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心理学实验(一)| 母婴关系的心理学研究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是道德的,有很多实验明显违反了人类基本的伦理道德,这些非道德的实验放在今天肯定是被禁止的。但是在当时,心理学疯狂发展的那个时代,这些实验被发明了出来,并对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些非道德的实验回答了很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我们要介绍的这篇文章,它要回答的问题是:
婴儿对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理论:
“孩子对爱的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只要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
换句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说,就叫“有奶就是娘”。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实验对象是恒河猴。
为什么哈洛会选择恒河猴来进行实验?因为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他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与人类十分相似或相近。

“代母养育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
这两个代理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这个实验以说明,就算两个都是假妈妈,小猴子也只会依恋触感好的、能感到温柔的绒布妈妈。
母猴是否满足幼猴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并不是幼猴依恋母猴的主要因素,这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正好相反。
接触抚摸在幼猴对母猴产生依恋的过程中有重要影响。
哈洛的“代母养育实验”不止于此,后续的实验他让布偶妈妈放铁钉、射水柱来攻击小猴,而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要抱抱妈妈。
那些被绒布猴和铁丝猴养大的小猴子,长大后性格孤僻、抑郁、暴躁、无法开心玩耍,而且没有了生养后代的能力。
它们不跟异性交配,即使被强迫配种的母猴,绝大多数生下幼崽后,也没有能力抚养,它们会虐待、无视、甚至杀死自己的孩子。
恒河猴实验毁掉了参与实验的猴子们的生活,并且这种破坏绵延不绝,累及牠们的后代。
所以说,恒河猴实验属于那种不道德的科学实验,如果放在今天,这种实验是一定不可能被允许的。

尽管这个实验饱受争议,而且无论你认为这项研究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它已经对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时还涉及收养儿童或虐待儿童等问题。
在这个实验之前,没有人在意这些儿童生理之外的需求,导致他们出现了很多精神和社会上的问题。
而在当时,社会却把这些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归结于他们悲惨的身世,这对于他们无疑是更加致命的打击。
哈洛的研究改变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照顾方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仅仅满足这些孩子的生理需求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应使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所以工作人员、护士、志愿者等应尽可能多的抚摸和拥抱这些孩子。

哈洛的工作还鼓舞了爸爸们,给了他们成为看护者的机会。
在婴儿的发展与适应过程中,接触抚摸和哺乳相比更为重要,因此孩子的生母不再被看作照顾婴儿唯一合适的人选。
同时,哈洛的工作也鼓舞了那些收养家庭的父母,因为人们认识到,养父母与亲生父母一样,可以给孩子同样的接触安抚。
毫无疑问,正是哈洛的实验改变了我们对于母婴之间关系的看法。

如果这个实验已经渗入到我们的文化当中哪怕只是一点点,我们也许能看到一些好的结果。
例如,哈洛曾提到过一个妇女,这名妇女听完他的研究报告后,来到他面前说:“现在我知道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了,我就像那只铁丝母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