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晋商旅蒙集镇——隆盛庄
周日上午从呼和浩特坐高铁到乌兰察布,出火车站打车前往晋商古镇丰镇隆盛庄。
隆盛庄位于晋蒙交界处,清朝至民国前期处于呼和浩特、大同和张家口商路的交汇处,是晋商旅蒙贸易的重要集镇,1765年(乾隆三十年)正式定名隆盛庄。旅蒙晋商将隆盛庄的米面、茶叶、油酒和各种日常百货运往蒙古,带回皮毛、牲畜和皮革等,为隆盛庄带来大量财富。 咸丰年间隆盛庄经济发展到达高峰,每年出售转运羊达到50万只。民国初期隆盛庄发展到达极盛,全镇商号300多家,用来转运购销牛、马、羊的马店十几家。当时隆盛庄南街到北街有近2公里长的铺面,鳞次栉比全是商号。如今在北大街还可以看到百年前的丁四车马大店,以及中西合璧的商铺门面。









从清朝前期开始,就有河北、山东一带的回民前往内蒙古隆盛庄经商,清朝后期又有许多陕西回民迁移而来。清光绪年间隆盛庄的回民发展到两三千人,民国初期最多时达到五千多人。当时隆盛庄开办有清真大饭庄,还有贩运牲畜的赶趟子、牙纪、车马店等近二十家商号。1921年平绥铁路开通后,隆盛庄迅速衰落下来,三十年代后人口大量迁出,如今回民仅剩30多人,以老人为主,也不再有清真饭店。 如今在隆盛庄中心的马桥广场上还有几家回民卖蜜酥、麻叶、麻花、焙子,我们在其中的刘珍老字号买了个糖麻叶,虽然看上去很甜其实一点都不腻,我几口就吃完了。









隆盛庄清真寺始建于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最初只有大殿三间,后来此经商的穆斯林日益增多,1831年(道光十一年)增建大殿13间,大门、二门、厢房和照壁等,形成三进院落。









清真寺卷棚扩建于1926年,上面有精美的民国铁艺装饰。









大殿同样于1926年扩建。








1915年(民国四年)“尊大清高”匾,落款可以看到“口北蒙盐局”字样。清朝到民国时期将产于内蒙古高原盐湖的各类盐统称为蒙盐。1913年北洋政府以盐税为抵押与英法德俄日银行团签订了两千五百万英镑善后大借款,其中规定中国需聘请外国人协助整顿盐税。中国由此开始进行盐务改革,口北蒙盐局由此设立,总局在多伦诺尔,丰镇隆盛庄也设有分局。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丰镇府台赠“道通乾坤”匾。

德王1940年题“守真存诚”,日期写的是“成吉思汗纪元七百三十四年”,即1940年,因为德王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是一位蒙古王公,苏尼特右旗郡王,1933年在百灵庙发起“内蒙古高度自治运动”,1939年出任“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傀儡政权的主席,这块匾就是德王出任主席的时候题写的。

1909年(宣统元年)大同穆民邓日胜和麻建升题写的。麻姓回民祖籍山西右卫,明代为九边门阀,万历中期麻贵兄弟子侄组建的“麻家军”以能征惯战著称,曾因固守右卫六个月抵御阿拉坦汗而立下大功。麻姓明代以来是大同回民大姓,明清曾多次参与重修大同清真寺,担任掌教。清代后卫所变州县,大同麻姓回民弃军为民,在经商和做官方面均有成就,曾一度成为大同清真寺的实际管理者。

1926年扩建礼拜殿时本坊穆民留念匾额。

1926年陆军上将时任绥远都统的回族将领马福祥为贺清真寺扩建而题写的“其尊无对”和“开天古教”匾。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大殿后侧砖雕照壁也有马福祥的题字。


隆盛庄风景









下午告别隆盛庄,坐车前往乌兰察布首府集宁。 新体大街可以说是集宁的清真美食街,一家挨一家有各种清真饭店,有莜面、骨头、蒸饺、稍麦、米线、炒烩肉、烧烤等等,不过我们是下午三点到的,这些饭馆很多都没开门,于是我们就吃的肉饼。现烙的肉饼热乎肉也香,还点了拌豆腐丝、酱牛肝和土豆粉炒烩肉,粉条也挺好吃的,肉一点不膻。









乌兰察布回北京火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