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擒熊记—写在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闭幕之后【作品篇(二)】
柏林电影节已经开幕6天(2月15日),主竞赛单元已有10部影片与观众见面了。从场刊评分上来看,《好女人》以3.2分暂时居首,《糜骨之壤》2.8分排在第二,《菲丽希缇》和《肉与灵》均为2.7分并列第三,再往下是《狂鼠》2.4分,张震主演的《龙先生》2.3分紧随其后,2.0分的有三部,分别为《酒会》、《明亮的夜》和开幕片《姜戈》,《命运晚餐》以1.3分暂时垫底。当然场刊仅仅是代表几家主流媒体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另外从国内一些第一时间到现场观影的媒体人和影评人给出的反馈来看,口碑最好的几部作品包括《好女人》、《狂鼠》、《酒会》和《肉与灵》等等。

华语片部分,全景单元的《空山异客》(杨恒作品)以其空灵而又诗意的叙事氛围营造,加上对于现实的关照,得到不错的评价。台湾导演黄慧侦的”同志“题材影片《日常对话》因其饱满细腻的情感刻画(两代人之间的和解,同志的一方比较出人意料)打动了很多观众和影评人的心。同为全景单元的中国内地导演宋川执导的影片《巧巧》则遭遇滑铁卢,过分的猎奇使得这部影片陷入空洞无物的境地。

《日常对话》剧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两部华语电影是论坛单元的《囚》和新生代单元的《笨鸟》。前者由青年女导演马莉执导,是一部长达五个小时的纪录片,镜头对准精神病人,记录他们的思想与生活,有一种卡夫卡式的焦虑与困惑。后者则是由更年轻的女导演(84年)黄骥与日本导演大塚龙治联合导演,填补了国内少女成长与环境影响这一类现实性题材作品的空白(与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风格迥异)。

《笨鸟》剧照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口味是不同的。导演能做的,无非是呈现世界的形象,让人们透过他的视线去看世界,以他的感触、疑虑和思索去感知世界。所以闲话少叙,本期笔者再为大家介绍四部主竞赛单元的影片和导演之前的作品吧:
5号选手:《肉与灵》,【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期待指数:四星半;
匈牙利导演伊尔蒂科·茵叶蒂(62岁)曾经凭借其处女作《我的二十世纪》(1989)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那是一部极度迷幻优美的黑白片,讲述一对儿双生姐妹在20世纪初失散又奇特重逢的故事。带有超现实主义风格。姐妹俩一个是性解放者,另一个是保守的女权主义加无政府主义者。导演用双胞胎为契机,采用特殊结构的对称性,以惊人的叙事自由,反思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功与过,也是女性在现代地位中的寓言。除此之外,现代性的诱惑、民族的纷争及思维浪潮在本片中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的二十世纪》剧照
1999年,导演执导了影片《魔术师西蒙的爱情》。该片讲述一个拥有无穷魔力的魔术师来到巴黎遭遇一次无语言交流的神奇爱情,而这奇幻的爱情又是在奇怪的案件中展开。爱情是超能力也无法掌控的最神奇的魔法,甚至不需要懂对方的语言,冥冥之中就对上了眼。影片中巴托克的罗马尼亚民族舞蹈与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令人印象深刻。

《魔术师西蒙的爱情》剧照
本次入围的这部影片同样也带有一定的魔幻色彩,男女主角在相识后发现他们在精神上无比的契合,甚至连晚上做的梦都一样。发生在两个安静的人之间的爱情将会以怎样的结尾收场,值得期待。当然导演影片中一贯具有的神秘主义气息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另辟蹊径,是笔者对这部影片报以最大期待值的重要原因,想看看导演这回怎么“飞”!(影片在今天凌晨的闭幕式颁奖礼上最终擒下金熊!)
6号选手:《希望的另一面》,【芬兰/德国】,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期待指数:四星;

移民问题成为目前最热点的话题,阿基也没能脱俗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被称作是北欧电影名片。他的作品多关注无产阶级和底层工人,采用极简主义的手法,展现人物在边缘角落中的真实状态。其风格略显古怪的作品,经常获得欧洲影评人的青睐,也是欧洲各大电影节的得奖专业户。
1990年,在其执导的代表作《火柴厂女工》中,阿基批判了工业社会的冰冷异化与冷酷无情。在一片压抑与绝望的基调中,现代人麻木地生活其间。失落、压抑,在命运与归宿面前无能为力。在1999年的作品《尤哈》(一部很少被提及的黑白片)中,导演对城市剥削者与农村生产者进行重新定位,影片最终由道德剧转向黑色电影的复仇,表现出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意外。影片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好高骛远只会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火柴厂女工》剧照

《尤哈》剧照
2002年,导演拍摄了影片《没有过去的男人》。该片以明艳的色彩,戏谑幽默地表现小人物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过程。导演用他独有的人文主义情怀凝视社会底层人的不幸人生,过程中对骗子、投机者和官僚绅士赋予冰冷的讽刺与藐视。结尾还算明媚。影片最终也为他获得了第5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以及天主教人道精神奖,并获得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11年,他执导的影片《勒阿弗尔》可以称作是一部关于避难所的童话。影片集中描写了爱的力量,乐观向上。对人性微光的注目与信仰,构成一个个美好的、充满暖意的奇迹。也流露出阿基对命运、理想、希望和真善美的坚信不疑。

