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那些最初没留意的细节
查看话题 >笔记|听《董梅讲透红楼梦》
在中国审美之中,很有分量的八个字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中国文化里,人和物的理想关系,是一种人格化的关系,有一种如对知己、情投意合的感觉。这才是中国人的器物哲学:情物观。中国文化的质感,是暖的,是生生不息,是万物有情。这跟日本器物美学里讲究“侘寂”的清冷很不一样。
证是佛家语,证悟的证,空,是佛家的核心概念。佛学的宇宙观,是认为一切存在都不出成住坏空的根本规律。所谓证空,就是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达成对“空”的认知。
所谓证情,跟证空相对,就是以亲身体验达成对情的认知。
佛教的核心经典《大般若经》里有一句:万境归空,不舍有情。
红楼作者想对你说的是:空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世间万物,不过都是成住坏空;但是,有情是根本的生命信念。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改深情。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爱它。
参透生死,仍不舍深情,“证空”和“证情”这个二元主题,完全集合于红楼第一人宝玉身上。完成了性别、血统和个体生命的超越,宝玉的英雄成长之旅,具有某种现代性,带着浓厚的人性悲悯,也担负了整部小说的主旨,就是我在前面说过的“证空”和“证情”,是真正的红楼第一人。
清洁、善意、深情,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的生命,宝玉是一个超前于时代的、不为众人理解的人文主义者。一个始终不舍深情,寻找生命答案的人。一个对生命、对一切美好事物有大悲悯的人。
佛陀都打了哪十种比喻呢?它们是: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达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不论是幻相,还是梦境,或者火焰,还是声音、影子,都是短暂的现象,转瞬即逝。佛陀说,这就是空,世间的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通常很多人觉得,儒家思想主要是让人守规矩,是维护伦理秩序的。但在我的理解里,伦理秩序是儒家的外在,爱和深情才是儒家的内在。
孔子又给出了回答:“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原来礼和乐的内核都是一个:仁。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概括儒家,那必定是这个字:仁。仁者,爱人,是泛爱众。是发自内心对他人、对众人的善与爱。跟这份真诚正大的信念比起来,那些外化的形式,就都不重要了。
天下之物,不但有理,而且有情,其实这既是曹雪芹的自然观,又是他的生命观。他想对全天下人说:生命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有情,有真情、有深情,而这种生命之情,是自然的、正当的,是跟天理合一的!
黛玉正的一面,聪明清秀、人格清洁。是小说里的理想人格,聪明、灵性、清洁,是来自天地灵气、日月精华。“邪”的一面,也是人人眼中所见,小性儿、刻薄。
薛宝钗容貌丰美、品格端方。颜值高、情商高,才情也高,又为人宽厚、脾气随和。基本上就是生活里的完美女神。不过,薛宝钗心机过重,又常常为人诟病。
她们的生命指向性不同。黛玉最关注的是自己跟内心的关系,而宝钗最关注的,是她跟外部世界的关系。黛玉一直在剪断各种关系,而宝钗是在编织方方面面的关系。
-
梅香山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3 11:40:36
-
豆友m8epE7SNbQ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2-15 10:26:14
-
Wongje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30 09:08:50
-
阿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0-29 00:06:58