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图书馆——博闻强记的博尔赫斯
实际上,我认为一个作家就是一个不断做梦的人。我不断地做梦,也许此刻我正梦见你,谁知道呢?
——博尔赫斯
如果你没看过博尔赫斯,如果你想对他有所了解,如果你认为他的文字太过晦涩难懂,那么我建议你从下面这本书入手——

博尔赫斯谈话录【美】威利斯·巴恩斯通
关于博尔赫斯的作品
我相信任何语言都不足以完整地、确切地描述它们。它们让我想起迷宫,想起预言,想起暗锁,想起任何结构复杂却构造巧妙的事物。
用普通的语言描述他的作品,正如一个低维生物试图描述高维世界的形态一样,显得无比笨拙和片面。我想大概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流畅地、无需重复地阅读他的作品,除非是一个天才。
博尔赫斯的文学造诣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等等领域,但是他从来没有写过长篇小说。
明明可以花一百字的篇幅描述一件事,他却偏偏只用十个字。最后的结果就是读者需要花费读一千字的时间去理解这十个字。除了文字精炼外,他还深谙使用各种隐喻及圈套的技巧。
博尔赫斯的惯用圈套?
比如他经常使用一种双重的虚构,即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东西,然后根据这个不存在的东西再去虚构关于这个东西的其他东西。
他的作品《赫伯特·奎因作品分析》便是虚构了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然后就这部作品写了一篇评论。再比如《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则是虚构了一个叫做乌克巴尔的地方,然后虚构了关于这个地方的各种文字资料。乍读起来仿佛煞有介事,但是顷刻你便会发现,其实你被骗了,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乌克巴尔,也不存在什么赫伯特·奎因。
如此的例子比比皆是。与其说博尔赫斯将读者玩弄于股掌之中,不如说他太过于相信自己的读者们的智商。大多数时候,我们无一例外,并不如他想象中那般聪明。
要知道,博尔赫斯在后期已经全然放弃了年轻时的巴洛克式行文方式——就他自己所说——尽量使用简单的文字,不需要查阅字典就能理解全部的意思(似乎仅仅是他自己这样认为)。
现在我尽量使用很简单的词汇,我尽量避免使用英语中被认为古奥艰涩的词汇,我尽量避开它们。
顺便插一句,他在年轻时曾经挨家挨户推销自己的书,后来又觉得自己写得很糟糕,又挨家挨户把书要回来,全部烧掉了。
为什么要从这本书开始入手?
既然博尔赫斯的作品形式如此复杂,那我们为何还一次次的自找苦吃、并且乐此不疲?
我看过许多评价博尔赫斯的作品,说实话,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太喜欢故弄玄虚的文字,仿佛不写得像博尔赫斯一般高深、充满哲学和隐喻的文字就无法评价他一般——在我看来,这些文字实际上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
正如这本书中不同的人和博尔赫斯的对话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以轻易地分辨,哪些提问自以为是、哪些提问谦逊有礼,在我看来,我更喜欢后者,而不是互相之间打哑谜的对话方式。
不过,无论何种对话方式,从阅读者的角度看来,这本书还是充满趣味。相对于小说、散文或诗歌的语言,日常对话无疑会变得轻松许多、容易理解许多(虽然其中仍夹杂着无数的关于我们从未听说过的哲学、宗教、古文字的讨论),我认为,对于没有读过博尔赫斯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最佳的入门书籍。
阅读本书会带来怎样的内心感受
这是据我所知的(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最直白、最浅显的博尔赫斯作品(虽然这本书并不能称得上是他写的)。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博尔赫斯奇妙的世界观。如果你已经熟知博尔赫斯的诸多作品并对其仍存有疑问,那么本书或许可以让你找到若干答案。
这本书里有博尔赫斯对于自己作品的理解和解释,也有他对于其他人对自己作品评价的看法。此外还包括了他对于诸多文学作品及作家、哲学家的评价,对于时间、宇宙、自由意志、世界主义的思考。他爱做梦、喜欢勃拉姆斯、讨厌德彪西,喜欢《红楼梦》。这本书中更包括了博尔赫斯对自身的思考、对自我经历的剖析以及对于死亡的看法。
他渴望死亡,但是他并不相信轮回(这一点让我有些意外)。他渴望被人们忘记。因为在死后可以彻底消失、彻底被忘记,所以他每一天都期待着死亡。
有一次一个窃贼威胁他道:“给钱还是给命。”他回答:“给命。”窃贼吓了一跳,转身就跑——他便是这样一个渴望死亡的人。
当我想到死亡的必然性,想到死亡,我便满怀希望,满怀期待。可以说我贪图一死,我不想每天早晨爬起来发现:哦,我还活着,我还得做博尔赫斯。
假如你在阅读头两章的时候感到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千万不要放弃。这只是你进入博尔赫斯世界的必经之路。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渐渐被妙趣横生的讨论所吸引,也会为博尔赫斯的学识渊博而折服。
博尔赫斯有到底有多博学
博尔赫斯无疑是一个超级学识渊博的人。他精通西班牙语、法语、拉丁语、德语、冰岛语、古英语,而且是在他中年以后便双目失明的情况下。
他阅读过无数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作品。在晚年他的阅读和写作通常是靠着口授的方式进行,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继续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
博尔赫斯的小说《博闻强记的福内斯》中讲述了一个年轻的乌拉圭加乌乔人,在经历一次马背跌落事故之后再也不能忘记任何事情。博尔赫斯说:“我的小说中只创造了一个人,福内斯,那就是我。”可见博尔赫斯对于自己记忆力的自信。
然而他在记忆方面却表现得相当自嘲和幽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科法:“当代长篇小说的基本主题是人物性格和他的变化。抒情诗是对欢乐与不幸的自鸣得意的放大。”
博尔赫斯:这是我写的吗?
科法:对,是你写的。
博尔赫斯:写得还不错,啊?
科法:“海德格尔与雅思贝尔斯的哲学——”
博尔赫斯:这也是我写的?
科法:是,但让我先把这句话读完。
博尔赫斯:我从未读过他们。
当时的博尔赫斯已经八十高龄,据他自己说,他“从不重读自己写过的作品,有时根本不记得自己写过什么”。至于他的记忆减退是真的还是装的,估计只有博尔赫斯自己知道。
博尔赫斯最喜欢的作家和著作
斯蒂文森、吉卜林、马克·吐温、爱伦·坡、叔本华
《圣经》、《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神曲》
The Arabian Nights(一千零一夜)Andrew Lang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萨维德拉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罗尔
神曲【意】但丁
本书的缺点
排版糟糕,人名和对话之间没有标点符号,阅读体验不咋地。
最后,献上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博尔赫斯的作品。
《月亮》
给玛丽亚·儿玉
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
在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
望见的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
守夜人已用古老的悲哀
把她填满。看她,她是你的明镜。
——博尔赫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