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形异义 | 飽
普拼:bǎo 粤拼:bao 2
(bot佬加注:个人更倾向拼读为baau 2,根据自己需的拼读需要,自取使用即可)
异义撮要:
普粤共同含义: 食量满足、因吃得太多而感到胃中胀满; 粤语特有含义: 臭美、令人恶心、使人讨厌;

词义辨析:
“饱”,无论在粤语还是普通话中,都有“食量满足”(与“饿”相对)的基本词义,“饱死”则指吃得太多、胃口过于饱胀。“饱死”有吃的过量的意思,但普通话一般说“撑死”,而不说“饱死”。

除了普通话具有同样的意义外,粤语的“饱死”还另有其义,用普通话来说是“臭美”和“令人讨厌”的意思,常用来表示对某人的某种行为的反感、嘲讽、挖苦,与普通话的“臭美”、“叫人恶心”、“不知羞耻”等说法略近。
“饱”在粤语中为什么会有“讨厌”、“令人倒胃口”之义呢?这或许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的用法。《说文》:释“饱”为“猒也,从食从包”;又释“猒”,“饱也,从甘从肰”。而“讨厌”之“厌”古时与“饜”想通。“厌”、“饜”古时都有“饱”义,同从“甘”从“肰”。“肰”为狗(犬)肉,狗肉美味(bot佬加注:不代表本账号立场及bot佬意见),可以让人吃饱,;但是好味若是吃得过多,又会让人生厌。于是“饱”和“厌”的意思便相通了。
粤语“饱死”用法在客家话中也有(《汉语方言大词典》页1507,“饱死”条)。而且他方言,例如湖南祁东方言中的“饱”也有“烦人”、“厌人”的意思,不过其“厌”的意义较轻而已。与此相关,参考日文,汉字“饱”在日文除了有“吃饱”一义外,还有一义便是“讨厌”。而且,在日文中表示讨厌意思的“饱”,与“厌”字是通用的。由此,大概不难理解粤语“饱死”用法的来由了。

虽然“饱死”在作“讨厌”之用时,粤普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但需说明的是,普通话的“饱”亦绝不排斥“令人厌恶”的意思。例如“他那副样子看了叫人恶心”亦可委婉地说成“他那副样子看了就叫人饱了”。但是,这个“饱”意在“使人不想继续看”,与粤语用“饱死”表示厌恶,至少轻重程度上有很大不同。

为了加强“饱死”的感情色彩和预期,粤语有时候还会说“饱死荷兰豆”,甚至再加缀下句“饿死番薯头”。
“荷兰豆”和“番薯头”是什么意思呢?一方面,这可能纯粹是因为说起来上口而有意编排的语句对仗;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荷兰豆”和“番薯头”曾与人的“饱”或“饿”的确有过密切关系。

闽南方言称豌豆为“荷兰豆”,据说可能由于此豆最先由荷兰人传入东南亚地区而得名。明朝初期荷兰人在日本、台湾及中国东南沿海活动极为频繁,先后把不少植物品种传入这一带,其中便包括所谓“荷兰豆”。
“番薯”即“甘薯”,原产南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把它带到菲律宾。明代万历年间,福建因台风摧毁农作物而遭受饥荒,总督金学派人到菲律宾寻求救灾农作物,于是运回番薯种。从此,番薯在中国开始广泛种植。

由于是从外国输入,所以甘薯被冠以“番”字,称作“番薯”。“番薯”可以在荒年用来代替粮食充饥,而闽西地区的民谣,“头顶大日头,脚踩砂孤头,三餐番薯头”就是当地以番薯充粮的贫困生活写照
由于“荷兰豆”和“番薯”都是很容易让人感到腹“饱”的食物,或许这就是粤语“饱死荷兰豆,饿死番薯头”这一熟语在南方方言中产生和使用的缘故吧。
《同形異義·粵普詞語對比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