《没有过去的男人》剧照
本次这部参赛作品关注叙利亚难民的命运。有时候看阿基的电影,就会遇见沉默寡言的人物、命运灰暗的主人公、善良的蓝领工人、底层人民和流浪汉。在冰冷空旷的城市氛围中,导演展现着人道主义立场和对命运不屈服的人生态度。当然,看阿基的电影,你总会遇到那些你所熟悉的爱抽烟的人们和不可或缺的小酒吧,那里会有一支来自北欧的乐队,奏响充满激情的摇滚乐或电子乐。这样的电影,看一百部也不会无聊。(影片在今天凌晨的闭幕式颁奖礼上最终擒下最佳导演银熊!)
7号选手:《博伊斯》,【德国】,导演:安德里斯·维利尔,期待指数:三星;

这一次,很好奇导演会以怎样的视角去拍摄这位行为艺术家的传记片?
德国本土导演安德里斯·维利尔(58岁)是一位拍摄纪录片起家的导演。2001年,其纪录片作品《西德暗箱》便将目光投向西德内部分裂这一历史事件,通过相关的采访,零散地搜集着事实真相,巧妙地利用德国红军旅恐怖成员与德意志银行董事发言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将个人意志融入国家命运中,强化矛盾冲突,发人深省。

《西德暗箱》剧照

导演:安德里斯·维利尔
2004年,纪录片作品《演上瘾》是一部讨论关于打碎了再重塑的影片。究竟长达四年的时间能怎样改变一个人,我们随着导演的镜头走进片中四位主人公的世界,来看看他们后来不同的人生轨迹。

《演上瘾》海报
“若非我等,更待何人?若非此刻,更待何时?” 2011年,导演的作品《舍我其谁》(故事片)讲述了德国二战后的历史传奇人物——纳粹诗人之子伯恩瓦特·维斯帕与其女友古德伦·恩斯林那段轰轰烈烈的无名婚姻。电影透过女性追寻自我的角度,精彩描绘了这位举世闻名的“赤军旅”女将军与众不同的形象。影片不仅仅只是一则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而是对德国60年代历史有着一番新的诠释。“那些人希望名垂青史,却参与了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虽然他们依旧留名,却是在错误的地方,以及错误的时代”。影片获得第61届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敢斗奖)。

《舍我其谁》剧照
本次电影节导演带来的这部传记片是其对于纪录片的一次回归。主角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是一名德国的行为艺术家(包括《如何向死兔子讲解图画》、《油脂椅》等都是他著名的作品)。他不赞成艺术必须通过有逻辑的语句关联来理解,如果背后观点才是艺术品本身的话,艺术家根本不必制造感官形体。他强调感官经验和直觉领会,倡导每个人都可以是艺术家。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在纽约古根汉博物馆举办个人展览的德国艺术家。然而他的的作品在家乡德国却被认为是“最贵的垃圾”。不过从观众对于这部影片的反映来看,它貌似沦为了艺术家影像资料的拼接,过于客观又缺乏深度,令人失望!
8号选手:《独自在夜晚的海边》,【韩国】,导演:洪尚秀,期待指数:四星;

抽抽烟,闻闻花,再做个沙画,一场关于金敏喜的海边儿疗伤
洪尚秀(58岁)导演是韩国作家电影的代表人物,也是最具实验精神的独立导演。他将国外所学融会贯通到本民族的电影中,在结构上玩弄花样,生活流一样的情节之间,捕捉男女情欲的起落,流淌着平淡而诗意的气味。

导演:洪尚秀
2013年,凭借影片《不是任何人的女儿海媛》,洪尚秀导演获得第6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明星的女大学生海媛,在经历了与母亲的短暂相处时光后,她再次孑然一身。影片以女性视角出发,将梦境与现实无缝对接。把这个女人无力迷茫,愚蠢而自私的性格真实地刻画出来。让观众觉得这个不开心就到处去找酒喝的姑娘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剧照

《这时对那时错》剧照
2015年,洪尚秀导演终于找到了自己艺术上的缪斯。她就是韩国女星,有着“罂粟与玫瑰”之称的金敏喜。二人合作的影片《这时对,那时错》获得洛迦诺电影节最高奖金豹奖。影片将男人的虚伪猥琐和女人的虚荣善变通过一段发乎欲,止乎忘形的感情和另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感情故事二度演绎,准确呈现。人生中可以发生的事都是相似的和有限的,而它们留给我们的记忆却可以因为一个不同的表情、语气和句子,而拥有着截然不同的色彩。
本次这部作品,更像是现实生活中导演与女主角两人情感关系的投射。这一次的故事是关于一个孤独的女人从伤痛中走出来的疗伤之路。评论称金敏喜在影片中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表演范式,为松散的平淡生活平添一种包裹在轻柔中的清醒刺痛。那种不声张的坚定,控制拿捏得当,如同一股强大的暗流在背后涌动,那并不是给旁人看的,而是撇开一切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金敏喜也凭借本片拿下本届电影节影后桂冠)

期待新科柏林影后的下一部作品
柏林电影节已经结束,我会标记下那些好电影并与您分享。下一期笔者将会继续为您介绍5部参赛作品及导演们的前尘旧事,敬请期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