是一个有关这些年中美经济变化不同点的极好的例子。
最近跟奚锡灿老师聊一些idea,就去看了UPenn方汉明老师和仇心诚的paper,“Golden Ages”: A Tale of Two Labor Markets,感觉是我今年以来读的最有意思的文章。文章利用微观数据考察了近几十年中美两个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化的情况,看看劳动力市场的Golden Age是几岁。
首先作者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典型事实(stylized facts)。第一,在给定的时间截面上(比如2010年的),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最高的是45-50岁左右的劳动力,而中国则年轻得多,是35岁。第二,对于每一个给定年龄的中国工人,他们的工资随时间大幅增长(比如2010年30岁的中国工人比2000年30岁的中国工人工资高得多)。第三,时间截面(cross sectional)和生命周期(life cycle)的age-earning profile(时间截面的age-earning profile表示某一个时间点劳动力市场上不同年龄的工人的工资分布,生命周期的aep则表示给定一个人,他一生中工资随年龄增长的变化)在美国几乎一模一样,在中国则完全不同。
为了解释这些现象,作者将工资变化拆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experience effect,也就是工资会随着工作经验增长而变化,这部分对应了劳动者通过增加工作经验得到的人力资本积累。第二部分是cohort effect,也就是不同代际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这部分对应了不同代际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初始人力资本状态的不同。第三部分是time effect,也就是时间效应,不同时点的市场工资水平不同。这部分代表了市场的人力资本价格(技能溢价)随着时间会变化。
首先作者发现,在中国,由于教育水平大幅度提升,新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代工人的初始人力资本水平要远高于之前的世代。所以,cohort effect在中国增长太快了,比experience effect大得多。于是我们就观察到,在中国,给定截面上(比如给定2010年),35岁左右的年轻工人的工资是最高的。虽然这些人工作经验不如大龄工人,但是他们有着代际上的初始人力资本优势。(200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人的初始人力资本远高于1990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工人)
其次,作者发现在中国,time effect增长的速度比在美国快得多。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价格随时间在中国快速增长。这就进一步放大了前一部分提到的代际间初始人力资本差距的效应,使得中国的Golden Age更年轻了。
第三,相比于中国,作者发现美国的cohort effect和time effect都非常小,相比于experience effect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美国劳动力市场在截面上的Golden Age,就比中国老得多。2010年美国劳动力市场上50岁的工人和35岁的工人相比,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的初始人力资本都差不多,人力资本价格随时间的变化也差不多,所以他们之间工资的差别也几乎完全由工作经验所决定。于是自然地,越老越吃香。
正是由于以上的解释,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动态不平稳(non stationary)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和一个非常平稳(stationary)的美国劳动力市场。这几十年,每一代美国劳动力所经历的市场都差不多,所以随便拿出一个时间截面,它的age-earning profile和一个人自己的生命周期的aep几乎一模一样。而在中国,则正好相反。
原文链接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