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学】庄子*无用之用
在《人世间》一篇中,庄子讲了好几个关于无用之用的故事。首先是齐国的一棵大树,像山一样高,树干有几十丈那么粗,砍倒了能做几十艘船。不过匠人看都不看就走过去了,弟子问匠人,匠人回答说,这棵树做不了好材料,做船会沉,做棺材很快就烂,做器皿容易坏,做柱子招虫子咬,所以没人要。除了树因为无用得以存活之外,庄子还举了人因为无用得以存活的例子。有个叫支疏离的人,长的奇形怪状,面孔长在肚脐下面,肩膀比头顶还高,靠帮别人洗衣服筛米糊口。因为身体有残疾,所以君主征兵打仗的时候,他不被征用,还能得到救济。为此,庄子感叹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无用比有用更有价值么?庄子《山木》篇讲了一个与“无用之用”相辩驳的故事。在故事里,庄子率领弟子经过一片山林,看到有一个匠人不用的大树,庄子自然讲述了大树“以不材得终其天年”的道理。可是回头庄子的“无用之用”就遇到了麻烦。庄子和弟子们来到一位朋友家,朋友热情的招待了他们,此时朋友家的仆人问,家里有一只不打鸣的鸡,一只打鸣的鸡,要杀哪一个来做晚饭,主人指示杀那个不打鸣的无用之鸡。此时庄子的弟子就满怀狐疑,树因为有用被砍伐,鸡因为无用被吃掉,有用和无用,哪一个才是更好的生存之道呢?
在庄子的作品中,《人世间》属于内篇,《山木》属于外篇,根据刘笑敢教授的考证,内篇是庄子本人的作品,而外篇是庄子后辈假托庄子的作品。看作品内容也能够看出端倪,内篇中庄子总是编排孔子、颜回和子贡,偶尔还让这几位老哥出丑,外篇的作者换了人,庄子老人家也要出场遭受编排了。
对于弟子的质疑,被编排的庄子说他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然后诌了一大篇云里雾里的话“一龙一蛇,与时俱化”云云,让人半懂不懂。
我以为,庄子“无用之用”的学说,最大的特色就是把人当做主体而非工具,或者说把人当做目的而非手段。什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谈到的有用呢?就是对他人有用,这个“有用”有工具性的一面。树之所以有用,就是能给人做家具作房梁;普通民众之所以有用,就是能够给君主交税,帮君主打仗;男人之所以有用,就是能够提供物质保障;女人之所以有用,就是传宗接代。把这种工具性的“有用”当做衡量人价值的标尺,就会让人异化成为“物”。 当人被异化成为“物”,成为工具之后,人就会作为工具而做牛做马,疲于奔命,甚至于为此而失去生命。
庄子的“无用之用”反其道而行之,把人看做一个生存、生活、感知的主体,一个目的性的存在。作为主体,人可以重新审视其他事物的价值,构建一个让自我更好生存、生活的生存方式。树做家具不是好材料,对他人是没用了,却成为了自己不被刀斧砍伐,自然生长的原因,这就是“无用”之大用。我想,如果有一天男人不被看做赚钱的工具,女人不被看做生孩子的工具,每一个人都被当做目的来看待,那么我们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好过很多。
然而“无用之用”如何面对庄子弟子的质疑呢?我们得说,“无用”作为更好的生存手段,是应对与当年那个“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环境的,人们不能保护自己,所以只能靠“无用”的外衣来避免刀斧的注意,并不是说“无用”的生存策略比“有用”更加适用于任何情境。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要在社会中生存,是不大可能一路依靠“无用”的就能生活得很好的,即便是身体残疾的支疏离,他也要帮人干活才能户口,即使是无用的大树,它也因为长成社树而受人崇拜,这就是有用的价值。
彻头彻尾的无用,并不会让人获得更好的生存体验,然而“无用之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生活视角,让我们摆脱被物化的深渊,从自己的生存、生活、成长、体验出发,去重新评估一切事物的价值。
在中国文化里,有一句对人伤害最大的话“你真没用”,你可以反击回去“我过得比你爽”。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