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都是人——《马家军调查》读后
这个六月,我一直在读纪实文学作品《马家军调查》,书厚五百页,卷帙浩繁,每天读二十多页,二十多天读完。就吸引力和故事性来说,完全可以读得更快些(中间我有过一口气读完的冲动),我是刻意控制了阅读速度。作为文学爱好者,我时刻警惕着读书时被故事牵着鼻子快走。当然,故事本身就是魅力,我经常忍不住往后翻看情节推进。可我更清楚,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欣赏和探究的东西往往隐藏在更深处——我尽量让慢读细品成为一种阅读习惯。
《马家军调查》是一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甫一面世就引发全社会关注、评论甚至争议的纪实文学作品,说它影响了那个时代似乎也不为过。如果说当时这本书引起的轰动,多少有蹭马家军的热度之嫌(九十年代还没有普及网络,人们获得消息的途径尚少,猜想读者中抱着一窥马家军内幕心理的应该不在少数)。但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浩瀚新事掩旧闻,马家军也早已不再被关注。我再来读这本书,震动和思考并不是因为“马家军事件”本身的传奇与神秘了,而是一部好的纪实文学带给读者的触动,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引发的思考。由此来说,这是一部被时间检验的经典,相信千百年后,人们再读到它,依然能体味书中所写的年代,人们的昂扬斗志、磅礴激情以及在这斗志和激情的挤压之下曲折迂回的奋进路。
我读《马家军调查》,最深的感受是人世间本没有神,所谓的“神”走下神坛都是人。马俊仁、王军霞、曲云霞都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神话般的人物。他们在田径场上创造了常人不敢想的奇迹,点燃了十几亿中国人的激情之火,接二连三的“丰功伟绩”给他们戴上了神秘的光环,将她们推上了“神坛”。因为对他们的崇拜,人们弱智般地信任“中华鳖精”(身边朋友好多说吃过的)。后来,当“马家军”事件峰回路转,不知内情的人们各种猜测,却无法接受亲手竖起的“神位”轰然倒塌。
赵瑜老师就这样撕开了神话的面纱,呈现出英雄的凡人面貌。在田径场上,身为凡人的他们如何取得辉煌的成就,赢得无上的光荣?在生活中,他们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怎样的弱点?从平凡到卓越,从神话回归凡间,这是赵瑜老师的笔下的轨迹——这是完整的轨迹,缺少了任何一部分都是对真实性的断章取义。
赵瑜老师执守报告文学创作三十多年,对于他的作品的评论很多。一致的看法是赵瑜老师调查深度、关注社会体制、追求真知真相。《马家军调查》着笔点很高,作者犀利但不挑衅,理性又不失赤诚,在呈现体制问题的同时,从社会发展、文化根源以及民族精神的角度分析了体制问题背后的症结,毫不吝啬地给予每个人赞美、理解和同情。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作者将对这一切的关注最终都落脚到每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每个人都是社会的镜子,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当然,任何一个个人终究还是片面的,那么群体就立体得多,马家军这样一个典型的群体就足以呈现社会万象了。人心是复杂的,也最难写。群体又是多个人心的互相映照和影响,更难用文字来描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小说里都只有一两个主角的原因吧。《马家军调查》是非虚构作品,他直指群体中每个人的真实内心(王军霞、曲云霞父母的情感都写得很细致)。评论都说赵瑜老师是问题报告文学作家,是体制的批判者,我倒觉得赵老师看见了每一个人之为人的独特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互相碰撞影响,这是一个作家对于“文学是人学”的自觉吧。做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点与两千年前的圣人孔子如出一辙。
马家军的鼎盛时代我刚满十岁,印象不深。后来倒是多次听说他们当年的神勇,当然同时也会提到兴奋剂,这都是后人的唏嘘了。我没有把《马家军调查》当做一部体育作品来看,书中对马俊仁这个人物的塑造超过了很多虚构作品;我曾经无比热爱虚构的小说,在我心目中,小说像极了漫画,虚构是为了放大局部特征,最终抵达真实。因为现实生活太日常琐碎,又太复杂五章,我们凡人无法用肉眼看清真相,小说家用自己独特的勾画能力把生活的局部特征放大了拿给人看。但是因为局部的放大,有了艺术效果,难免在整体上有失实之感。相比之下,纪实文学作品《马家军调查》是对群像的真实素描,细致入微,毫末毕现,真实性让人震撼。读马俊仁的经历、情绪和思想情感,感觉他像极了我身边的张三李四王五,我理解他、佩服他,更为他感到感慨和惋惜。他养猪的片段我印象尤为深刻,我完全可以理解他这样一个出身贫穷,目标明确,意志坚强的人可以取得人生的成功,我更能理解他无法超越自我的局限性,马俊仁其实是那个时代标志性的成功人物(多少人的成功都是相似的)。而王军霞、曲云霞的坚韧、奋斗、委屈、迷茫和斗争,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对她们的摧残更让我感同身受——平凡如我也曾经经历过相似的情感,现在这样的感受仍然常伴我左右。而王父王母、曲父曲母像极了我们的父母,神话般的世界冠军也出自普通的家庭,他们也需要房子、需要钱、需要被公平对待。
另外,作者在作品中并未隐藏个人的情感,他经常跳出来把自己常人的感受诚恳地亮出来。有个地方写到运动员们心情压抑低落,作者也疲倦烦闷起来,他写道:“每当我采集的信息尽管重要、尽管稀奇、尽管令人惊愕,却十分丑陋时,我就感到胸闷烦焦,并从直觉上有点儿抗拒......便对采访产生了厌恶,甚至掠过一种逃避的念头,我就想,要是啥事儿没有,去哪无边的田野里游荡游荡,那该多好啊!”后面一阵理想主义抒情:“社会总体现代化,个人本体返自然......世间鲜有不平事,作家云游山水间......文坛没有人相轻,官场没有贪心狼,男儿情场多奇遇,女流挚爱更有偿......家家挥巨款,人人有理想......”整部作品中,作者一直试图用超级理性的态度来书写和呈现实践最本真的面貌,即使是评论也尽量高屋建瓴客观公正,这时,作者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抛出来,在读者面前放下了身架,这种闲篇也让众读者此时紧张的神经得到了松弛。
文学永远不是把谁推上神坛,“文学写人性,文学即人学”应该是一位作家不变的追求。关于《马家军调查》,众评家和读者已经写过太多文字,我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写一点真实感受和感想。这本书一周前就读完了,那时的感受更清晰和强烈,正逢手头有一项较急的工作。如今有了点空来写感想,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了。
草于2021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