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山——“庐山真面目”之二
到达庐山山顶已是黄昏了。夕阳斜照,绿树丛中,铁红色的屋顶黯淡了下来。导游介绍说,这里都是铁皮屋顶,为的是让房屋接纳阳光里更多的热气驱除潮湿;而墙都是用整块石头垒砌,为的也是抵御湿气的侵袭。人们赞叹着“庐山雾”的奇幻,而庐山人却在顽强地和潮湿周旋。把砖瓦结构改成了“铁石结构”,这也造就了庐山独特的美丽——不过我想,铁皮易锈,隔不了几年就得重新油漆,那也是一项麻烦事吧。庐山是个很洋气的地方,红铁皮、厚石墙,一栋栋城堡那样的别墅是重要的因素。庐山的“洋气”跟上海的不同,上海有那么多外国人设计的大厦,而庐山的洋气体现在那成百栋精巧的小楼上。虽然不少已经被岁月侵蚀,但依然透露出了当年隐含的骄矜。我觉得更像厦门的鼓浪屿;厦门靠海,洋气不言而喻;但庐山深居内陆还处处留下了“全球化”的痕迹,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
那么多的文人墨客留下足迹,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孩子们最早背诵的除了“床前明月光”,大约便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了。庐山、庐山,你不出名也难哟!
庐山确实美,不愧是千百年来的经典景区,最喜欢清晨乘坐交通车穿行在森林公路。几乎看不到小树。每一株高大的树都是一部厚厚的书,都记载着当代史、近代史,甚至是古代史。难以想象的是,在陡峭的斜坡上居然矗立着许多参天大树,风雨不倒,它们的根扎得有多深!
这几天,那些大名鼎鼎、耳熟能详的景点基本上都去过了,如三叠泉、含鄱口、花径、锦绣谷、如琴湖……,可是说老实话,还是有些失望。因为那些诗篇描写得太美了,糅合了诗人丰富的想象,还投射了他们的人格魅力,看到的实景自然逊色很多。我怕自己片面,问了几位旅伴,都跟我有同感。二十年来,许多新景点不断被发现和开发,喜欢旅游的老百姓眼界开阔了,眼光苛刻了,口味挑剔了,求新、求奇、求险成了旅游的主流,仅仅从景点的“含金量”来说,包括庐山在内的传统景点自然落在了后面。庐山本身管理也存在问题,比如一些平常至极的景点,门票昂贵,让游客不满,殃及其他。缆车的路线,毫无美景欣赏。我最想的是在庐山最高处眺望浩渺的鄱阳湖,可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观察点,不知是不是旅行社安排的失误。
还有一个属于我私人的原因。最近几次旅游,因为疫情的原因,又不是热门景点,所以无论是滇西、闽北、皖西和最近一次的“桂粤湘”的“三州游”(贺州、连州、郴州),所到之处都是游客稀少,有时候简直是“包场”,扫地的比游览的还多;可是现在旅游业迅速复苏,这次又逢上高考中考先后结束,压抑了很久的旅游意愿迅速膨胀、爆发。来了几天,看着游客们潮水一样涌上山,每个景点都是人潮汹涌。坐交通车要排长队、缆车索道等候的时间往往要一两个小时。我总觉得“人潮”是旅游的最大忌讳,不说“安全隐患”,人多,是看人、看路还是看景呢,A再多,也经受不住人的挤压呀……
虽然有这些不尽人意之处,可是因为经验,我没有很高的期望值;毕竟庐山历史文化积淀厚实,这方面收获很大,也可以弥补那些失望。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即使观赏风景,我也有了意外的巨大收获!
M老师告诉我,她看了携程网,上面介绍了,就在我居住的“北斗星”的上方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 大月湖水库。一问前台,果然。于是昨天傍晚便顺着酒店侧的台阶朝上走,不到二十分钟,穿过了一个废弃了的电站 ,再走了一小段林中小路,眼前突然出现了一个大湖。这就是大月湖呀!水波粼粼,树影摇曳,鲜花缤纷,湖边还有一栋小木屋……最主要是没有人、没有人!我一下子被陶醉了。这才是我心中的美景,美景是需要静下心来体会、来思索、来品尝的;这样,那些“美”才会慢慢渗透进我的头脑,融化进我的血液;体会到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我像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遇到了自己的亲人——那个最熟悉我灵魂、最投合我性格的人。天慢慢暗下来,只能离开了,回程,又看到了落日西沉,壮丽又不无惆怅……
忘不了这个旅行车无法到达的大月湖。走过了很多路,一辈子忘不了的却很少,多半会被混淆、淡忘。如果每一次旅游都能发现一个“大月湖”,那就不虚此行,那就是人生收获。
大月湖的庐山,庐山的大月湖……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