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资治通鉴》小记一些细节(8)
(今天加班大致把要结题的几十份技术文档理了一遍,晚上11点半回来的时候看天感觉能看清不少星星,有点兴奋,就借此劲头再记一点笔记……也不知道记笔记会坚持到什么时候,或许是因为工作中断,或许是因为有另一半中断,或许是因为懒而中断……尽量写吧,毕竟这里是写给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整理笔记的过程就是二次思考的过程)
49. 前311年,秦惠文王通知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地方换黔中之地(《史记·屈原列传》写的是“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这……怎么说呢,秦国在这件事情上可是一点都不亏呀(从前一年作战之前算起),汉中地是前一年才拿下的,这相当于用楚地换楚地。相比较而言,《史记》里记载的秦王的让步还更大一些。换地方案,相当于用对楚国经济更重要的汉中郡(我自己瞎猜的)换取稍微偏远但距离楚国国都郢更近的黔中郡。这两个地方,对楚国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做出选择不易。这更像是秦国的手段。而割地求和……对秦国来说总觉得是亏的,因为秦国是战胜方,并且是会战的战胜方,战胜后再把拿下的土地还回去,有点像逗你玩的风格,不太符合秦国的操作。但楚怀王的做法,与其说是不按常理出牌,更像是失去理智的做法。楚怀王表态说要用黔地换张仪(《史记》里是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因为是张仪引发的这一切,因此楚怀王想要要回张仪然后处决掉。这应该是经历连续失败后失去理智的行为,不是将战败后的损失降到最低,而是为泄愤而进一步引发矛盾,这会导致更大的损失。但坦白来说,面对这种大失败,脑袋能能冷静的人少之又少(况且脑袋冷静的人,也不太容易引起这种大失败)……这时候的楚怀王,怕是别人的意见是听不进去的。而楚怀王本人不是那种聪明人,很容易再次吃亏。至少楚怀王面对张仪这个战国顶级脑袋,胜算是不大的。张仪此时背靠秦国,其实是占据主动的,原因是秦国实力较楚国实力强,并且赢得了会战,楚国很难有什么大动作。张仪主动请求去楚国,相当于自投罗网。面对秦王的忧虑,张仪说出了秦强楚弱,张仪与楚王宠臣靳尚关系密切(有关系好办事)(而他侍奉郑袖,郑袖可以对楚王吹枕头风),说服了秦王。到了楚国,张仪果然被关,但通过关系就被放出来了(用上庸等六县与美女换张仪),然后利用郑袖的枕头风,张仪得以被赦免。张仪表示秦国如果想,要么可以从武关进攻楚国,要么可以从巴蜀进攻黔中与巫郡,楚国很快就会陷入危急的境地,不如秦楚结盟。楚王心动了……也不想用黔中郡换张仪,就放走了张仪。这里《史记·屈原列传》如下记述“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这么看来楚怀王相当于被利用了,主见不强,而不自知。
张仪搞定了楚国后,就开始各国游说。他先去韩国,劝说韩国与秦国结盟进攻楚国(好吧),搞定。然后他回到秦国报告,获得武信君的封号,又跑到齐国,以秦楚结盟,其他各国向秦国妥协威胁齐国,以此换得齐秦结盟。之后他去赵国以其他国家与秦国结盟威胁赵国,然后赵国也与秦国结盟。最后他去燕国也威胁了一番,也说动了燕国,甚至让燕国割地求和。这样以来,张仪的连横之势形成。但还没来得及报捷,秦惠文王去世了,而秦武王(嬴荡,就是因为举鼎出事去世的那位)与张仪有矛盾。各国听说后就放弃了承诺再次联合抗秦。在第二年,张仪就自告奋勇说去魏国,既可以避开秦武王,又可以在东方制造混乱,为秦国谋利益,也让自己赢得秦王的信任。张仪到了魏国,齐国来找事,于是张仪以阳谋,也就是与秦王商量好去东方制造混乱说动齐国,别让齐国劳民伤财而上钩,齐国果然上钩退兵。在这件事情上,无论东方是否混乱,张仪都可以容身(能力高超的体现)。东方混乱,张仪可以利用矛盾与秦国相呼应,既为秦国谋利益,也可以为自己赢得信任。而如果在张仪的掺和下平定混乱,则张仪可以在魏国赢得立足之地,同样可以自保。而真正能限制张仪的就是寿命了,在魏国当国相没一年,他就去世了。
司马光认为战国的特殊环境,让纵横家们有了大展身手的好环境,这其中张仪、苏秦是最厉害的,另外还有一位公孙衍(犀首)也很厉害,这几个人是那个时代最厉害的一群人了。但孟子表示这些人不是大丈夫,并且在阐述大丈夫定义时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著名观点。并且杨雄也表示这些人是谋取富贵,而不是排难解纷。他们越混乱,越有利于自己发挥。有点唯恐天下不乱,“白天惟愿牛打架,夜晚惟愿鬼冲天”。战乱期间,没有法术诈力,是很难立足的。大丈夫如果不对法术诈力有着充分的认识,则很容易吃亏呀。这在现实中也有着很强的意义,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情场,还是在日常社交,歪门邪道(也就是对应法术诈力)虽不应该使用,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被坑的很惨,过去的经历,其教训还不深刻吗?
50. 前309年,秦国首次设置丞相一职,橒里疾是第一位右丞相。这里应该是丞相的由来。这里想引用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对丞相的介绍:“因此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实在是丞相。依照文字学原义,丞是副贰之意。所谓相,也是副。就如现俗称嫔相,这是新郎新娘的副,新郎新娘不能做的事,由嫔相代理来做。所以丞是副,相也是副,正名定义,丞相就是一个副官。是什么人的副官呢?他该就是皇帝的副官。皇帝实际上不能管理一切事,所以由宰相来代理,皇帝可以不负责任。为什么又叫宰相呢?在封建时代,贵族家庭最重要事在祭祀。祭祀是最重要事在宰杀牲牛。象征这一意义,当时替天子诸侯乃及一切贵族公卿管家的都称宰。到了秦、汉统一,由封建转为郡县,古人称“化家为国”,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只有一个家却变成了国家。于是他家里的家宰,也就变成了国家的政治领袖。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作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但正因如此,所以秦汉时代的宰相,他不但要管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这在周官书里的天官冢宰的职权,便是如此的。但现在的宰相,他既要掌管国家政府的一切事情,他再没有工夫管皇帝的家事,于是在御史大夫,即副丞相之下,设有一个御史中丞,他便是御史大夫的副,这个人就住在皇宫里。那时凡具中字的官,都是指是住在皇宫的。皇室的一切事,照例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属于御史大夫,御史大夫隶属于宰相,如实则皇室一切事仍得由宰相管。从另一方面讲,宰相的来历,本只是皇帝的私臣,是皇帝的管家,自该管皇宫里的事。那是封建旧制遗蜕未尽。但从另一方面看,只好说,皇帝也不过市政府下面的一部分。所以宫廷事,也归宰相来统治。那时,皇帝有什么事,交待御史中丞,御史中丞报告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再转报宰相。宰相有什么事,也照这个手续,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转入内廷,这是当时皇帝与政府关系之大概。”丞相存在了快两千年,直到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